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SO2排放量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对中国2030年SO2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提出中国2030年经济发展方式是: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SO2排放量规划控制/约束目标分别为2 086万吨、1 995万吨、1 945万吨和1 904万吨;提出中国2030年应对SO2排放量的经济增长率和能耗递减率是:单位美元能耗量每5年至少递减16%;GDP年均增长率应分别控制在8%、7%、6%、5%左右;SO2去除率应分别达到70%、73%、75%和77%左右。  相似文献   

2.
利用旅游碳足迹综合模型(模型Ⅰ)和行业模型(模型Ⅱ)对2000—2010年福建省各年的旅游业碳足迹总量和行业碳足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模型Ⅰ与模型Ⅱ计算的2010年福建省旅游碳足迹总量分别为904.51万t和893.83万t,平均值分别为76.75kg/人次和75.84 kg/人次,二者结果相近,测算得旅游碳排放强度为615.77 kg/千美元,与相关研究结果相近;2)近十年福建省总旅游碳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幅较大,模型Ⅰ、模型Ⅱ测算分别增长280%和610%,人均旅游碳足迹的增长趋势相对平缓,入境旅游碳足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3.6%降至2010年的17.3%,但入境游客的人均碳足迹是国内游客的654%(2010年);3)2010年福建省旅游行业碳排放量从高到低为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娱乐,旅游交通是影响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其碳足迹占全省总量的72.0%,是福建省旅游业减排的关键行业。  相似文献   

3.
采用IPCC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生产与消费环节碳排放量,研究电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点,为优化电力能源产品结构、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电力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相差不大,碳排放量以9.99%的速度逐年增长,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每年下降4.42%,"十一五"期间,碳排放强度共下降33.95%。第二,省际间电能生产与消费过程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西部省份碳排放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 1).进一步研究认为,由于中国投资率在35%~40%以上,且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因此中国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增长可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的改进,因此,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可以在保持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碳排放强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6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统计面板数据,根据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方法(LMDI)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选择Theil系数对安徽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协整方法建立碳排放与主要影响因素如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安徽省2020年的碳排放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2000—2016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明显,从5277.24万t增加到14 107.81万t;第二产业是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体,占总体的70%以上;第一产业占比最小,仅为2.88%。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累计增加值合计为2 216.1万t,其中,经济增长效应的累积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贡献率为349.3%,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技术进步的累积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8.3%、-1.5%和-256.1%。2020年安徽省的总碳排放量约为1.74亿t左右,与当前减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综上所述,可以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优化方面提升安徽省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增长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节能降碳工作迫在眉睫.为缓解城市能源危机,对城市的能源消费和能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运用基于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天津市2000-2008年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年间,天津市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承载力缓慢增长,从2000年的0.109 hun2/人增加到2008年的0.234hm2/人,而能值生态足迹增长迅速,从0.357 hm2/人增加到0.49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从0.248 hm2/人扩大到0.257 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从0.210 hm2/人下降到0.091 hm2/人.随着天津市能源消费的增加,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2.828t/人增加到2008年的3.971 t/人,碳排放强度从1.664 t/万元降低到0.735t/万元.表明天津市在近9年的发展中,能源消费已经远超过承载力水平,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威胁着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天津市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和碳排放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能源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的对策措施,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强度、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科学》2011,(8):35-35
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长,仲裁机构不独立、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2008年"两法一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劳动争议案件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年均处理劳动争议近10万件,案件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全省专职劳动仲裁员年人均主办案件100余件,宁波市北仑区等县级经济发达地区年人均办案在200件以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研究我国电梯保有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发现电梯与GDP值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接着分析我国主要省份和部分城市电梯保有量与其GDP值、人均电梯保有量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发现省和城市电梯保有量与GDP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人均电梯保有量与城镇化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相关变量之间做出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人均电梯保有量与城镇化率之间相关度并不高。就此,本文还分析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安全·经济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工业经济初级发展阶段至快速发展阶段之间为事故高发期,进入工业经济成熟阶段后事故呈下降趋势。 对32个国家的人口GDP与10万人死亡率的研究显示,当人均GDP从较低水平向1万美元增长时,10万人死亡率基本呈现逐级增长的趋势,一般由5增加到30左右;当人均  相似文献   

10.
成都是一个拥有1082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又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通讯、交通枢纽,其工业化速度举世瞩目。自2001年以来的6年间,GDP逐年增长,一直在人均1500~3000美元间运行;然而,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却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7.34%。2001年,全市各类事故死亡1615人,GDP为1492亿元人民币,亿元GDP死亡率为1.08。2005年全市各类事故死亡1183人,比2001年少死432人:GDP为2371亿元人民币,亿元GDP死亡率为0.49。  相似文献   

11.
按不同化石能源品种的消费量估算安徽省2004—2014年CO2排放量,分析该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及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等维灰数递补动态GM(1,1)预测模型预测3种发展情景下2030年安徽省工业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安徽省工业化石能源消费CO2排放量由2004年的1.64亿t上升到2014年的4.25亿t;到2030年,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将分别达到7.51亿t、6.06亿t和4.91亿t。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时间序列计算的厦门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快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二者的协调健康发展备受关注。以快速城市化的厦门市为研究区,基于时间序列计算了该市1980—201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0年间厦门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80年的0.52 ghm~2持续增长至2010年的2.37 ghm~2,并且表现出阶段性,其中1990—2000年的增长量是1980—1990年的近3倍,2000—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量约等于第一阶段(1980—1990年)和第二阶段(1990—2000年)增长量之和。在供给方面,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此导致生态赤字逐年扩大,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重。从组分分析看,影响人均生态足迹逐年扩大的主要组分为化石能源用地和建设用地。而生态承载力组分方面,耕地下降明显,建设用地略有上升。同时,生态足迹强度(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在30年间持续降低,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研究表明,厦门市工业化的发展对化石、电力等能源的巨大消耗导致生态足迹逐年增加,其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鉴于厦门市自身特点,应该在城市发展策略上由二产转向三产。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锐减,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小,经济、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健康矛盾显著,对其可持续发展应予以重视,在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划出生态保护用地的红线,避免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我国火灾空间聚集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局部莫兰指数、逐步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地级市单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火灾发生率具有显著的聚集性;我国火灾发生率较低的“冷点”区域有1个,火灾发生率较高的“热点”区域有4个;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年平均气温4 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人均GDP与火灾发生率为正相关,另外3影响因素对火灾发生率的作用表现出正负2种相关关系;2因素交互作用要比单因素作用于火灾发生率时影响力更显著,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类型有非线性增强型和双因子增强型2种。  相似文献   

14.
Ocean Afforestation, more precisely Ocean Macroalgal Afforestation (OMA),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through expanding natural populations of macroalgae, which absorb carbon dioxide, then are harvested to produce biomethane and biocarbon dioxide via anaerobic digestion. The plant nutrients remaining after digestion are recycled to expand the algal forest and increase fish populations. A mass balance has been calculated from known data and applied to produce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nd economic analysis. This analysis shows the potential of Ocean Afforestation to produce 12 billion tons per year of biomethane while storing 19 billion tons of CO2 per year directly from biogas production, plus up to 34 billion tons per year from carbon capture of the biomethane combustion exhaust. These rates are based on macro-algae forests covering 9% of the world's ocean surface, which could produce sufficient biomethane to replace all of today's needs in fossil fuel energy, while removing 53 billion tons of CO2 per year from the atmosphere, restoring pre-industrial levels. This amount of biomass could also increase sustainable fish production to potentially provide 200 kg/yr/person for 10 billion people. Additional benefits are reduction in ocean acidification and increased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05年至2011年7年的煤矿资源整合,山西省煤炭行业呈现如下新的特点:矿井数目显著减少,矿井数量由原来3000多座已采煤矿减少为1000余座整合煤矿;机械化程度提高,75%以上实现机械化采煤;井型变大,升级改造基建矿井规模均达到90万吨/年以上,单独保留矿井则为30万吨/年以上;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死亡人数由400多人降为100多人;年产能由2005年6亿吨到2010年7.4亿吨;同时,由于资源整合煤矿地质技术人才短缺、安全管理低下、地质信息不清,煤矿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地质信息的有效性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采用管理学的理念加大对地质信息的动态控制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首先认真分析了有效地质信息的含义,提出了地质信息的控制原理,并从组织、动态角度指出了信息发布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分析指出了已采矿井瓦斯、水文等地质信息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global burden of road traffic mortality exceeds 1.27 million people annually; over 90 percent occur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Brazil's road traffic mortality rate of ~20 per 100,000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earby Chile or Argentina. To date,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published on road traffic fatalities among vulnerable road users (VRUs) in Brazil. Methods: Road traffic fatality data from 2000 to 2008 were extracted from Brazil's Mortality Information System (SIM). Road traffic deaths were extracted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 V-codes (V01-V89) and then subcategorized by VRU categories. Information was then disaggregated by gender, age, and region. Results: In 2008, 39,211 deaths due to road traffic injuries were recorded in Brazil, resulting in a crude mortality rate of 20.7 per 100,000 inhabitants. Pedestrian mortality averaged 5.46 deaths per 100,000 between 2000 and 2008. The mortality rate for elderly pedestrians (80+ years) is 20.1 per 100,000, over 10 times that of 0- to 9-year-olds. In the past decade, motorcycle occupant mortality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by over 300 percent from 1.5 per 100,000 in 2000 to 4.7 per 100,000 in 2008. The 20- to 29-year age group remains most affected by motorcycle deaths, with a peak fatality rate of 10.76 per 100,000 in 2008.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regions, with the lower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have higher proportions of VRU deaths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Conclusions: Vulnerable road users are contributing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fatalities in Brazil. Nationally, elderly pedestrians are at particularly high risk and motorcycle fatalities are increasing at a rapid rate. Less prosperous regions have higher proportions of VRU deaths. Understanding the epidemiology of road traffic mortality in vulnerable road user categories will better allow for targeted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se preventable deaths.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近1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1995年、2000年和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将福建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纳入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福建省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0.340 3 hm2、2000年的0.443 6 hm2上升到2004年的0.720 2 hm2.这说明福建省在近10年的发展中,生产、生活强度大幅度增加,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维持现状将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提高科技与农林业结合水平,大力提倡节约型生活及消费方式,减少生态赤字,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8.
火灾发生起数、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是目前评价一个地区火灾形势和消防安全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以火灾发生的4项指标来评定消防工作成效的高低已显得不合理.分析了中国火灾统计数据,对比了经济发展与火灾多发的关系,参考了国际上通常采用的火灾形势评价指标,提出了我国应建立每10万人口每年发生火灾的平均起数,每万亿元GDP每年发生火灾的平均起数,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与GDP的比例,每10万人口火灾导致人员伤、亡情况的火灾评价体系,以客观地评价一个地区的火灾形势和消防工作成效,为各级政府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亿元GDP死亡率与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亿元GDP死亡率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选择能够反映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又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年鉴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亿元GDP死亡率和13个定量影响因素、5个定性影响因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计算,排除区域发展水平的极度差异,在总体趋势上,亿元GDP死亡率与各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在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计算结果表明,各地区可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健全法制体系等方面降低亿元GDP死亡率,改善当地的安全生产水平,该结论能为各区域控制亿元GDP死亡率,对安全生产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预测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混沌动力学模型、灰色模型和灰色残差模型,用4种模型对我国百万吨煤矿死亡率进行预测分析,其结果表明:混沌动力学预测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使用参数较少、计算简单,易于推广,但预测精度尚不高,误差较大;使用灰色残差模型进行预测,虽然计算复杂,但预测精度较高,验证2007年度百万吨死亡率相对误差仅为0.96%,煤炭生产的安全性指标百万吨死亡率宜采用残差模型进行预测。笔者认为,灰色残差模型在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宏观管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