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依据乌海市生态环境调查结果 ,阐明了乌海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恶化带来的后果 ,提出了综合整治乌海市生态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乌海市几年来的大气污染变化规律及呼吸道疾病患病率的统计,从乌海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工业结构以及环境空气现状,结合乌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最近六年的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从室内、外诸方面探讨了乌海市大气污染现状的成因,提出本市呼吸道疾病患病率与大气污染间的必然联系,并对改善乌海市大气环境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为当地政府环保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乌海市历年的大气环境自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结合乌海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今后乌海市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对乌海市大气环境保护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乌海市是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或处置煤矸石,乌海市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本文分析了乌海市利用煤矸石的主要途径,找出了制约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乌海市火电行业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烟气脱硫工艺的分析、对比,结合乌海市本地资源特点及目前乌海市存在的固废种类,选择适合本地的烟气脱硫方式,并本着就地取材、以废治废的原则,提出火电厂使用本厂粉煤灰治理本厂锅炉烟气二氧化硫的设想。同时就乌海市实现以废治废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乌海市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本文综述了乌海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污染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目前经济条件下污染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乌海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践,分析总结了乌海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乌海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乱排、乱放、不按规定要求处置的现象,本文针对乌海市工业固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整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乌海市大气污染形成原因和危害程度,说明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对推广煨炭,普及型煤以及实施煤气工程几项治理措施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得出实施煤气工程是治理乌海市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多源模拟模型在中等城市SO2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乌海市SO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结果,采用DB15/T131-93推荐空气质量模式及计算模块,对乌海市SO2污染综合防治进行规划评价,并对模式应用条件及模式检验作了进一步叙述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上海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划分得到8个生态功能区。为了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各功能区的生态特征,同时也为了便于进行各功能区之间的比较,开展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黄浦江水源保护生态功能区是生态敏感性最强的区域,而长兴岛功能区的生态敏感性最弱;黄浦江水源保护生态功能区是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最高的区域,而长兴岛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最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江苏省海岸线开发承载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依据,本文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类型和海岸线人工化类型构建海洋功能区允许的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标准及海岸线人工化指数,然后根据海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和承载力分级模型评价各岸段承载力状况,并在江苏省海域划定13个评价单元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13个评价单元中,海门市、连云港市辖区和通州市海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很高,属于开发超载区域,海安县、启东县、响水县开发承载力指数介于0.9和1.1之间,属于开发临界区域,其余7个评价单元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小于0.9,属于适宜开发区域;(2)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的海岸线开发承载力评价方法可真实、客观地反映海岸线开发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的质量状况,我们分别选择了四个类别的标准适用区四个监测点位,进行了连续的自动监测试验,获取了大量监测数据,对上面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功能区噪声变化的统计特征,可以很好地了解城市功能区噪声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政策框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时期,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新亮点就是创新的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概念,主导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需要配套各类专项政策。针对环境问题尝试在主体功能区划条件下设计区域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整个政策框架遵循区域差异、综合协调、可操控和环境优先四个原则分区域构建,各区环境政策都沿着政策定位、政府作为和重点政策三条思路充分拓展,对于各项环境政策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的力度也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政策框架将为深入研究环境政策和启发其他配套政策的研究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算智能的流域污染排放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建立了流域排污削减控制的技术框架.通过对排污口和目标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模拟与优化提出最优的排污削减控制策略,从而使目标功能区达标,可以间接的实现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结合情景分析理论对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朱顺屯-东江桥(S1)与东江桥-大顶子山(S2)功能区进行了COD的排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S1区段执行III类功能区标准时,何家沟与松北两个排污口平均削减率分别为23%和25%;执行II类功能区标准时2个排污平均削减率分别为64%和42%.S2执行II类功能区标准,太平,阿什河和呼兰河排污口全年平均削减率分别为18%、53%和25%.基于计算智能的削减控制模式实用可操作性强,可以科学、合理的对各个排污口源强进行优化,给出最优的污染排放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2006—2009年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13个市地2006年-2009年声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黑龙江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主要处于较好和轻度污染状态;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夜间超标现象仍很严重;交通噪声影响强度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最广;改善声环境质量仍是今后一项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传统蜂窝夹层结构,它是由蜂窝芯材耦合面板/薄膜组合而成,具有优异的降噪特性。为进一步提升蜂窝夹层结构的降噪性能,结合多孔吸声原理及“吸/隔声结构功能一体化”概念,将多孔吸声材料填充至蜂窝芯中,形成了基于多孔吸声的蜂窝夹层结构,但中、低频降噪性能较差。结合微穿孔板、亥姆霍兹共振理论,开发了基于共振吸声的单自由度蜂窝夹层结构,由蜂窝芯材耦合穿孔面板/薄膜组合而成,提升了中、低频降噪特性,但是依旧存在降噪频带过窄的问题,只能在某段特定频率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降噪特性。为此,研发了基于共振吸声的多自由度蜂窝夹层结构,利用各层穿孔面板/薄膜和蜂窝结构特性,实现了不同频率噪声控制。最后总结了蜂窝夹层结构在国内外直升机被动噪声控制上的应用情况,展望了新型蜂窝夹层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功能区噪声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哈尔滨市四类功能区噪声监测数据,对哈尔滨市功能区噪声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1、3、4类功能区噪声Leq平均值均较稳定,2类功能区遍布广泛,声源复杂,突发噪声较频繁。  相似文献   

19.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沿线声场分布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波动声学和几何声学原理,将列车看作运动着的有限长线声源,建立了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沿线声场分布及其声屏障插入损失计算模型,模型中对声影区的声场分布采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进行推导计算,给出了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碳平衡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为此,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工作重点. 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导致碳排放量增加. 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探究江西省2000—2018年的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内的碳排放空间差异以及碳收支情况,同时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结果表明:①江西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从1 215.687×104 t增至4 907.425×104 t,总体表现为净碳源,碳减排压力较大. ②江西省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大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其碳排放总量与各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③江西省历年的碳补偿率均低于34%且逐年递减,碳补偿率、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三者均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北部地区的碳补偿率低于南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贡献率和生态承载系数高于西部地区. ④基于碳平衡分析,根据净碳排放量、生态承载系数等指标将江西省各地级市划分为4个碳排放发展功能区域,即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高碳优化区. 研究期内碳汇功能区数量变化较大,逐渐转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和高碳优化区数量基本无变化. 研究显示,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协同减排的困难较大,为此根据碳平衡分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同减排,推动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缓解因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