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江晓原 《绿叶》2010,(Z1):55-58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不可能依靠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激烈的环境资源竞争之中。为保障自己的发展权益,对外我们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内我们要主动"绿色":探索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生活——少追求物质生活,多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2.
《绿叶》改版一年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鼎力支持。许多热心的读者纷纷来信来函,为我们的杂志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元初始、万象更新的新年之际,我们专门从所有来信中编选了两封,以示对广大读者的感谢。《绿叶》的成长离不开读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2010,(4):53-55
<正>干旱、海冰、雪灾、洪水……已成了2009全球气候的代名词。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正在频频发生,这不能不让我们陷入对环境问题的深思。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环境恶化,我们能做点什么?温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向全世界庄重承诺: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将能源强度降低20%,到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此时,每个企业和个人也应该积极思考,自己究竟能够为这个目标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4.
免费索阅单     
为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办好本杂志,欢迎参加本次读者调查活动。我们热切地期待您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回馈读者的厚爱,只要您填写清楚读者资料,回答相关问题,就将免费获得最近连续2期的《环境技术》杂志。(本表复印有效)也可直接电话联系我们:020—32293720《环境技术》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6.
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经环境保护部门调查属实的,根据举报的内容和性质给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奖励。举报人可采用电话、信函、网络、来访等方式进行举报。对及时举报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人,适当提高奖励金额。环保部门对举报人的信息保密,并报销其领取奖金的一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正视河流的生命,我们需要自然的、生态的河流!现在,小河小沟堵了,大江大河堵了,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技术和钢筋混凝土,在中国的大地上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心肌梗死"。我们不是不要发展,但我们现在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获得的。  相似文献   

8.
滕海键 《绿叶》2013,(3):32-37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于环境问题的根源与生态文明的主旨,环境史能够提供更好的阐释和解读。本文结合自己在环境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推进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史教育,以提升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同时普及生态学理论,提高广大民众与政府的生态学素养,在发展理念上应摈弃传统的一维发展观,倡导多维发展观,在环境治理上需要注意解决环境不公正问题,政策上以国家干预为主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相似文献   

9.
周娟 《绿叶》2013,(5):92-97
最近几年,可能受所学专业影响,同时也是被很多环境现实所打击,我总跟身边的人在强调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以至于朋友们都觉得我有些神经过敏了。可是,事实上,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确实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它也能让我们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以及保护整个环境。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环境新闻学教授、环境记者Michael Frome认为环境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是报道和写作的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由此可见,环境新闻,提供的已不是一般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2月1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次会议十分直白地提出——中国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直至今日,人们已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环境问题。不科学的社会发展,就是透支我们的环境资源,这是所有人  相似文献   

12.
行之 《环境教育》2006,(7):17-20
以文字再现历史,以事实刻录历程。回顾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千折百转的个中艰辛,成就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它记录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弥足珍贵的脚印;它激励我们勇往直前,驱使我们不断寻求碧水蓝天。“中国环境巡礼”整合我们的优良资源,从本期开始与读者见面了。请读者参与我们,和我们一起见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 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本的标题是:"人类无 须敬畏大自然"。 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 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 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 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 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 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14.
孙敬锋 《环境教育》2013,(12):25-26
怎么认识环境宣传,如何做好当前环境宣传.是我们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不停在讲法制、科技、宣教、投入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四个驱动轮,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境意识足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手段,这些认识是有了,应该说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执行,成果也很丰硕,  相似文献   

15.
十年,12369     
正"我家楼下饭店整日排放油烟,实在让人无法忍受!"、"这里到处都是秸秆焚烧,你们快来呀!"、"晚上施工,我们没法睡觉!"……2004年,合肥市环保局开通了环境投诉电话12369。十年里,这个热线成了合肥市最重要的环境投诉电话。十年中,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倾听和记录着市民的环境投诉;监察支队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举报现场,查处环境问题。十年来,12369是沟通市民与政府的畅通渠道,共同守护着我们居住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贺领 《环境教育》2013,(7):69-70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因此,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地沙漠化严重、气候异常、"白色污染"随处可见、野生动物减少和森林被砍伐等问题既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又制约和影响到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杜浩 《环境教育》2011,(4):52-52
物质环境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的家园,也是我们的幸福所系。德国的荷尔德林有诗云:"诗意地栖居于世。"这是诗人对于我们和环境和谐一致的理想的歌颂。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不像学校考试那样有标准答案,每一个人的意识、行动和选择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环境。提到"全球水危机",可能人们都会觉得这个概念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觉得那应该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其实不然。为促进青少年对"全球水危机"的了解,使他们意识到水危机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  相似文献   

19.
《绿色视野》2008,(11):35-37
"绿色税收"是一项以税收手段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经济政策,也被称为是一种生态税制。作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税收"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为此,我们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尹宗成博士,为我们全面解读"绿色税收"。  相似文献   

20.
司开玲 《绿叶》2013,(6):62-67
随着乡村环境的恶化,乡村环境危机与管理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思考乡村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乡村社会"的含义,及乡村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在权力监督和民间参与上实现突破,以此推进乡村管理创新。如何理解乡村社会及其管理近年来,乡村环境问题频发,农民维权意识显著增强,而在维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则凸显了乡村管理的创新需求。对乡村管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认知上。从环境问题以及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