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根据中国气象局9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13年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监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3种主要温室气体年平均浓度分别升至397.3×10-6、188×10-9和326.4×10-9,均创下1990年建站以来的新高,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在发布会上介绍,整个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包括美国、日本、欧洲,温室气体浓度都是相当的.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全球30个大气本底站之一,是北半球内陆腹地唯一大气本底观测站,其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套与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联机在线分析大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制样技术,该方法具有精度较高(±0.4×10-3)、用样量少(200mL)、耗时短(45min)和操作相对较为简便的优点.利用该系统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田上方大气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做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其大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平均值为-45.0×10-3,相对全球大气甲烷碳同位素平均值明显偏重1.2×10-3~2.0×10-3,显示了其甲烷主要来源为深部凝析气藏中的甲烷等气体的渗漏和扩散.并且由于白天日照强,温度高,气田渗漏和扩散到地表的甲烷部分被氧化,因此白天大气甲烷的浓度略低于夜晚,且13CCH4较夜晚偏轻.  相似文献   

3.
拉萨地区夏季大气CO,SO2及NO2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青藏高原大气臭氧的光化学过程及其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 ,1998年夏季在西藏拉萨郊区对大气CO ,SO2 及NO2 进行了综合测量。初步分析表明 ,近地层CO日平均质量分数为 14 0× 10 - 9~ 75 0× 10 - 9,夏末呈明显增高趋势 ,CO含量的日变化呈双峰型 ,清晨和傍晚较高 ,与当地人为活动排放、风向频率和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日变化密切相关 ;SO2 平均质量分数为 0 15× 10 - 9,NO2 为 0 39× 10 - 9,NO2 约是SO2 的2 6倍 ,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大致反映了该地区生物质燃料占主导的污染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4.
长坑金银矿床方解石的δ13C值为-3.23‰,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分别为8.64‰~18.61‰和9.60‰~13.0‰,其范围与其它卡林型金矿相似。结合大本(Ohmoto)模式的理论分析,认为成矿热液的总联同位素组成可大致取为-2‰~-17‰,即碳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沉积碳酸盐,部分来自有机碳。推导出水岩交换过程中流体氢、氧同位素演化的一般性协变方程并进行了理论模拟,认为成矿流体以燕山晚期一第三纪的加热大气降水或建造水为主。  相似文献   

5.
一种大气CO2源汇反演模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二维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式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一个简单二维扩散、传输模式,用于CO2源汇的反演研究.在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应用于大气CO2源汇分布的研究.大气CO2的源主要集中在赤道地区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中,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的破坏)是赤道地区的主要碳源;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则表现为CO2的弱汇.对El Nino年(1982年)和其他年份的碳源汇分布情况作了比较,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并无明显波动,因此认为碳通量的年际变化是由于El Nino事件对陆地和海洋碳循环产生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湖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生产力,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湖泊营养元素的碳在湖泊水体中的赋存形态主要包括:碳酸盐系统(CO2,CO32-,HCO3-,H2CO3)、溶解态有机碳、生物死亡残体颗粒碳及生物体有机碳等。研究表明包括有机碳和溶解态无机碳在内的全世界湖泊总碳汇为0.077Gt/a,其中对大气的汇达到0.0532Gt/a。湖泊除从地表径流、地下水获得碳以外,还可从空气物质中获得碳。估算及测定水气界面CO2通量的方法主要有:①赖利估算法;②单侧扩散法;③同位素估算法;④涡度相关法;⑤静态箱式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分布的分析与估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引言 作为陆地碳库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壤中储存的碳大约是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的2.5~3倍[1,2].土壤有机质在温室气体如CO2的吸收固定中所起的作用曾存在争论,这对CO2、CH4和N2O的释放影响很大.因此,腐殖质中的碳分布及兵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碳研究中的焦点[3,4].  相似文献   

8.
根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CO2排放量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用按比例叠加的方法逐年计算1860~1996年CO2化石燃料源的d13CO2(PDB),用简单全球碳循环模式研究该变化对大气d13CO2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CMDL近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化石燃料源的d13CO2在140年内下降了4.5‰,在碳循环模式中考虑这种动态变化之后,大气d13CO2的模拟结果与同期实测值的相关程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CO2排放量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用按比例叠加的方法逐年计算1860~1996年CO2化石燃料源的d13CO2(PDB),用简单全球碳循环模式研究该变化对大气d13CO2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CMDL近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化石燃料源的d13CO2在140年内下降了4.5,在碳循环模式中考虑这种动态变化之后,大气d13CO2的模拟结果与同期实测值的相关程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环境科学》2001,21(6):490-492
根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CO2排放量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用按比例叠加的方法逐年计算1860~1996年CO2化石燃料源的d13CO2(PDB),用简单全球碳循环模式研究该变化对大气d13CO2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CMDL近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化石燃料源的d13CO2在140年内下降了4.5‰,在碳循环模式中考虑这种动态变化之后,大气d13CO2的模拟结果与同期实测值的相关程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矿物化学风化及碳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中蕴含了巨大的碳库,黄土中碳的转移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山西省临县一典型黄土小流域青凉寺沟流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黄土水的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分析黄土矿物的溶蚀过程及碳汇效应,并利用正演模型和水化学方法估算不同矿物的离子贡献比例及流域碳汇通量。结果发现,研究区黄土化学成分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iO_2、Al_2O_3、CaO、Fe_2O_3、MgO、K_2O、Na_2O,表现出贫SiO_2、Fe_2O_3,富CaO、MgO的特点;黄土水的pH呈中性偏碱,阴离子主要以HCO_3~-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型(HCO_3~--Na~+),水化学组成与黄土的化学组成相对应;流域内不同端元离子来源贡献计算结果表明,大气沉降、人类输入、蒸发盐矿物、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化学风化贡献的溶解物质分别占总溶解物质的1. 66%、6. 32%、10. 38%、62. 23%、19. 31%;黄土区长时间的水-矿物作用是硅酸盐矿物溶解贡献占主导的主要原因,阳离子置换反应、土壤-盐分浸出与蒸发以及人类输入对硅酸盐矿物溶解也有一定的贡献;受黄土区相对低温少雨的影响,黄土矿物的平均化学风化速率较低,为9. 31 t/(km~2·a),低于全球岩石的化学风化速率平均值36 t/(km~2·a),但是其消耗大气CO_2的速率较高,约为6. 34 t CO_2/(km2·a),明显高于同纬度三川河岩溶流域的碳汇速率(5. 28 t CO_2/(km~2·a));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青凉寺沟黄土小流域的矿物化学风化的大气CO_2消耗量为0. 18×10~4t/a,为中国黄土区大气CO_2消耗量的估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伊犁盆地塔勒德黄土– 古土壤序列,系统地开展了沉积物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 标研究,初步探讨了伊犁黄土碳酸盐含量对磁化率增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塔勒德古土壤 中低频磁化率值中明显低于黄土层,且较黄土高原古土壤值小,频率磁化率也远小于黄土高原; 碳酸盐含量在S1 层中含量明显高于黄土,且较黄土高原古土壤高,与剖面磁化率负相关,在古 土壤中相关度更显著。去除碳酸盐的设计实验显示加入蒸馏水后沉积物磁化率值变化在10%以 内;加入醋酸(HAc)后样品磁化率值均增加,其最大增幅达12.89%(黄土),古土壤的磁化 率增加9% 以上;加入稀盐酸后影响程度不一,在黄土中约在15%,而对古土壤影响较大,最大 可达35%,表明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对磁化率的影响不仅是简单的稀释作用,还与干旱气候环 境下碳酸盐化、次生碳酸盐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开发了一个陆地生物圈、海洋水圈和大气圈三圈耦合的全球碳循环模式,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两大人为源的影响,并考虑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调试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再现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的变化历史,能正确反映海洋内部的碳循环过程和全球碳循环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结果较为理想.进一步分析发现,传统模式可能低估了海洋的碳吸收能力,高估了CO2施肥作用对碳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s almost always attributed to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lone, while soil mineral carbon is generally neglected. However, due to the longer residence time of mineral carbon in soils (102–106 years), if stored in large quantities it represents a potentially more efficient sink.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mineral carbon accumulation due to the tropical iroko tree (Milicia excelsa) in Ivory Coast. The iroko tree has the ability to accumulate mineral carbon as calcium carbonate (CaCO3) in ferralitic soils, where CaCO3 is not expected to precipitate. An estimate of this accumulation was made by titrating carbonate from two characteristic soil profiles in the iroko environment and by identifying calcium (Ca) sources. The system is considered as a net carbon sink because carbonate accumulation involves only atmospheric CO2 and Ca from Ca-carbonate-free sources. Around one ton of mineral carbon was found in and around an 80-year-old iroko stump, proving the existence of a mineral carbon sink related to the iroko ecosystem. Conservation of iroko trees and the many other biomineralizing plant species is cruci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is mineral carbon sink.  相似文献   

15.
黔中岩溶地区草地下土壤CO_2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碳循环中,CO_2的未知汇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某一部分,如土壤。土壤中CO_2的含量是大气的几倍至近百倍,它的吸收与释放将影响大气中的CO_2浓度。岩溶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对典型的岩溶地区——黔中某地土壤的CO_2进行了四季及昼夜的采样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地表大气的CO_2含量具有季节变化的特征。土壤气中的CO_2浓度为大气CO_2浓度的几倍至一百多倍;自地表向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CO_2浓度升高。土壤CO_2含量的季节变化及昼夜变化,与土壤中CO_2来源和温度等因子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Carboncirculatesbetweentheatmosphere ,biosphere ,oceansandthelithosphere(Warneck ,1988) .Thecarbonfluxesbetweenthesereservoirs,suchasburningoffuels ,photosynthesisandrespirationofecosystems,andtheuptakeoftheocean ,havebeenestimatedquantitative…  相似文献   

17.
Laschamp地磁场漂移事件发生的确切年代(~42kaBP)已通过相对独立的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并被证实具有全球性特征.但这一事件在我国马兰黄土地层中的记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本文初步对比了最近发表的黄土高原洛川剖面mBe4L录的Laschamp漂移信息和前人根据该44面古地磁参数异常结合Heinrich冷事件所确...  相似文献   

18.
A 2-dimensional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 is deployed in asimplified CO2 inverse study. Calculated carbon flux distribution for the interval from 1981 to 1997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a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in mid-high latitude area of North Hemisphere.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exists in carbon flux patterns, implying a possible link with ENSO and other natural episodes such as Pinatubo volcano eruption in 1991. Mechanism of this possible link was investigated with statistic metho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 North Hemisphere,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o some extend, could influence the carbon cycle process of land and ocean, thus cause considerable change in carbon flux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correlation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e possible important role of Asia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arbon cycle.  相似文献   

19.
硫酸参与喀斯特流域(北盘江)风化过程的碳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酸盐岩地区,流域侵蚀过程中硫酸是否参与,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流域化学风化速率,以及流域侵蚀对大气CO2的消耗和全球碳循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工作在前期工作(乌江)的基础上,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北盘江)和支流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水体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证实硫酸参与了该喀斯特流域岩石/土壤化学风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