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14个站点降水中甲酸和乙酸浓度及对酸性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我国大气降水中有机酸含量及其对降水酸性的贡献,于2007年全年在我国14个区域代表性较好的站点采集了降水样品,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了样品中的甲酸和乙酸2种重要有机酸的浓度,对所得各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2种酸的湿沉降通量和对降水酸性的相对贡献.观测到的14个站点甲酸和乙酸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96~3.43μmol/L和0~5.13μmol/L,接近国外偏远地区观测结果,也接近我国过去短期观测结果的低端值.比较显示,偏远地区有机酸含量低于城市附近地区.估算的甲酸和乙酸湿沉降通量范围分别为0.38~4.18mmol/(m2.a)和0.06~5.87mmol/(m2.a),南方站点有机酸湿沉降通量大于北方.有机酸对降水酸性的贡献范围是0.02%~51.6%,总平均贡献为2.95%,这一结果表明,虽然我国酸雨主要是硫、氮排放造成的,但有机酸在部分地区及部分时段甚至有很显著的致酸作用,应该成为酸雨观测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拉萨地区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拉萨地区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监测数据。在1998年6月和9月,对拉萨地区大气样品进行了采集和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的分析测定,并讨论了拉萨地区大气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共检测出69种烃类,其中以9个碳以上的芳烃类为主,约占45%-49%,总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平均浓度水平在60-166ppbC范围。结果表明,拉萨地区特有的生物体燃烧及植物排放当地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 、Na 、Ca2 、Mg2 、NH4 、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 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 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2-4、NO3-、NH4 、Ca2 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2-4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 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4.
瓦里关山降水化学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9  
报告了1997年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观测站点位于青海省瓦里关山)的降水化学观测结果,该站点位于我国北方高原的半干旱地区,周围较少有局地污染排放源影响,对获的59个降水样品进行了pH值、电导率和可溶性离子成分的分析,其结果显示,该地降水的年平均pH值为6.4,呈中性;年平均电导率为14.8μS/cm,降水较为洁净;降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依次为NH^+4,Ca^2+,SO^2-4,Mg^2+,Na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藏高原大气臭氧的光化学过程及其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1998年夏季在西藏拉萨郊区对大气CO,SO2及NO2进行了综合测量.初步分析表明,近地层CO日平均质量分数为140×10-9~750×10-9,夏末呈明显增高趋势,CO含量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清晨和傍晚较高,与当地人为活动排放、风向频率和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日变化密切相关;SO2平均质量分数为0.15×10-9,NO2为0.39×10-9,NO2约是SO2的2.6倍,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大致反映了该地区生物质燃料占主导的污染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6.
拉萨地区夏季大气CO,SO2及NO2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青藏高原大气臭氧的光化学过程及其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 ,1998年夏季在西藏拉萨郊区对大气CO ,SO2 及NO2 进行了综合测量。初步分析表明 ,近地层CO日平均质量分数为 14 0× 10 - 9~ 75 0× 10 - 9,夏末呈明显增高趋势 ,CO含量的日变化呈双峰型 ,清晨和傍晚较高 ,与当地人为活动排放、风向频率和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日变化密切相关 ;SO2 平均质量分数为 0 15× 10 - 9,NO2 为 0 39× 10 - 9,NO2 约是SO2 的2 6倍 ,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大致反映了该地区生物质燃料占主导的污染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7.
侯马市酸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1992年至2008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侯马市的酸雨变化特征及其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除个别年份外,侯马地区的降水pH值长期低于5.6,2006年以来甚至低于4.5,多年平均pH值为4.88,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降水pH值的平均月际变化幅度为0.8pH单位,呈不规则起伏变化.在降水集中的7、8、9月间,酸沉降量约占全年的60%.作为出现在我国北方的区域性酸雨地区,侯马地区降水酸度2002年前后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02年前,降水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10a-1,酸雨污染呈现减弱趋势,而之后的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28a-1,呈现酸雨污染快速加重的变化趋势.该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不仅对单次降水的酸性有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降水酸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有明显影响,显示当地的大气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碱性中和能力.2007年对降水离子成分的加强观测分析结果显示,SO42-、NO3-、Ca2+、NH4+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1/2]SO42-与NO3-的比值约为6.9,说明当地的酸雨为较明显的硫酸型污染;降水中NH4+含量较高,大约与[1/2]Ca2+的离子含量相当;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1/2]SO42-、NO3-、[1/2]Ca2+、NH4+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当地的焦煤、煤化工等高污染排放可能是其重要的共同来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