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旅游景区灾害的防治关系着景区收入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景区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救援救助等灾害综合管理能力,是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秦岭华阳古镇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暴雨灾害为切入点,以防灾减灾能力科学评价为研究内容,构建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评价三级指标体系;采用相似权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定量化评价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如下结论:华阳古镇景区2011,2013,2014年的防灾减灾能力分别为较低、中等、较高,其暴雨防灾减灾能力逐年增强,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客观地反映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监测预警能力对景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景区在未来的防灾减灾管理中,应以监测预警作为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易亮  张亚美  黄维  朱伟 《灾害学》2012,(1):125-129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完善城市公共防灾减灾系统,必须从社区着手。通过对城市社区的分类介绍,对社区内常见公共防灾减灾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社区防灾减灾资源与社区常见灾害事故的应对关系,构建了社区防灾减灾资源评价体系,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确立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及权重系数,还对单项灾害防治资源进行评价打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灾减灾资源总体评价算法。  相似文献   

3.
城镇的防灾水平或能力是不是足以与城镇的功能特性相匹配,是合理评价城镇防灾有效性的标准之一。从城镇的社会性、经济性和环境性3方面考察城镇的功能特征,选取适当的、能够反映城镇防灾能力或水平的易得变量指标,利用DEA具有评价多输入多输出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能力,选择经典传统的C2R模型进行了城镇防灾有效性的评价。通过实例分析的评价结果,对输入输出向量的权重进行调整,通过非有效单元向有效单元的转化,实现了提高防灾有效性途径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金江军  潘懋  杨志双 《灾害学》2007,22(2):73-76
随着人们应对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风险管理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流程,探讨了城市地裂缝可接受风险水平。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用地类型开展易损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首次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幅员辽阔,村镇分布广,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同时,自然灾害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对村镇进行防灾减灾规划工作要针对自然灾害特点。本文针对山区地震灾害的特点,分析总结灾害的影响因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之间的权重,作为村镇防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村镇防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个防灾工程投入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一个能反映防灾工程的特征,并将防灾总投入最优地分配到防灾工程的各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各类投入上,同时又能被整合到防灾工程评价体系中的数学模式。模式的解产生了总投入在减灾工程不同部位、不同种类投入之间优化配置的平衡条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建筑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重点研究对象,建筑的综合防灾能力直接影响着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提出建立包括结构、设施和人员三个主要方面的建筑综合防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克服了以往单灾种评估的片面性和重复性,同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解决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及评价指标难以直接量化的问题。该项评估研究成果有助于业主和社会政府管理者全面掌握建筑的使用情况,并进行针对性防灾措施的制定和管理,同时为建筑的维修、改造和加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推进,山区群众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得到了大大提升。在考虑传统灾害体固有属性和承灾体属性被动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尝试将综合防治体系抗灾能力引入评价模型中,并运用到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于高危险、中度易损、低抗灾能力、中等风险区,其风险度预期结果低于传统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的结果。究其原因,认为:随着我国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地质灾害风险的地方就有程度不等的抗风险能力,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防灾不能一味强调作用力的大小而忽视反作用力的影响,否则会夸大地质灾害的"负能量",而削弱人类应对灾难的"正能量",防灾过度会导致资源浪费。恰如其分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9.
赖益凝 《灾害学》2021,(1):24-27
对防灾工程项目融资方式的评价决策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项目评价决策中的客观信息和评价决策者个人经验的主观信息,提出在量化打分的基础上整合为一个复合权重集,建立了基于熵权的防灾工程项目融资方式评价模型和方法。通过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融资方式的评价、优劣排序和选择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结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并根据莱州湾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海水入侵风险评价体系分为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危险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将莱州湾地区划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5个海水入侵灾害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灾害后果和美国应急反应中出现的救援迟钝、政府能力孱弱、灾区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揭示了防灾预案的重要性。针对我国防灾预案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我国制定防灾预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洪水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宝华  付强  谢永刚  冯艳 《灾害学》2007,22(3):95-99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灾害实质就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问题。洪灾经济损失评估是防洪减灾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角度对国内外洪水灾害损失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对经济损失进行了分类;概述了洪灾损失的评估方法和计算经济损失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灾害损失等级划分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等级划分方法。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并以新疆“96.7”洪水灾度等级划分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计算了新疆“96.7”洪水灾害中部分地州市模糊灾度等级序列及其隶属度。结果表明,在自然灾害等级划分中,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科学、实用的灾度等级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四川德昌县虎皮弯沟泥石流及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希林  赵源  苏鹏程 《灾害学》2005,20(3):73-77
论述了四川德昌县虎皮弯沟泥石流形成环境、触发条件和泥石流特征.分析了泥石流危险度,着重评估了"8.24"泥石流灾害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的特点和灾害损失评估的目的 ,提出了评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基本原则 ,即系统化评估原则、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估的原则、基于灾害后果的评估原则、“有无对比”的原则、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原则、不考虑沉没成本的原则和基于未来获利能力的原则。在给出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的假设后 ,应用人力资源价值理论 ,提出了评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方法和模型。为采用统一价值尺度评估灾害损失提供了基础 ,也使得灾害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6.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陈倩 《灾害学》2007,22(3):100-104
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灾害认知水平有助于减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防灾意识、灾害理论知识、应急行为知识以及对减灾教育的看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灾害认知水平较低,现行减灾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灾教育内容要将学生"该知道的"与"想知道的"相结合,通过演练演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防灾应急实际技能等减灾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自然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这一角度探讨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灾害地理学、灾害经济学、灾害生态学和灾害工程学。根据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的性质将其分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和海洋工程,并就每种类型的工程例举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以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发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雪尘暴“为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雪尘暴“持续时间、能见度、积雪深度、退化草场比例、NDVI距平、冷季超载比例、畜棚圈面积等14个因子作为比较数列,对“雪尘暴“灾情形成进行了多因素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客观、定量地揭示了“雪尘暴“灾情形成与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雪尘暴“灾情的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对“雪尘暴“强度的加大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遭受洪涝灾害后,经济损失极为严重。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模拟了1991年洪涝灾害的淹没决策提供了依据。根据预测,当2010年在发生1991年型特大洪涝淹没时,灾害经济损失将可高达773亿元,约为1991年7倍,因此太湖的防洪任务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