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汶川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汶川地震滑坡的调查和勘测,探讨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汶川地震滑坡的减灾防灾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地震滑坡的优势坡度范围和最优坡度;地震滑坡面积-频率分布符合对数分布规律而不同于降雨等诱发滑坡的幂律分布。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的夹角控制着汶川地震滑坡频率、坡度和面积的分布,当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一致时,受地震抛掷作用滑坡发育的频率和面积的比例大、滑坡平均坡度小;当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相反和坡向与断层的倾向一致时,受地震撞击崩裂作用,滑坡发育的频率和面积的比例较小、滑坡平均坡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香港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强风化区,且地形陡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滑坡灾害成为香港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许多针对香港滑坡的研究侧重于研究人工斜坡上发生的滑坡,由于自然滑坡难以调查,很少有人从区域的尺度来研究自然滑坡。然而,几十年的研究和调查表明,自然地表滑坡确实代表着一种自然灾害。大屿山岛是香港地区最大的离岛,保存着相对完整的自然状态,是研究香港地区自然滑坡的理想研究区。本文利用多年航片解译的滑坡数据,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屿山岛自然地表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滑坡与地形、地貌、地质、土地利用和植被等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震诱发滑坡失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如何预测地震作用下滑坡的水平运动距离对该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经验预测模型存在不能区分有阻碍滑坡和无阻碍滑坡,依据的案例较少且只能提供滑坡水平运动距离的最优估计值而无法提供其预测误差的局限。针对上述不足,首先建立包含380个案例的地震滑坡水平运动距离案例库,基于最大似然法原理,提出可同时考虑有阻碍滑坡和无阻碍滑坡的地震滑坡运动距离经验模型标定方法。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滑坡水平运动距离与滑坡垂直运动距离和滑坡体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滑坡倾角和滑坡表面长宽比相关性较小。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滑坡水平运动距离的多因素预测模型。案例分析表明,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提出的地震作用下滑坡水平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可为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段钊  赵法锁  李芳 《灾害学》2012,(1):34-37
滑坡是陕西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形式。以陕西省县域滑坡密度为测度指标,运用ARCGIS9.2、Geoda095i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滑坡灾害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陕西省滑坡灾害防治及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季节冻土区冻融期黄土滑坡基本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即雨季和冻融期,而目前对冻融期滑坡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导致对冻融期滑坡的防治效果远不及雨季滑坡。本文以甘肃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探索季节冻土区冻融期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作用是季节冻融期黄土滑坡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不但在斜坡表层产生强烈作用,而且可引起斜坡深处地下水富集、土体软化范围扩大和静、动水压力增大等冻结滞水效应,促使斜坡整体性大规模变形破坏,导致滑坡发生。  相似文献   

6.
滑坡灾害孕育-激发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降雨造成的地下水与斜城岩土体之间的复杂作用--水-岩相互作用不仅是滑城灾害的主要激发因素,它的滑坡孕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滑城激发有关的突隙水压力效应的滑城临界降雨量、地下水富集斜坡的稳定性评价、水-力耦合及地下水对岩石的软化效应等方面.孕育过程在滑城研究中居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以流-固耦合等理论为基础对岩体进行时效变形预测,对于斜坡研究中居于重要的,但是,由于大多数滑城的孕育都是在近地表的侵蚀性地球化学环境中进行的,与深埋地下空间的开挖问题存在明显区别.作为水-岩相互作用主要类型之一的水-岩化学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深入开展滑城灾害孕育过程中的水-岩化学作用研究不仅对斜城维护、加固及滑城预报是重要的,而且可以促进水-力双重耦合、水-热-力及水-热-力-化学多重耦合等复杂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隆滑坡形成机理与成灾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1年5月1日,重庆市武隆具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灾难,滑坡体积仅1.2万m3,摧毁了一幢9层商 住楼.造成79人死亡,中断319国道4昼夜,这次滑坡灾害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生的,具有压制 拉裂一拱溃剧滑的力学机理.类似的滑坡灾害还有1987年9月 1日重庆市巫溪县发生的南门湾岩崩、1997 年7月17日四川省兴文县发生的金风村滑坡.这些滑坡灾害的惨痛教训说明,县、乡、村级基层组织防灾 减灾的意识淡薄,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教育还未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加强县、乡、村级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公路滑坡灾害链式反应阶段性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保成  王亮  牟顺 《灾害学》2011,26(2):54-58
为了对公路滑坡的发育阶段做出准确判别,研究了公路滑坡灾害发育的链式反应机理,将滑坡的发育阶段划分为3个阶段。采用广泛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技术手段,从发育阶段的表现特征中选定了滑坡识别的相关因素集和评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公路滑坡灾害的发育阶段进行了识别,并在陕南公路滑坡调查中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香港地区滑坡体积与前期降水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滑坡灾害发生的因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滑坡体所处的环境静态因子 ,如地形、地质等 ,和滑坡的诱发因子 ,如强降水、地震等。香港地处夏季多雨的热带地区 ,每年均有大量因暴雨导致的滑坡灾害出现。为分析滑坡大小与前期降水的关系 ,文中选择了 2 6 2个滑坡样例 ,对它们进行了多种周期前期降水的定量化研究 ,发现不同类型的滑坡出现与前期降水有不同的关联关系 :每种类型的滑坡中体积较大的滑坡与前期降水均有明显的关系 ;对多数体积较小的滑坡 ,滑坡体积与前期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江新滩滑坡的历史分析,趋势预测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正伟 《灾害学》2000,15(3):30-34
从对新滩滑坡的历史回顾分析入手,得出新滩滑坡具有时空上的周期性和继承性规律。着重阐述了1985年6月12日新滩滑坡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机理和形成原因,并由此得出对三峡库区滑坡灾害在治理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Deaths in natural hazard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long RJ  Radford DA 《Disasters》1993,17(1):1-11
Archival and library search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establish extensive databases on deaths and damage resulting from natural hazard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Although the records of fatalities are certainly incomplete, volcanic eruptions, tropical cyclones, landslides, tsunami and earthquakes appear to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Only 22 per cent of the recorded deaths have resulted from meteorological hazards but a single event could change this proportion significantly. Five events in the fatality database account for 88 per cent of the recorded deaths. Future death tolls are also likely to be dominated by a small number of events. While the expected number of deaths in a given period is dependent upon the length of record considered, it is clear that a disaster which kills one hundred or more people in the Solomons can be expected more frequently than once in a hundred years.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研究古浪-海原地区地震滑坡和重力滑坡形成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多因素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滑坡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和预测,提高了区域滑坡分布规律和危险性预测的深度和广度,为本区滑坡灾害的预测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库库区内的滑坡对水利工程的威胁历来备受关注。影响坡体稳定的因素很多,而蓄水往往是导致库岸失稳的主要激发因素。滑坡稳定性评价工作各个环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如何能够做出正确的结论,就显得极为关键。重点通过现场调查,充分分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重视岩土参数的选取,以定性分析为主,并借助多种计算手段,得到关于美姑河洛渣滑坡稳定性分析定量化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滑坡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罗圣  殷坤龙  刘艺梁 《灾害学》2012,(4):17-20,27
滑坡抗剪强度参数取值是一直困扰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的一大难题,目前其研究方法主要有试验法、反分析和统计分析法,但都没有考虑其他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以某一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滑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为基础,采用SPSS数学分析软件分析滑坡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与抗剪强度的相关性,筛选出对滑坡抗剪强度影响较大的因子;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区域滑坡抗剪强度与影响因子的网络结构,并以建立的神经网络结构对该区域的滑坡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估算;最后以万州区滑坡为例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计算的结果与滑坡试验得到的结果误差基本都在5%左右,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滑坡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李秀珍  许强 《灾害学》2003,18(4):71-78
滑坡时间预报的核心是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的建立。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了滑坡预报中的多种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重点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提高滑坡的预报水平,本文认为滑坡预报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滑坡类型、滑坡特征、变形特点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监测资料为依据,将滑坡预报理论模型、预报判据以及根据斜坡的宏观变形破坏迹象和前兆信息等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滑坡预报的综合信息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水位上升对香溪河流域典型滑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流域众多滑坡出现变形失稳现象。白家堡滑坡、耿家坪滑坡、白马滩滑坡在蓄水后的变形特征各不相同。对库水位上升后3个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其渗透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影响滑坡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滑体的渗透性。以白家堡滑坡为例,利用摩根斯坦-普赖斯法,对不同c、值,进行75~175 m水位线的稳定性系数演算,发现各c、值不同水位线下稳定性系数曲线的变化规律有2种类型,即下降—平直型和下降—上升型,这种变化规律与浸水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白鹿塬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白鹿塬滑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白鹿塬滑坡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区域:白鹿塬的灞河一侧,河的古刘村一带,鲸鱼沟边。其中,灞河一侧几乎全为滑坡发生区,成群分布。在对西安市白鹿塬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质与遥感方法总结了白鹿塬滑坡特征,认为白鹿塬边较大的地形差异、地层的二元结构、河流的侧蚀作用及人为的削脚是白鹿塬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遥感影像图上,滑坡区塬缘处呈现弧形陡坎状,滑坡区坡体较碎,坡体上冲沟发育,有双沟交汇现象;非滑坡区较平整,与塬面浑然一体。表明遥感影像在反映滑坡体方面很有效。  相似文献   

18.
安徽繁昌滑坡群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繁昌滑坡群为沿江高速公路施工诱发的工程滑坡,滑坡群形成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物质组成、地形地貌、结构面特征、岩体风化程度等诸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作为大型土质堆积体滑坡群在长江沿江丘陵地区比较少见,就其成因背景、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进行论证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级分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该滑坡群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三峡库区22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检验该模式对库区强降水的模拟能力和对高度场与温度场的模拟状况;详细介绍了该模式对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结果,并分析了该次降水的成因;将MMSV3模式与关于三峡库区滑坡发生的预报模型相结合,对发生在宜昌的一次滑坡灾害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MMSV3对三峡库区的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能较好地刻画出降水的分布及其成因;模式预报的降水,结合库区滑坡预报方程成功预报了宜昌滑坡的发生;该方法为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预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the role of people's perception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t is based on a study carried out along the slopes of Mount Elgon in Eastern Uganda. People living in the study area have experienced a number of landslides, but the landslide in 2010 had the most far‐reaching effects on community livelihoods and resulted in a major setback to development efforts in the area. Experiences of landslides have enabled the local people to develop a number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phenomena.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community members did not share uniform perceptions. Whereas some members advanced technical or phys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2010 disaster, others believed that some form of divine power was behind it. Strengthening social networks and integrating communities' perceptions in intervention mechanisms were identified as possible ways of managing future landslide disa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