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施倚 《劳动保护》2009,(10):112-113
编辑同志: 我们从四川外出打工。几年中看到不少老乡在打工时受伤,但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无法证明劳动关系,老板不肯负责,老乡们吃了亏,只好自己出钱养伤。为了以后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感到能够证明劳动关系是很重要的。请问:怎么才能证明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前一阵子,“招工难”在珠三角、长三角一些企业持续“吃紧”,张家港市爱丽塑料有限公司在厂门口一块小黑板上挂出招工启事后,却引来了众多打工者的。疯抢”。招100人的指标,一下子来了500人,把蛮大的招工面试场地围的水泄不通。更有甚者,头天晚上,就有本厂的职工为自己的老乡、亲戚预占报名位次。  相似文献   

3.
课题背景 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是由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和香港东港(锦州)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大型发电企业。生产技术部是东港电力公司负责生产管理的部门,是该公司的主要单位,具体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生产费用计划,生产费用计划的控制及日常生产的管理。生产技术部主任是公司的重要职务,在行政级别上为公司中层正职,与公司其他二级机构的行政正职平级,在业务管理上主要负责生产技术部的各项工作,同时负责公司15个生产分厂的生产业务工作的管理与考核。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22日,李某在老乡的介绍下,到北京一家工地去做电焊活。当天,李某就和包工头取得了联系,双方就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包工头让其第二天到工地来试工。第二天,李某到工地试工,经考核,李某的电焊技术基本合格,包工头就决定用他,当天,李某在工地干了一整天。  相似文献   

5.
案情概要 于某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在北京甲物业公司从事保安工作。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同时还要供养子女上大学,于某仅靠打一份工根本不能满足整个家庭的日常开销,在这种情况下,于某就想再打一份工。经过别人的介绍,于某在另外一家物业公司——乙公司也找了一份保安的活儿,这样于某每天上两个班,白天一个班,晚上一个班。虽然于某白天夜里都上班,但是他并没有住在单位,而是自己在外面租了房屋居住,他所居住的房屋就在两个单位中间,这样方便自己上下班。  相似文献   

6.
石瑛 《劳动保护》2009,(6):80-81
事件经过 司机吕侯在北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工作。尽管现在许多出租汽车运营都采取人歇车不歇的方式,两个司机倒班出车,但吕某比较爱惜自己的轿车,工作也很能吃苦,一个人开车没有找帮手。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年365天,天天在路上跑车,从不休息。没活儿的时候吕侯就收拾一下轿车的内务和擦洗灰尘。吕侯每天中午只要是在开空车的时候,无论车开到什么地方,都是就近找个吃饭的地方,随便吃上点饭就继续找活。由于长期劳累过度,  相似文献   

7.
杨桦 《安防科技》2003,(12):4-6
金哲,是香格里拉金花饭店的安全部经理,尽管今年只有30岁,可他从事安全工作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间,凭着自己的敬业和钻研,他从基层的内保人员干到了今天这个需要对整个酒店安全负责的重要岗位。他所供职的这家酒店是一个拥有416间豪华客房及套房的五星级豪华酒店,每年需要接待  相似文献   

8.
特殊安全员     
八月的黄昏,总是到的很晚,暮色迟迟地一点一点合拢来。忙碌了十几个小时的江真福总算骑上车离开了工地。“嘿,老江,你给我停下。”突然,背后的大嗓门惊得江真福赶紧来个急刹车。“我说老乡啊,你凭啥罚我款,不就没系安全帽带吗,别以为当个安全员,就了不得了,当心有一天……”江真福转过头来望着停在眼前的大嗓门:“你不要对我发狠,我不会因为你是老乡,就放弃自己的职责,真要有个万一,找我的就不是你了,是你的妻子、孩子,你懂吗?你以为我会害怕你吗?这你就想错了!”一席话,大嗓门顿时哑口无言了。“记住这个教训吧,走,回家去。”一阵沉寂后…  相似文献   

9.
案情概要 万某是云南省文山州人,1999年来北京务工,在一家建筑公司从事建筑设备的租赁管理工作,每个月收入为1200元左右。在2007年之前,单位一直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他也没有参加社会保险。2007年3月,单位突然告知他,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公司的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且要进行业务培训,持证上岗。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当天,公司将所有的外来员工召集到一起,让每个人在合同书的首页和最后一页上签字,然后将两份空白合同全部收回,理由是公司要收回后统一盖章,再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  相似文献   

10.
<正>时下,互联网+农业、新农人、新农业、村淘、农业互联网等媒体热词充斥耳端。但笔者发现,身边一些"新农人"朋友经过长达三五年的奋斗之后,似乎一个个活得更苦了。这是为什么呢?很多新农人陷入困境先从商业模式来看,这些朋友的商业模式要么是公司加农户,公司负责销售,农户负责生产;要么是直接包地种地,生产销售全自己干。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弊端是:农户粗放管理,农产品的品质无法保证,合格的产量上不去。也有合格的农产品农户自己拿到市场上出售,不愿交  相似文献   

11.
安全短笛     
责任是什么?是“份内该做的事”。如果去做份内不该做的事,那不叫负责,而叫越位或争权。做安全工作的人如果连自己的责任都不明白,那自己的安全就可能成问题。  相似文献   

12.
石瑛 《劳动保护》2009,(5):82-83
旧伤复发 1996年8月,宏图物业公司来了一位复转军人,他的名字叫徐伟,1.8m的个头,满脸黝黑,一副老成、能吃苦的样子,大家都称他“老徐”。十多年来,老徐工作兢兢业业,干起活儿来劲头十足,谁也看不出老徐有病。老徐凭着肯干和工作热情,2007年1月当上了部门经理,每天更是忙个不停,不是到这个小区查看情况,就是到那个小区处理问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相似文献   

13.
鲜血作证     
我们单位的司机小马突然接到交警大队的通知,要他到“安全培训班”进行交通法规补课教育。他知道进这个培训班的司机都是违犯交通法规的人,如果自己进去了说不定办公室的陈主任会借机把他凋离原岗位,于是就用工作离不开为由拒不参加。  相似文献   

14.
1985 年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地区化工局改为化学工业公司,原来的直属企业都下放到所在的县市。权力下放,实行行业管理。我们公司的安全科,只有三个人,除负责行业的安全、机动设备、环境保护管理外,还承担着锅炉、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安全管理怎么搞? 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摸索出一些搞活行业安全管理的办法。 一、稳定队伍 提高素质 在机构改革中,公司重新确定了要有专人负责行业安全管理。在第一次行业安全调度会上,各企业都来了人,但有三分之一的人 二到。有的到会第一句话就问:“这次发什么纪念品?” 我们针对当时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5.
拍电视     
周是个巡道工。在铁路上,这是个很寂寞很孤独的工作。刚开始,周讨厌这种很寂寞很孤独的工作,找工长要求几次,说想上大班。工长骂他,说看你风一吹就倒的样子,照顾你你狗日还不领情!工长在工区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物。他已经这样说了,周知道自己只好享受这种照顾了。这...  相似文献   

16.
谭西顺 《劳动保护》2009,(3):114-115
28岁那年,刘先生进入一家公司,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在职场上平步青云,始终保持着模范员工的形象。不久他便得到晋升,负责公司的很多业务。公司给他配了一辆小车,外加一份让人羡慕的高薪。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背后,是连续不断的出差和每周60~80h的工作,以及频繁的周末会议。一天,刘先生突然倒在自家门口,出现严重头痛、心率加速和头晕、目眩等症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室。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告诉他患的是“心身耗竭综合征”,是因为多年的过度劳累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不上算     
“不行 !我说不行就不行。”爷爷反对小芳和李冬的婚事有两个原因 :一是两个都在建筑行业 ,而且同公司同班组、工作紧绷绷的———二人谁管家务谁管孩子 ?二是孙女高空作业就够当爷爷的提心吊胆了 ,还要再来一个高空作业的孙女婿 ,岂不……小芳先向李冬解释 ,爹妈早去世了 ,姐姐嫁出去了 ,家里就是爷爷和我守着这木屋 ,老人家怕我有什么闪失 ;然后劝爷爷 ,李冬是公司的安全员兼我们作业班的班长 ,他每天上班前下班后都要到工地负责查处安全隐患。“不行 ,更不行 !”爷爷敞开了嗓门 ,“他上班担风险 ,上班前下班后还要担责 ,二人叫我爷孙俩成…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1月2日 ,河南第二火电建设公司实现连续安全施工10周年 ,创造了全国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职工们在欢庆成功之时 ,纷纷向记者表示 :这份成绩离不开一个人 ,他就是公司原安监处处长刘凤辰。安全从严无“左”可谈刘凤辰常说 ,安全管理必须严字当头。你看他平时笑容可掬 ,亲切和善 ,但一到施工现场 ,就像换了一个人 ,一脸的严肃 ,尤其是对违章现象嫉恶如仇 ,绝不放过。几十年来 ,刘凤辰在安全工作中铁面无私 ,他严格管理在公司是出了名的。在焦作工程建设中 ,一次 ,当时的公司经理刘景文从外地开会回来 ,因急于了解工程情况 ,下…  相似文献   

19.
李先生是个极有口福的人,一周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饭局,客户的、朋友的、老乡的。一到下班时间,他便开着那部黑色“帕萨特”,穿梭于福州市的大大小小酒楼间,酒足饭饱之后,又开车送这位喝晕的女士、送那位喝高的先生回家,把灯火阑珊的福州半个城区街道犁过一遍。据李先生说,过去多年来,他几乎天天酒后开车,除了一回倒车时碰倒了一部摩托车,居然没出过大事,也没让警察逮住过。  相似文献   

20.
孙锡云 《劳动保护》2009,(12):88-88
2005年11月19日上午,国华纺织公司各车间进行设备保养。按照车间的统一安排,前纺车间2组保全工王林和李宁负责1台A035型混开棉机的清扫工作。2人接到任务后,简单进行了任务分工,王林爬到混开棉机顶部进行清扫作业,李宁则负责混开棉机下部及设备周围的清扫工作。9点40,正在扫车的李宁听到“咚”的一声,只见王林从2m多高的机器上摔到了地面。李宁马上跑过去,看到他头部出血,已不省人事,厂方立即将王林送往人民医院,经院方全力抢救无效,王林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