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慧明  魏建 《化工环保》1995,15(1):32-36
对炭黑生产尾气中CO,H2及CH4等可燃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及其余热的回收和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直接燃烧法是目前我国炭黑尾气净化和余热回收利用的最佳方法,直接燃烧法,不仅可将黑尾气中可燃气态污染物变为无害的物质CO2和H2O,并可回收和利用热,可使炭黑生产余热利用率提高50%以上,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由于回收生产中排放的尾气与节约能源及防止对大气污染密切相关,因此也促进了催化燃烧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来,催化燃烧技术在欧洲、美国、日本和苏联等国均有发展,各种催化剂以及不同类型的催化燃烧装置相继出现。该技术广泛运用于有机尾气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化工环保》2008,28(2)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电炉法生产黄磷的工艺和装置,特别涉及电炉法生产黄磷排放物综合利用的工艺和装置。电炉法生产黄磷产生的尾气通过黄磷尾气净化装置净化,并在蓄热换热器内燃烧将热量传递给换热介质,换热后的热介质送至经过改进后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烟气喷嘴进入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  相似文献   

4.
刘震宇 《化工环保》1994,14(3):155-159
采用催化燃烧法治理帘子布浸胶烘干尾气。小试和生产装置运行结果表明,尾气中总烃和几种主要有机污染物的转化率均较高,放空尾气中这些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均较低;尾气由原来的有色、有恶臭转为无色、无臭,治理效果令人满意。北京合成纤维厂的尾气治理装置自1983年4月投入运行以来,至今已运行了10年多,运行稳定,开车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5.
燃烧尾气中NOx选择性还原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从燃烧尾气中脱除NOx的一系列选择性催化还原体系,其特色为能在氧浓度在较高条件下,利用燃烧尾气中未反应的有机物作还原剂,高选择性地与NOx反应,其中负载Cu的ZSM-5催化剂有很高的活性,阐述了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安阳市塑料厂先后投资60多万元,建成8个环保项目对该企业的三废进行综合治理,获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工业甲醛是该厂三大产品之一,年产一万多吨。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每小时排放及跑、冒、滴、漏的废气(含大量的甲醛、甲醇、一氧化碳)达1100米~3,严重污染环境。而生产甲醛用的冷却水(80吨/小时)却白白排入了下水道,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自1984年以来,工厂投资20万元,引进了一台尾气锅炉,并建成一座600米~3的冷却水循环凉水池,对原设备工艺进行了改造。把甲醛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加以回收利用。从而消除  相似文献   

7.
刘正清 《化工环保》1996,16(6):365-365
概述了采用两转两吸工艺流程,治理硫酸生产尾气的技术改造方案。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流程是实现将硫酸毛气二氧化硫污染消灭于生产过程中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化工环保》2008,28(6)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氯亚砜氯化反应所产生尾气的处理方法。现有传统的尾气处理方法由于大量消耗碱而成本较高,且由于最终产生大量含杂质离子的废水而使环保压力大。该发明通过控制水的用量对尾气中的氯化氢进行吸收:第一级吸收得到含接近饱和的氯化氢并含少量二氧化硫的浓盐酸;第二级吸收是用水对经第一级吸收后的尾气进行二次吸收,得到含少量氯化氢和少量二氧化硫的稀盐酸,该稀盐酸作为第一级吸收的原料用水;  相似文献   

9.
国内简讯     
国内简讯治理沥青尾气效果显著我厂是一个综合性化工企业,有一套年产4万t氧化沥青装置。该装置自1984年投产以来,由于当时技术等方面问题,其排出的尾气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污染了环境。近年来,通过查阅有关技术资料,投资3.8万元,对沥青尾气进行彻底治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流化床燃烧技术的主要特点,应用状态,污染物控制排放水平及研究开发工作,并对该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固体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方法在处理固体废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介绍了超临界水的特性和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反应机理及超临界水氧化法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现状,提出了该方法要达到工业化应用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介绍旋流板塔及其在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脱硫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旋流板塔以气液接触面积大、结构简单、压力降较小。操作稳定为其主要特点。但是,脱硫工艺过程不合理而生成不稳定化合物亚硫酸盐叉可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
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离子交换树脂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含铜废水中的应用,列举了络合铜废水、游离铜废水及多金属杂质含铜废水中适用的树脂种类及应用实例,对工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做出总结归纳,并针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离子交换树脂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法,对常规浓度和低浓度的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均较好,可将废水有效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旋转填充床中催化氧化脱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新型强化传质设备-旋转填充床中用Mn^2 催化氧化脱除烟气中SO2的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其脱硫率可达99%,比传统设备的氧化脱硫率提高4%-69%。该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立  黄卫星  杨平  伍勇 《化工环保》2003,23(3):142-146
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工艺流程、膜材料与膜组件形式、工艺特点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应用中对CDD、氮、磷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影响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指出了膜生物反应器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详细分析原矿性质的基础上,采用悬浮电选机干式作业对磷矿石进行富集。试验结果表明,磷矿石经一粗一精一扫电选作业后可得到品位为30.23%的磷精矿,其回收率为83.26%。干式电选工艺无废水产生,而且工艺简单,分选指标好,是磷矿石富集的重点处理工艺,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大孔树脂吸附法处理萘系染料中间体生产废水的进展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分析了萘系料中间体生产废水的水质特征,综述了国内曾经采用的处理工艺,重点介绍了大孔树会法在各种萘系染料中间体废水治理和资源化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工业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某化工厂的含氨工业废气,设计了一体式催化氧化脱氨设备,在物料与热量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脱氨性能测试和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应用的一体式催化氧化设备在处理中浓度含氨废气时,可通过完善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自动调节控制系统、高效的换热器以及智能化的前端补新风和阻火预处理装置,解决安全和能耗问题;该一体化设备具有很高的脱氨效率和经济性,处理后的废气满足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9.
秦文淑  李金成 《化工环保》2016,36(3):350-354
采用喷淋工艺处理PVC塑料生产废气,将专利的吸收液与改型的喷淋塔相结合,在中试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工业化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某PVC塑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废气,吸收液在喷淋塔循环液中所占体积分数为15%时,废气中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达85%以上,对于难处理的苯系物也能较好地去除;处理后废气中各污染物指标的含量满足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和DB 44/27—2001《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该工艺装置运行费用较低,仅为电费和少量药剂费用,吸收液可循环使用,设备保养及维护简单,可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0.
Wastes with residual heating value,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the world legislation, could be thermally reused. The present study i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possibility of thermal valorisation of a waste, denominated fluff, by injection in blast furnace. The fluff, arising from the automobile shredder operations, is a waste characterised by a high organic matrix and is potentially dangerous due to the heavy metals, oils filter and halogenated plastics content. The first step of the work is the chemical, physical and toxic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is material. Then the fluff injection in a blast furnace tuyere is theoretically analysed with a mathematical model. Finally, experimental trials are conducted in a pilot plant, simulating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last furnace: the raceway, in order to analyse process and industrial aspects. In view of an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 first economical evalu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mode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