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深入剖析,对大区域背景下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R、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方法,对河南省新县旅游资源中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县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度相对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南部各景点与县城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加快构建新县区域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和通达度水平,整合和优化空间结构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星级宾馆的旅游通达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通达性研究是旅游交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量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通达度指数和β指数两个指标,从星级宾馆的旅游交通通达性新视角,将宾馆、交通口岸和景点一并纳入旅游目的地交通网络,定量研究旅游目的地内部的交通通达性,旨在提供一种更准确的评价旅游目的地内部旅游通达性的方法。通过对西安市63个星级宾馆的旅游通达性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西安市内部旅游通达性较高,通达性指数28.868km,β指数2.54;②西安市星级宾馆的旅游通达性差异显著,通达性指数最大差值10km;③位于西安市城墙内的星级宾馆旅游通达性较高,离开城墙越远,通达性越差。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急剧加速了经济活动时空压缩的趋势,使一些经济活动在规模经济的推动力下向空间集聚.以国际化旅游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统计学知识,结合我国旅游业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利用GIS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我国31个省(区、市)的空间数据入手整体分析了国际旅游业的地域空间集聚趋势,通过引入物理模型计算集聚综合指数,并划分出三个集聚水平不同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国际旅游总体聚集趋势在持续下降,国际旅游空间结构趋向平衡,但大尺度宏观区域上仍然体现出较强的集聚力.  相似文献   

4.
以旅游资源非优区——湖南省祁东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祁东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旅游景点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旅游资源点的连接度不强,各旅游资源点的可达性有待提高,整体空间结构不合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构建“两心、两轴、两组团”的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增加旅游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协作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研究区域,从研究区域的资源价值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选取了5个Ⅰ级指标: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区域规模、交通便利程度,12个Ⅱ级指标:年代久远程度、民俗代表性、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完整性、典型性、观赏性、地域组合、环境容量、通达性与服务中心距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YAAHP软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得出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表明,西递、宏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其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以期达到对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从目前我国旅游资源评价工作来看,模糊评价法是较先进的方法。长春市旅游资源的优势体现在生态旅游、殖民遗迹旅游、影视文化旅游、汽车工业旅游、冰雪旅游等方面。采用单体总量、储量、储量丰度、优良级单体数量、优良级单体储量、优良级单体品质等6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长春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武汉木兰天池景区的实地考察及调查、搜集资料,获得各种材料数据;在此基础上设置评价要素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经过一致性检验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各指标在不同区域单元上的隶属度,对景区内各区域单元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木兰天池景区的旅游资源处于中高级次,较高级次的资源缺乏,需要整体协调开发,进一步发掘旅游资源潜力,科学、合理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2007年、2011年和2014年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A级旅游景区名单为研究样本,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4年,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始终为凝聚型,且景区空间集聚范围在逐年扩大的同时,集聚程度也在增强,呈现出沿主要交通干线、河流、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分布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红色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以国家公布的118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从空间分布、区域空间差异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分区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和全国八大一级旅游分区两种尺度的测度中都呈集聚型分布,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历史主题。最后,提出在今后的红色旅游发展和新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中做好规划和宣传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整合,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向主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山市交通网络优化及区域旅游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黄山市为例,从区际与区内两个角度构建黄山市区际、区内旅游交通网络无向图,并采用拓扑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区际的徽杭高速公路以及区内的宏儒公路建成前后黄山市旅游交通网络通达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黄山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大大提高了整个黄山市的旅游可进入性,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客流量的增加;②宏儒公路等区内交通建设,有利于推进"两山一湖"整体发展和发挥黄山风景区的旅游辐射带动功能,但同时宏村与西递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综合类、人文类、自然类3个旅游资源大类中分别选取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A级旅游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1种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人均密度、地均密度3种评价指标和位序得分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得出13个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强弱,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博资源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再诠释的重要方式。基于三阶DEA模型,测度了陕西省2014—2019年11个地级市博物馆文博资源转化效率,并结合Tobit模型对文博资源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陕西省文博资源转化效率具有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动态变化性。②博物馆规模、专业人才和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对文博资源转化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而政策规制和文博市场需求对文博资源转化效率产生消极影响。据此,从精准施策、发挥规模优势、强化智力支持、激发文博旅游动能和提升资源数字化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时间各异,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节点分析,对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对测算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剖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旅游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及进行旅游空间整合、旅游交通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市场整合、借助新整合动力的区域旅游发展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矿区矿产资源的枯竭,大多数矿区正在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矿区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解矿区工业旅游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法,对四川省嘉阳煤矿工业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嘉阳矿区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嘉阳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强度效应、聚集效应、空间结构及其功能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提出,促使各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产业转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通过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找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佛教旅游资源是四川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佛教文化旅游,大力挖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并合理有效地进行开发,既能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又能使佛教文化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推动四川省宗教旅游快速有序的发展,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张洪  潘辉  杨燕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46-1049
在构建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位序得分法对安徽省17个地市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借助两轴折线图、散点图及拟合曲线等工具对17个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收入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绝大多数地市旅游业发展仍依赖于旅游资源;少数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收入出现偏离,成为非旅游资源依赖性城市。从资源属性来看,综合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自然类旅游资源,人文类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19.
选取1996-2010年云南省16个市州的旅游总收入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累计比重等方法分析云南旅游总收入的总体差异,探讨近15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在地带间、地带内和市州际的差异及其变动演进.研究表明,时间上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在小幅增长后逐步收敛的特征;空间上,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差异明显但不平衡特征正在逐步缩小.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共同导致,地带间差异已有所缓和;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中地区是地带内差异的最重要来源;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时空差异及其变动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