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新型自动呼吸-滴定测量仪在线测量pH值、HPR等信号,进行了在SBR内实现短程脱氮的研究.采用SBR处理人工合成废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为360,40mg/L,温度稳定在20℃,DO低于2mg/L,基于HPR在线监测控制SBR曝气历时.运行约60d后,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88%,COD和NH4+-N去除率均在90%以上,稳定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应用HPR估计硝化过程的NH4+-N浓度发现,NH4+-N实测值与基于HPR的计算值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722;计算值整体低于实测值,主要是由曝气初期的滴定启动滞后所致.  相似文献   

2.
环境温度下,以生物活性碳A/O工艺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研究了具有短程硝化反硝化功能的生物活性碳污泥培养,并对HRT、曝气量及A/O体积比、回流比进行了讨论。结果得到在环境温度20~26℃,进水NH4+-N浓度150 mg/L,HRT为8 h,曝气量0.3 L/min条件下,亚硝酸积累率高达75%,达到了短程硝化目的;在A/O体积比为1:2,回流比为2:1时,短程硝化反硝化的TN去除率高达86.9%,COD去除率达92.7%;生物活性碳污泥在试验阶段无污泥膨胀发生,SVI稳定在150左右;处理实际城市生活污水,系统运行稳定,COD、NH4+-N、TN去除率分别平均达91.3%,98.8%,90.2%。  相似文献   

3.
短程硝化反硝化去除高氨氮猪场废水中的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比分析了运用缺氧/好氧SBR工艺处理2种COD/N不同的废水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2种废水的脱氮主要是通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实现的,反应器中的NH4+-N浓度和pH值是控制亚硝酸型硝化的重要因素,经过部分厌氧消化的废水由于保持了较高的COD/N,脱氮效果明显好于完全厌氧消化废水,NH4+-N去除率达到98%以上,但出水反硝化不完全,投加乙酸钠后出水NOx--N由100~120mg/L减少到10~20mg/L,乙酸钠投加量以275mg/L为宜.  相似文献   

4.
李纪华  王正芳  郑正 《环境工程》2012,(Z2):41-43,129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在普通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借鉴给水滤池工艺开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以炉渣为填料采用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研究了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状况,考察了启动过程中COD、NH4+-N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1.74m/h、回流比150%、气水比为3∶1的条件下,COD和NH4+-N分别在35d和45d内得到了有效地去除。其中,COD出水浓度降到30mg/L以下,去除率稳定在85%以上;NH4+-N出水浓度降到10mg/L以下,去除率稳定在6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炉渣作填料的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启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曝气量及COD浓度对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悬浮球形填料,以人工模拟生活污水为原水,研究了曝气量及进水COD浓度对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BR)内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0.025~0.070 m3/h的曝气量范围内,SBBR的COD及NH4+-N去除率都能达到90%左右,COD和NH4+-N的降解过程具有时序性,即曝气初期以COD降解为主,待COD降解基本完成后,NH4+-N降解速率才明显提高。SBBR内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与曝气量成反比,即曝气量越低,TN去除率越高;当曝气量为0.025 m3/h时,TN去除效率最高,达到73.26%。在200~700 mg/L的进水COD浓度范围内,COD去除率始终维持在90%左右,TN去除率随着进水COD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应用呼吸-滴定测量监测硝化动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pH值在线监测与药品自动投加系统与已开发的混合呼吸测量仪集成,组成自动呼吸-滴定测量仪,同时测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氧气利用速率(OUR)和质子变化速率(HVR).对活性污泥硝化过程定时测定NH4+-N浓度,比较其与基于HVR或OUR预测的NH4+-N浓度间的一致程度,评估自动滴定测量装置测试硝化过程动态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初始NH4+-N浓度分别为20,25mg/L的间歇试验中,实测值数组与基于OUR的预测值数组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7和0.9972,与基于HVR的预测值数组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和0.9992,表明OUR和HVR均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硝化过程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7.
选取溶解氧(DO)浓度和出水氨氮(NH_4~+-N)浓度作为控制因素,探究不同温度和有机碳源投加量(COD/NH_4~+-N)下,实现生物膜工艺短程硝化的可行性和对DO/NH_4~+-N值(R值)的需求.15,20,25℃时,实现短程硝化的R值分别约为0.08,0.17,0.25,说明比值控制可实现短程硝化,且R值的降低可弥补温度降低的不利影响;DO为3.5mg/L,NH_4~+-N浓度为14mg/L时,短程硝化实现,而DO和NH_4~+-N浓度分别为1.8,3mg/L,短程硝化破坏,说明实现生物膜反应器短程硝化,由DO/NH_4~+-N决定,而不仅仅是DO;有机碳源含量分别为0,60mg/L时,实现短程硝化的R值由0.25升至0.38,但R=0.6短程硝化破坏,说明投加有机碳源增多,R调控范围变大,便于实现短程硝化,但R增长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8.
刘润  安立超 《环境工程》2014,32(9):40-44
以普通的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保持COD不变,通过逐渐提高进水氨氮浓度,同时缩短沉淀时间,在SBR反应器中快速培养出具有短程硝化特性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保持ρ(COD)为300 mg/L,将进水ρ(NH+4-N)从50 mg/L逐渐提高至500 mg/L,沉淀时间从40 min逐渐缩短至2 min,并控制曝气量为200 L/h,pH值为8.0,温度为30℃,在第50天成功培养出了粒径为1.0~2.0 mm,SVI为20.1 mL/g的好氧颗粒污泥。在ρ(NH+4-N)为500 mg/L,碳氮比为3∶5时,对氨氮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和99%,亚硝态氮的积累率达到了92%,出水COD和氨氮均达到了理想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除磷工艺的快速启动及其运行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冷璐  信欣  鲁航  唐雅男  万利华  郭俊元  程庆锋 《环境科学》2015,36(11):4180-4188
以低COD/N生活污水(C/N为3∶1~4∶1)为进水基质,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通过逐步降低溶解氧(DO)浓度的方式快速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除磷.反应器运行20 d后(DO浓度为0.50~1.0mg·L-1),系统出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除磷的现象.在随后运行的40 d里,反应器对废水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4%、93.51%、77.06%和85.69%;出水NO-3-N和NO-2-N平均浓度分别为4.01 mg·L-1和3.17 mg·L-1.反应器启动运行后期,污泥体积指数(SVI)为55.22 m L·g-1,沉降性能良好,颗粒结构较完整.不同氮源的周期曝气阶段结果表明,对TN的去除率为NH+4-NNO-2-NNO-3-N;对TP的去除率为NO-3-NNO-2-NNH+4-N,反应器主要以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和反硝化方式除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PND)耦合,并后置短程反硝化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4)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优化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实现了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结果表明,当好氧段曝气量由1.0 L·min-1降至0.6 L·min-1,缺氧时间为180 min时,出水PO3-4-P浓度由0.06 mg·L~(-1)降至0,出水NH+4-N、NO-2-N和NO-3-N浓度分别由0.18、18.79和0.08 mg·L~(-1)逐渐降低至0、16.46和0.05 mg·L~(-1),TN去除率由72.69%提高至77.97%;随着曝气量的降低,SPND现象愈加明显,SND率由19.18%提高至31.20%;此后,当缺氧段时间由180 min逐渐延长至420 min,出水PO3-4-P、NH+4-N和NO-3-N浓度分别维持在0、0和0.03 mg·L~(-1)左右,出水NO-2-N低至3.06 mg·L~(-1),SND率达32.21%,TN去除性能逐渐提高,TN去除率高达99.42%,实现了系统的深度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11.
用课题组研究开发的纳米复合聚氨酯大孔载体固定化微生物SBR脱氮.SBR一个运行周期按进水5 min,曝气2.5 h,沉淀l h,排水30min的方式连续进行.系统稳定后,考察其脱氮效率,结果表明,进水COD为30~l00mg/L,经过一个周期,出水COD达到饮用水一级标准;进水NH4+-N的浓度为4.5~24.2mg....  相似文献   

12.
SBR法处理味精废水脱氮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味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机物及氨氮含量较高,一直影响味精行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文章采用SBR法对某企业味精废水进行处理,通过连续多周期的DO、pH、COD、NH3-N、NO3--N和TN跟踪研究,分析得到了该反应工艺的主要脱氮机理,确定该工艺在曝气反应阶段存在明显的同步好氧硝化反硝化。连续20个周期的进出水NH3-N与COD监测结果表明,该反应工艺能稳定运行并保证NH3-N和COD的脱除率分别达到98.9%和90%以上,出水NH3-N和COD分别稳定在5mg/L和100mg/L以下,远远低于国家味精行业废水排放标准。该研究表明此工艺具有很强的废水处理稳定性,可以在整个味精行业推广,并提出了在提高进水负荷、取消静置反硝化及缩短曝气反应时间上进一步优化SBR水处理工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ANN的SBBR-CRI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及其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与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工艺结合对模拟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由于该工艺影响因素与出水参数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SBBR-CRI处理生活污水的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在MATLAB语言环境下,以DO、淹没时间/落干时间、曝气时间/停曝时间、进水COD、进水NH4+-N、进水TP为输入因素,出水COD、NH4+-N、TN和TP为输出因素,构建具有自适应学习规则的人工神经网络.结合最优网络运行参数:隐含层节点数6,初始学习率0.13,动量因子0.6,训练次数6000次,对样本仿真学习,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较好,样本的绝对平均误差率在7.5%之内,均方根误差均在0.085之内.结果表明,当DO为2mg/L,曝气时间/停曝时间为2/1,淹没时间/落干时间为1/3时,NH4+-N去除率能达到98%以上,TN和TP去除率85%以上,COD去除率94%以上.通过权重分析,进水NH4+-N、DO和进水TP对出水参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乳制品废水直接采用生物法处理在现有研究中较少,为验证处理效果,将4阶段驯化后的活性污泥投加到SBR中,进行了低浓度乳制品废水的直接生物降解试验,主要考察了对COD、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活性污泥驯化期间,COD、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90%;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处理效果稳定,当进水COD为1654 mg/L、NH4-N为115 mg/L时,出水COD、NH4-N分别为66 mg/L、2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证明了用驯化活性污泥直接处理低浓度乳制品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高氮渗滤液缺氧/厌氧UASB-SBR工艺低温深度脱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低温条件下,采用缺氧/厌氧UASB-SBR组合工艺处理实际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实现有机物和氮的同步、深度去除.在进水COD平均为11950.2mg/L,NH4+-N为982.7mg/L的条件下,出水分别为390.1mg/L和2.9mg/L,去除率分别为96.7%和99.7%.同时,缺氧UASB1反应器的最大COD负荷达到13kg/(m3×d),最大COD去除速率为12.39 kg/(m3×d),具有高效缺氧反硝化和高效厌氧降解有机物反应的双重功效, 在SBR反应器的缺氧段和缺氧UASB,反应器内获得了99%以上的反硝化率.对于冬季水温分别为14.9,14.1,13.5,11.05℃的低温条件下,SBR反应器实现了完全硝化和反硝化,出水TN分别为4.1,5.7,14.1,16.5mg/L,达到了深度脱氮的目的.此外,在上述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反硝化速率(rN)的影响大于对硝化速率 (rDN)的影响, rN/rDN比值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制革废水处理工艺难以使氨氮达标排放的问题,引入多段A/O工艺(MAOP)作为制革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单元,探讨分段进水、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污泥回流比(R)对其COD和氨氮同步去除的影响.结果证明,无论是否分段进水,四段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均有良好的COD去除效果,当污泥停留时间(SRT)为18d、HRT不小于24h时,其出水浓度都可保持在300mg/L以下,满足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在各段进水比为4:3:2:1、R 100%、HRT 48h、SRT 18d条件下,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的氨氮去除率高达97.7%,出水浓度3.6mg/L左右,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MAOP同时具备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等多种脱氮机制,是一种颇具前景的制革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制革废水处理工艺难以使氨氮达标排放的问题,引入多段A/O工艺(MAOP)作为制革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单元,探讨分段进水、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污泥回流比(R)对其COD和氨氮同步去除的影响.结果证明,无论是否分段进水,四段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均有良好的COD去除效果,当污泥停留时间(SRT)为18d、HRT不小于24h时,其出水浓度都可保持在300mg/L以下,满足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在各段进水比为4:3:2:1、R 100%、HRT 48h、SRT 18d条件下,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的氨氮去除率高达97.7%,出水浓度3.6mg/L左右,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MAOP同时具备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等多种脱氮机制,是一种颇具前景的制革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析DO浓度对附积床反应器脱氮系统中COD、NH4+-N、TN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对氨氧化菌群(AOB)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DO分别为1.0~2.0,2.0~3.0,3.0~4.0mg/L时COD、NH4+-N、TN去除效率,并采用针对AOB功能基因氨单加氧酶(amoA)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分析了三组DO浓度下反应器中AOB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DO条件下,系统均取得较高的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 NH4+-N的去除效率随着DO的增加而提高.不同DO浓度下反应器生物膜上AOB菌群多样性丰富,且与DO对AOB菌群的多样性影响较小相比,DO对AOB的菌群结构及种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悬浮生物膜载体强化氨氮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斌  祁佩时 《环境科学》2006,27(12):2502-2506
为了缩短氨氮降解时间,提高氨氮转移速率,利用新型悬浮载体对氨氮降解进行了研究.将生物膜培养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运行条件,提高了膜上硝化菌的附着量,在载体上培养形成了以丝状细菌为附着体的蜂窝状微生物薄膜,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比表面积,薄膜的形成有利于氧气的扩散和基质的转移,为硝化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试验在pH值7.8~8.2,温度为24~29℃的条件下,在曝气90min时,氨氮从78 mg/L降解到2 mg/L以下,COD从140~300 mg/L降解到50mg/L以下;在曝气180min时,氨氮浓度从80~130 mg/L降解到3.5 mg/L以下,COD浓度从150~350 mg/L降解到46 mg/L以下.试验实现了同步去除COD和氨氮,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缩短了氨氮的降解时间,提高了氨氮降解速度.从微生物学和动力学理论对悬浮生物膜载体高效的氨氮降解和硝化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Batch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hort-term biological effects of rare earth ions (La3+, Ce3+) and their mixture on the nitrogen removal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The data showed that higher NH4 +-N removal rate,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and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were achieved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1 mg/L). In the first hour of the aeration stage of SBR, the presence of REEs increased the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and NH4 +-N removal efficiency by 15.7% and 10%–15%, respective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Es were higher than 1 mg/L, the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decreased, and nitrate was found to accumulate in the effluent.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Es was up to 50.0 mg/L, the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less than 30% of the control efficiency with a high level of nitrate.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REEs were found to accelerate the nitrogen conversion and removal in SB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