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音 《环境教育》2012,(4):59-61
环保NGO的活动与公众在参与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公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境管理》2013,(4):47-47
7月31日,由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在京正式启动,同时,腾讯公益频道“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网上调查问卷系统”也正式开通。本次调查是北京市环保局、腾讯公益频道和全国众多大学生环保社团联合支持的首次全国性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项目,旨在客观反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以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4,(3):4-4
正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发布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公布我国首份、历时一年调查研究形成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青海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本文就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内涵、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指出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青海省需要通过建立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行政机制、法治机制和社会机制,拓展公众参与途径和范围,形成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5.
正高层信息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201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办法明确突出公众获得感,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考核办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4,(4):33-43
正2013年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依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通过转变宣传教育模式而推动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西环境教育基地自2002年创建以来,每两年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申报创建工作。环境教育基地除了具有承载公众的教育功能外,还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境教育基地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推动公众参与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通过问卷设计和调研,在区内主要公众群体范围内对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展开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工作力度、城区绿色覆盖情况和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较为满意,而河道治理与保护是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综述盘山县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出发,明确示范区建设目标以及原则,探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及整体框架,综合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现状,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深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保障措施。分析盘山县通过生态文明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构建,稳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经过4年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创建工作,达到了考核要求,获得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相似文献   

11.
郝未宁 《绿叶》2013,(4):107-113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行动。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十分紧要的任务。而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天津市则更需加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先进的世  相似文献   

12.
正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并重的过程,更是生态意识引导生态实践的过程。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提高,但更多是偏颇性生态意识,缺少了整体性生态意识视野。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模式,其宗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并重的过程,更是生态意识引导生态实践的过程。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于自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美丽的认同。目前,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态意  相似文献   

13.
生态公民的培养是战略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生态公民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理念;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近三年来,南通通过出台《南通市环境违法失信行为公众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在《南通日报》开设"曝光台""回音壁""致歉栏"等栏目,推动一批农村领域环保问题曝光和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宣传教育环节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工作实践中,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覆盖面不广、普及率不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迫切需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响乐"中,全面唱响宣传教育这个"协奏曲"。  相似文献   

15.
<正>环保公众参与工作是推动环保宣教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对湖北省环保公众参与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湖北省情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保公众参与工作的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可持续、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及其科普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国家文明城市芜湖市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具有一定生态意识,但生态文明素养整体状况不佳。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只占17.7%;各类人群对周围环境关注度较高,均在65%左右;有相关生态知识或行为的公众占92%;有76.7%的人表示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6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保护环境的行为。通过生态科普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受访者对目前生态科普教育满意度只有25.9%,政府在生态科普教育方面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创新性不强、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热点、专项科普匮乏、媒体不给力、内容不接地气、无区域特色、平台手段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需构建四个相互联动的科普教育体系:高度重视生态科普教育的思想体系、支撑生态科普教育的技术能力体系、生态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体系和具有区域特色生态科普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发达、环境承压的苏南地区,从生态环境、生态效率、社会发展、生态意识4个方面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该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5个主要城市以及其中的南京(2008~2013年)分别开展横向城际差异对比分析和纵向年际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就纵向年际变化来看,南京生态文明建设情况逐年提升,但上升速度呈现阶段性变化;就横向城市对比而言,苏州、南京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依据评价结果,苏州、南京可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生态节约意识;无锡、常州需着重加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结构优化;镇江则应综合采取措施提高各项生态及经济指标。研究可为苏南地区生态文明科学实践、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为同类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及时反映公众的环境意愿,有助于政府掌握完整的环境信息,避免决策的局限性、盲目性和短期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群的扩展与规划、产业布局与交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三个角度总结梳理了伦敦、北美五大湖和东京3个世界著名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背景和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功能性政府、产业布局、公共交通、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将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态修养的合格公民,必将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和队伍保证,必将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