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碳达峰政策体系建设的思路与重点任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面临巨大压力,需要系统研究构建碳达峰政策体系,为碳达峰提供政策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碳达峰相关政策实施情况,探讨了碳达峰政策创新思路,提出了碳达峰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政策实施保障。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进低碳发展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统筹融合,构建完善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涵盖行业部门、重点区域地区、减排相关方的,多手段类型相结合的碳达峰政策体系,促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和低碳发展,有效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与关键举措的顺利落地。从建立健全碳排放总量控制考评制度、加快构建排污许可证与碳排放管控协同制度、深化能源资源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推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重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军  刘婷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4):18-25,43
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各国利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归纳分析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碳达峰的经济社会特征、碳中和的路径共识,系统梳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经验举措,对比分析中国国内进展和差距,并提出重点借鉴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研究发现,中国已经逐步具备实现碳达峰国家的基本特征,但相比发达国家,在降碳效果核算评估、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构建、碳价格传导机制设计、低碳技术创新和新业态模式打造、法规制度系统化构建等方面仍有差距,仍需加强政策驱动和重点国际经验借鉴,进一步优化“双碳”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要目标,有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能源资源市场化价格调控,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构建形成系统性推动“双碳”目标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生态环境财税政策的历史变迁,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措施手段,对于制定完善生态环境财税政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环境财税政策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探索发展、开拓发展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从无到有,逐步演化,已形成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政策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支出力度和支出效率不足、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不明确、税收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加财政"211节能环保"科目支出规模、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基于绩效的资金分配机制等优化新时期生态环境财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天然气肩负着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使命。2021年以来天然气消费增速显著,天然气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双碳”目标下,当前我国天然气行业面临着上游勘探开采市场仍需进一步放开,管网运营协调性有待提高,城市燃气储气能力仍需提高,气电发展政策体系仍需健全,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仍未理顺等问题与挑战。建议完善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加强天然气管网协调管理和储备能力建设,强化气电发展政策支持,完善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持续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与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治理”政策体系需在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上嵌入“降碳”政策目标,“降碳”和“减污”涉及的规范、资源和工具等制度性要素将在“协同增效”目标下重新协调整合。“减污降碳”在政策理念、政策工具、政策主体等层面均对传统污染防治政策系统存在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决策科学性不足、规制失灵、政策可持续性较差、政策僵化、市场主体投入不足等问题。故此,需加快完善“协同增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多元政策工具统筹协同、优化差异性政策的管理协同。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现处于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期。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借助IPCC和Tapio脱钩理论,统计分析了安徽省2005—2019年能源消费现状,以及2015—2019年碳排放总量及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9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炭消费,受能源强度下降驱动全省碳排放强度持续优化;碳脱钩系数一直保持在弱脱钩状态,距离强脱钩状态仍有一定距离。从优化能源发展体系、推进工业领域降碳和完善市场化减排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能源领域碳减排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制定碳减排和能源发展战略及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沱江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分析,重构流域经济发展格局,推动沱江流域全面绿色转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分析沱江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的人口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等基础条件,发现沱江流域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社会主体参与不够、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提出协同推进沱江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五大路径,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及相关文献,确立新发展格局下碳中和影响因子集,运用ISM模型分析碳中和目标的影响因子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ISM模型是一个包含18个因子的6阶锥形系统,大致呈现从宏观环境—技术发展—市场体制的发展逻辑。②出台低碳发展激励政策、强化低碳技术专利保护等因子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基础与动力;实现绿色现代化进程是实现碳中和最直接的影响因子与内涵;丰富碳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减碳与去碳技术等因子则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激励引导政策、健全碳市场体系和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欧盟考虑在气候变化立法中引入碳边境调节机制,旨在消除境外企业由于碳排放成本不对称而获得的价格优势。这一机制对于欧盟对冲减排压力、助力工业回流、增强气候领导力以及推动绿色转型大有裨益。作为一种碳关税政策,该机制确有贸易壁垒之嫌,在国际法上存在较大合法性争议。但未来欧盟可通过制度设计使其符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20条,进而获得实施可能性。对我国而言,该机制实施必将会在诸多领域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可倒逼我国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的调整升级。基于此,今后我国应自上而下完善碳市场建设,适时推动“碳交易+碳税”复合政策双轮驱动;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促进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在法律对策上,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与规则制定;完善气候治理体系;促进低碳外贸发展;健全可再生能源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0.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青岛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2016—2020年该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了其碳达峰路径,并为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显示,2016—2020年,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总量从32.88万t增加至43.78万t,碳排放强度由0.47 t/万元降至0.36 t/万元。工业能耗是青岛高新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大,是青岛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集中供热设施、煤改气等举措,青岛高新区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到71.58万t,碳排放强度降至0.27 t/万元。我国需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促进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火电行业是碳排放量的主体,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CO2减排的主力军。目前,火电行业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通过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实现工程减排;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实现总量减排。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指出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措施,分析了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中所面临的新形势,并对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与运用进行了展望,阐述了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促进碳减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低碳化、清洁化是我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碳市场启动,电力作为试点行业,碳市场和电力市场面临着协调和融合问题。为研究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耦合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碳市场机制的成本节约效应以及与电力市场改革的互动效应;然后给出考虑碳排放价格的电力市场发电电能成本模型——LCOEe;最后以广东省为例,对广东碳市场碳价传导至电价设定情景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碳排放外部成本内部化影响电力市场出清电价,而电力市场能够缓解碳市场的减排压力,抑制碳市场的活跃度。两市场的耦合研究对于优化电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以及启发政策制定者重视两大市场的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碳税作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市场经济政策手段,被全球多个国家推进实施并取得较好减排效果。目前,我国碳排放仍处于高位水平,碳减排行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推进,我国碳减排行动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日趋复杂。因此,跟踪研究国际碳税政策最新实践进展,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做好政策能力储备十分必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国际上碳税政策的实践进展与经验,将国际碳税政策实践发展分为初始起步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和深入拓展阶段,并从税制要素的角度全面总结了国际碳税实践的相关经验。根据国际碳税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了我国开征碳税的基本思路,并提出对使用含碳化石能源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碳税,将碳税纳入环境保护税中实施统一征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生态文明建设、能源安全趋紧、大气污染严重等新的形势变化。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近年来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管理成绩显著,为改善农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能源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新形势下,其农村可再生能源管理也暴露出了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法规政策滞后、缺乏宏观科学规划、资金筹措机制单一、后续监督管理不够等问题,需要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完善规章制度、形成法律体系,制定科学规划、明确目标计划,拓宽融资渠道、稳定资金支持、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后续管理等方面完善管理与政策,以推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碳税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其设立初衷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和碳排放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探索实施了碳税。但作为一个干预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碳税不仅会产生环境效应,还会产生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这些效应互相影响,最终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碳税的引入会在本国或本地区带来碳排放量的一定程度下降,但也可能引起"碳泄漏"。同时,由于碳税干扰了能源价格,可能加大能源成本,对工业生产竞争力,以及居民福利、就业等产生影响。既利用碳税实现碳减排,又要避免碳税对市场的扭曲,影响经济目标的实现,还要避免对贫困阶层的不利影响,同时达到这些目标实非易事,因此各国引入碳税前大多非常谨慎。特别是近几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各国正设法推动制造业发展以提振经济走出疲软态势,对征收碳税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多项重要改革同时推进的艰难转型期,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保增长促就业的任务也很重,考虑到碳税三种效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议我国开征碳税应非常慎重。  相似文献   

16.
节能环保产业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绿色动能。本文利用瓦当设计的政策工具三分法,对当前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进行了分类研究。当前,影响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管制型工具、经济型工具、信息型工具三个类型。管制型工具包括指标控制、强制性标准和监督考核等;经济型工具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等;信息型工具包括技术推广机制、产品推广机制等。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政策支持体系,但当前政策工具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管制型工具、经济型工具、信息型工具都有较大的改进调整空间,应当进一步形成规范、合理的管制型制度,以普惠为主而非补助为主的经济型制度,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型制度,并以此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ABSTRACT

Recent research has allowed us to quantify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adopting renewable energy in specific municipalities, but how do these outcomes vary among communiti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This study uses survey responses from 47 Japanese municipalities to model these impacts and identifies key technological, soci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that shape which communities benefit more from the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 On average, introducing renewable energy improves social equity, any financial burden on electricity prices is born most by wealthier residents, not the poor, and towns are predisposed to benefit from renewables no matter the amount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se impacts, towns can increase the amount of solar they host, or they can adjust the amount of CO2 emissions, PM emissions, tax revenue, jobs gained, or unpopular renewable power plants in their town. However, preferences and demographics matter as well. Age, education, and local preferences in favor of employmen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ll significantly relate to equity potential outcomes. Policymakers should consider adjusting their local energy priorities using these levers if they hope to engineer a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 that is both positive and popular for their constitu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