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长春、吉林、松原三个地区2010—2013年农地征收与出让中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调查分析,尽管国家和吉林省在2010年提高了农地征收补偿标准,长春、吉林、松原三个地区的征地补偿费仍仅占市场价格的20%—25%,被征地农民没有享受到长期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仅获得一次性补偿。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建议从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高补偿标准、构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开展确权登记赋予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法律凭证等方面,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土地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宅基地退出是否有偿直接关系到农户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以土地发展权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演绎归纳法等方法,在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为引导农民积极退出宅基地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各地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进入土地市场隐形流转已相当普遍。实践发展迫切要求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新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制度。因此,研究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高效、符合河南省实际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措施,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选择以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探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规范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发布的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从总体情况、出让方式、交易价格等方面对北京市2010年土地出让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基于此,提出土地出让市场现状反映出居住类用地供应不充分、远郊开发区地价和轨道交通对居住类用地地价的拉升程度被低估、开发商拿地热情因地异化空前明显等问题,认为要切实加大居住类用地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完善远郊区县开发区基准地价定制工作并提高此类用地土地利用率,继续加强轨道交通建设以提升土地价值,真正有效抑制房价并尽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2001—2014年14个地市的土地财政情况为例,分析了该省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选取土地财政规模、国有土地出让面积、国有土地出让平均价格、土地财政对地方财政贡献率等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考虑地域临近与沿海地理位置等特征,将14个地市土地财政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财政旺盛阶段、发展阶段、起步阶段。借鉴国外土地财税管理实践与成功经验,从国家制度层面改革、征收物业税、发展海洋产业、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入市、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废弃闲散土地复垦整理入市、赋予地方政府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发行地方债券权利等方面,制定了辽宁省区域土地财政管控政策。  相似文献   

6.
建设用地指标是土地开发权的表现形式,其能否合理配置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效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存在制度局限性,忽略了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空间均衡性,社会公众缺乏参与权和价值认同,政府权力寻租,在保护土地资源过程中产生了巨额的制度成本。市场配置具有弥补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法律制度缺陷功能,其本质是在行政配置基础上通过私权机制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再配置。市场配置是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立法导向,通过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的程序制度、指标交易的监督与救济制度,充分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通过公正的参与程序和制度规范,控制市场配置引发的建设用地指标投机风险。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6,(6)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快速兴起,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用地污染防治和农民就业增收。但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偏离农业方向、破坏乡村和谐的问题,面临着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不足与引入资本后农民利益难以保护的矛盾。湖南省通过建立管理规范和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推动休闲农业向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参与为根本、以乡村建设为保障的方向转变,探索形成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无围墙农庄建设四种方式建立农庄与村庄共同发展、企业与农户联合共赢的机制。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应建立确保农民参与发展和分享收益的政策激励机制,在集体资产入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相似文献   

8.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近14年主题为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主题的演进依次是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认知研究、土壤碳和植被碳的有机碳核算、建立不同的模型模拟或仿真碳排放变化、生物燃料利弊分析;国内研究主题的演进依次是建设用地和农业碳排放的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的相关关系、特殊区域的碳蓄积变化与土壤碳核算、不同省份或地级市的碳足迹核算,以及城市土地、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视角的碳减排研究;减少森林采伐和森林退化碳排放和生物燃料的相关研究成为国外最新的研究前沿,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低碳交通和低碳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交易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挂钩节余指标交易符合促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探索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交易是诱致性的制度创新。作为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前提和关键,节余指标价格的合理确定意义重大。基于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发展权转让理论和相关政策法规,厘清了节余指标价格的形成机理,结合指标的生产和使用两个阶段,分别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尝试选用成本法和剩余法理论构建节余指标价格测算模型。利用德州市和即墨市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测算,确定买卖双方的交易保留价,以期为节余指标定价、跨县域流转制度建立与健康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异质将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衡量土地资源丰裕度,采用泰尔指数表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关键性土地资源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对资源贫乏地区,耕地数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比,建设用地数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反比;对资源富裕地区,两者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反比。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农业和生态用地的丰裕度,建立财政移转机制,将地区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个人排放交易被认为可以促进居民参与碳减排,但是因其减排收益难以覆盖高昂的建立和运行成本,降低了公众接受度。本文提出除了考虑碳减排的收益外,更需要关注个人排放交易机制的教育价值、形成正确的激励以及鼓励创新的价值,并提出可以基于当前国内多地实行的阶梯电价制度,利用电力系统现有的用户网络和账户系统,建立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以降低成本并实现上述价值。在此基础上,就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的配额设定与分配、配额交易以及清缴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绿色电力作为补充电力可以免费获得碳配额以促进绿色消费。同时,比较分析了在居民生活用电交易机制和阶梯电价制度下,不同居民家庭以及电力公司的用电成本(收益),指出了其在形成正确的激励方面的作用。最后指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可以扩展到居民的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以实现更为全面的个人排放交易。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也是土地交易频繁、市场活跃、土地价格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殊地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开展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评估研究,有着广泛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概述了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特点、影响因素、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类型复杂多样化,受土地供求影响显著,有明显的梯度变化性,呈攀升趋势,土地价格的实现受市场条件限制;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不同于农用地价和城市建成区地价的影响因素,具有特殊性;城市边缘区新征土地价格评估一般采用成本逼近法,农用地价格评估应通过对比分析,选择确定评估所针对的适宜用地类型及相适宜的评估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法预测城乡边缘区土地价格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地租分配涉及社会的基础性公平问题,在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应得到优先考虑。以公平为导向,我国改革中的地租分配应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重建全国性财政体制,化解以中部困局为典型的地区间级差地租,消解地方土地财政带来的社会不平等与政治紧张;二是设计均沾地价、增值归公的房产税,建立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与有效率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并实现土地租金上的代际公平,该政策应优先于公租房政策;三是建立村社、农户和农协三主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抑制城市资本和行政权力下乡掠夺的冲动,走劳动而非资本密集的农业生产道路,将农业产业链的利润包容在农民的自主性产业扩展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14.
针对跨行政单元的污染型河流,选定河流上下游行政区政府为补偿主体,以水域功能目标为补偿基准,在污染物通量核算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均衡因子的概念,在考虑研究主要污染物COD削减成本的情况下,建立了水质浓度超标倍数核算模型,核算多种超标污染物的生态补偿量。研究以梁滩河流域为例核算生态补偿量,结果表明:核算过程简便,核算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区域污染特征,符合"污染者付费"原则。本文最后结合梁滩河的生态补偿实践,对污染型生态补偿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呈现出制度软、规范弱以至广大基层监管缺乏、意识浅薄、垃圾混投的困境。为优化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模式,在实践调研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二重相应"的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在成本-收益博弈的考量下,肯定监管机制非固化地设定,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立足点,创新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扩展和农村发展的前沿,也是统筹城乡关系的重点地区.选择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调查统计、变更调查和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以城市发展为主、国家建设占用和点轴面的外延扩展方式的特点,从而导致交错带的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受到蚕食,合理的用地功能布局和用地效益受到影响.建议采取加强城乡一体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2000—2015年为时间序列,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特征;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计算了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碳排放量;通过IPCC能源碳排放测算模型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现扩张态势,年均扩张率达4.06%;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2000—2015年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09%;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建设用地扩张在短期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而从长期分析来看这种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从短期来看,碳排放量增加会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从长期来看,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逐渐制约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18.
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了土地公开交易中在土地需求主体、政府调控、出让方式、交易场所、交易制度和信息更新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实行地产策划、加大“净地”出让、推行“网上竞价”、创新制度和土地市场信息系、统等具体,可行的措施。研究认为,我国土地市场建设还不够成熟,建立规范化土地市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以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城镇建设用地潜力进行测算。基于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标准,将经济区划分为内部区域、毗连区域和外部区域;将"二调"数据修正到2015年,采用潜力评价模型测算三类区域在最大、最可能、最小挖潜条件下的潜力值。采取"增减挂钩"措施,将外部区域潜力置换到毗连拓展区,实现区内耕地置换、外部区域潜力动态平衡,将内部区域和毗连区域的双向挖掘潜力加和得到全区潜力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各因素,推荐全区建设用地潜力为42.43km~2。研究得出的潜力评价结果可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等的基础依据,为新一轮土地规划调整完善的数据支撑,对沿海地区同类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199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0658增加到0.7773,绩效水平经历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一良好水平”的演变历程;②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提高幅度较大;③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4.83%和15.37%的速度增加,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首要因素;④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地均从业人数、人均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