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赫尔曼·戴利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标、政策等有独到的研究,“目的-手段”框架是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聚焦最终目的——福利水平和最终手段——自然资本,为了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本来提升福利水平,现行的增长经济应该转型为稳态经济;经济增长具有生物物理属性,受到热力学定律、行星边界等制约,因此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当边际环境和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经济收益,经济增长就会成为“非经济增长”,因此无限增长是不必要的。稳态经济是增长经济的替代,主张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增进居民福祉,要求物质财富存量实现高效和公平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途径。该研究围绕可持续发展要求增长经济转型为稳态经济这条主线,有内在逻辑地就“经济生产的新视角”“无限增长的不可能性”“无限增长的不必要性”“稳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兼容”等戴利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方面进行评述,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提出戴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为中国当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为研究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打开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2.
华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 1 996年经国家 2 8个部委审查批准设立的城郊型社会发展实验区 ,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区 ,该实验区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风景名胜区内 ,具有独特的旅游优势。几年来 ,实验区坚持“依山兴城、以城带乡”和“开放开发”的发展战略 ,坚持“旅游牵头 ,全面带动”的工作思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标准和要求 ,依托上级支持和当地资源条件 ,走“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发展路子 ,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区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 华山…  相似文献   

3.
1 生态重建与反击贫困是全社会共同责任中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如何重建生态 ,反击贫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该区域跨世纪的重大课题 ,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一位著名社会学家指出 :“西南石灰岩地区的贫困问题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其实质是生态重建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是社会经济重构。”如果“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化”的恶性循环不能遏制 ,其结果必然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绝对贫困 :如果个人不能被社会所整合 ,仍处于封闭的自然社区之中 ,即使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也还处于“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与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求,阐析了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与阻力,提出了促进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西部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各省(区)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城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同时西部地区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正相关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西部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存在进一步遭受损失与破坏的威胁.这些将会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转而成为其城市化的严重制约,给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据此,文中提出建议,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以各级政府支持管理为先导和主导,尝试采用“公私营合作”(PPP)融资模式,重点推进交通及通讯设施建设;构建长期稳定的绿色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城市绿色文化、建设绿色城市,筹措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发展基金、发展城市绿色产业;立足功能分区并结合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城镇化发展,依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结合“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推进城市群建设.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教育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家教委强调,教育要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总目标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战略要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发展,它的内涵已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中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各种变革。发展是指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那些由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四湖地区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也是国家和湖北省重要农业生产基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复杂,生态问题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对四湖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遵循自然和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调整四湖地区的生态结构和进行环境整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严重;各种自然灾害多发,远离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由于距离远远输成本高使自然资源失去了价格上的部分优势。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坚持生态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趋利避害,推进城市化,依靠科技创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域可持续发展压力的量化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研究纳入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提出复合生态系统压力论,并进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分省实证量化。文章基于有效劳动力负担系数和发展水平指数、基于人均耕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分别进行相关聚类,归纳出中国分省发展压力最大而资源支持能力最薄弱的省份位于中西部落后地区,揭示了现状下,我国贫穷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具有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反思伴随工业文明而至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锐减以及全球性人口激增、贫困加剧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立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基础之上的一种发展战略,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尽管邓小平没有直接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他关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却包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当我们从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视角观照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时,就会看到邓小平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他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自然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四大资本为核心,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是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为指导原则,分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西部地区当前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数量,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如区域规划、区内调整,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该框架综合考虑了中国西部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特有挑战与机遇,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友好、社会包容和内生增长”的绿色发展目标.最后,本文针对该绿色发展框架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是当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进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和实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同时西部地区政府在省级和地方层面将保护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区域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对以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为目的的各类工程的投入,强化区域绿色基础建设和生态服务供给,缓解西部地区贫困,提升区域绿色发展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开展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各省发展需求与条件实施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尤其是贫困集中和区域发展潜力较大地区,鼓励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以引导长期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建国以来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认为辽宁省具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并且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接着构建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大类41项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辽宁14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大连属于强可持续发展地区,盘锦、鞍山、本溪和丹东属于较强可持续发展地区,抚顺、锦州、营口、葫芦岛、辽阳属于一般可持续发展地区,铁岭、朝阳、阜新属于弱可持续发展地区。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2月 2 5日正式出版的《2 0 0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其主题锁定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D%D中国 10年”。在这一权威报告中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方程。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牛文元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可持续发展能力方程具有三大本质识别体系 ,其一是必须表达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度” ,主要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数量维” ,其二是必须表达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协调度” ,主要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质量维” ,其三是必须表达和衡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入世不仅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刻影响。主要的负面影响是:(1)长江流域的钢铁、汽车、化工、农业等产业将受到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2)新开放、开发、投资、建设热将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巨大压力。主要的正面影响是:(1)入世加快了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政府转变职能使长江的保护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阶段;(2)入世强化了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作为一种外的在强制将大大有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3)入世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大开放时代,新的大开放背景将使世界在开发、保护诸方面都关注长江;(4)入世和申奥成功使中国大跨度的调水战略提前实施,中国和世界将进入“以水为核心”配置资源、布局经济的时代,这必将更加凸现长江流域开放、开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从200多前的欧洲工业革命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逐渐对立起来,由于过分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21世纪将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为了保持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该正确理解,研究可持续发展不能脱离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在分析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频繁的洪水灾害、偏低的防洪能力、落后的社会经济水平及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发电效益、航运效益以及三峡工程效益发挥的可持续性方面,研究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论述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认为三峡工程的建设符合我国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程。  相似文献   

1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虚幻性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态环境质量真的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吗?“先污染、后治理”真的是普遍的发展规律吗?既有的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质量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恶化之后,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出现好转.其变化过程呈“倒U曲线”状态.这就是环境Kuznets曲线。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貌似真实的虚幻.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好转只可能是局部的、而不可能是整体性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的双赢目标也同样是难以企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只能是基于各种利益关系的权衡。文章还对中国长期推行的几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权衡的现实主张。  相似文献   

17.
政绩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可持续发展原则来看问题 ,你会发现许多矛盾的事 :一个地方的经济成就可能是更多地方环境灾难的来源 ,今天的进步可能是未来的麻烦 ,……。例如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淮河特大污染事故爆发后 ,该地区一些领导怒斥搞污染如同“贩毒”和“杀人劫货”一样可恶 ,但是转念一想 ,许多年来 ,不正是这些今天被斥为坏蛋的人作为创造各自地区经济奇迹的功臣而被不断宣扬吗 ?90年代末期 ,我们又经受了三次“生态危机感” :黄河断流 ( 1997年最甚 )、长江大水 ( 1998年 )、沙尘暴 ( 2 0 0 0年 )。我们再一次反思 ,发现它们分别与过去违背客观规律的一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重点阐述了“五律协同”这一新理念中的环境规律 ,继而由规律与规则的相互关系 ,指出只有同时符合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五律”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并辅以五律协同图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88-1998年长江流域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1)长江流域人口承载力从1988年到1998年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承载资源;(2)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上海、江苏2省市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浙江从1993年起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川渝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下游地区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3)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该地区保持着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速度快速发展,对全国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1世纪将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国际转移的时机,该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地区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外商来此投资的热潮不减,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但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能源缺乏,交通紧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也日益显著,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