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所叙的这种简易测定法,精度和准确度可达到或接近标准测定法,该法简易测定快速,目前在日本已开始应用。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简化:(1)测定位置、测定点的简化(2)采样装置的简化(3)排放烟气中有毒气体物质的简易测定(4)烟气中煤尘浓度测定的简化。  相似文献   

2.
湿式烟气脱硫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脱硫工艺,具有脱硫效率高、投资适中、结构简单等特点。但脱硫后的饱和湿烟气含有饱和的水蒸汽、可溶性盐、硫酸雾等颗粒物,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白烟,造成视觉污染,同时腐蚀周边设备和环境。本文通过对脱除白色烟羽的研究,寻求解决因饱和湿烟气中水蒸气凝结引起的烟囱腐蚀、烟囱雨及白烟等问题的方法,同时有效回收烟气中的水分及余热。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市区火力发电厂烟气抬升进行了现场探测。对影响烟气抬升的有关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经过对实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提出了在大气稳定度为中性状态下,适合上海市区夏季火力发电厂烟气抬升的计算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小型燃煤锅炉烟气湿法脱硫技术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介绍了中小型燃煤锅炉烟气的特点及其脱硫方法的选择原则,对几种常用的脱硫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正确选择适当的脱硫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同时脱硫脱氮处理是我国烟气治理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岑超平 《环境保护》2001,(12):17-17,21
本文通过我国空气污染状况、国外烟气净化处理状况及发展趋势、国内烟气处理状况以及烟气同时脱硫脱氮方法及其特点的论述,提出同时脱硫脱氮净化处理是我国烟气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介绍了目前电厂烟气除尘、脱硫和除硝技术的主要方法.并对各种技术进行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7.
刘清彪 《环境工程》1991,9(1):10-12,17
本文介绍了15吨转炉烟气净化的双文三器的结构特点,以及与烟气净化有关的辅助处理工艺。经运转实践表明,这种净化方式技术先进,除尘效率高,改善环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电解铝厂含氟烟气处理方法比较及湿法处理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电解铝厂含氟废气的湿法处肛艺原理。用Na_2CO_3溶液吸收,加偏铝酸钠反应生成冰晶石。适用于中小电解铝厂。同时介绍了其他一些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旋流净化湿法脱除燃煤烟气中的SO_2和烟尘技术多年来在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中的运用,证明:该技术理论上成熟,特别适用于大、中型燃用高硫分、高灰分劣质煤种锅炉、窑炉的烟气净化,具有脱硫除尘效率高一体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垃圾焚烧炉烟气有害物质的综合治理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亨华  余媛媛 《环境与开发》1999,14(4):34-36,47
文中介绍了垃圾焚烧烟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成分,并对其污染防治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及工艺方法,并提出应尽快制定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CC23270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TM-32 were used for bioleaching of spent refractories of aluminium and copper melting furnaces for their recycling.Firstly,penetration of elements into aluminium melting furnace refractory was investigat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up to 7 cm from surface was contaminated.Comparison on leaching efficiency by the strains ATCC23270 and TM-32 found that the strain ATCC23270 could treat larger amount of the refractories than the strain TM-32 could do.In the experiment of bioleaching of spent refractory aluminium melting furnace by the strain ATCC23270,high leaching efficiency were obtained on Al,Si,and Ca,and extremely low leaching performance was,however,shown on the rest of elements i.e.,Na,Mn,and Zn.Under the strain TM-32 use,relatively high leaching performance was recognized on Al,Si,Ca,Na,Mn,and Zn.In the experiment of bioleaching for spent refractory copper melting furnace,almost the same leaching trends were shown on Cu,Zn,Al,and Si under the strains ACTT23270 and TM-32 uses.  相似文献   

12.
随着纳米技术迅猛发展,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纳米氧化物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广泛存在于水体、大气、土壤以及沉积物中,其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控制和影响着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纳米尺寸是纳米颗粒特有属性,颗粒尺寸大小调控和决定纳米氧化物的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与相关元素的界面反应性和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综述了纳米氧化物的尺寸对吸附、(还原)溶解、(催化)氧化、聚集和迁移等环境行为的影响,讨论了尺寸效应的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环境中纳米金属氧化物尺寸效应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环境正义不仅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不同学科和领域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环境正义研究文献的梳理,比较分析环境正义所涉学科、内容和方法后发现:环境正义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元化主题和学科交叉趋势,但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理论创新;亟待构建中国特色环境正义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总结中国环境正义研究案例和解决模式;环境正义概念多而不统一,混杂而不明确,需进一步厘清和辨明;考虑多维内涵、多重维度和多维原则,建构和完善环境正义概念体系;环境正义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尺度区域和多类型群体两个层面,环境强势群体(区域)与弱势群体(区域)的环境权责不对等是焦点;城乡环境正义问题广受关注,需加强经济弱势地区和环境弱势地区环境正义研究;解决环境正义问题的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考量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地方情境中探讨环境正义及其解决之道是重点;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分区域分群体逐步消除环境不正义;环境正义评价标准欠缺,不同学科数据和方法交叉融合不足。未来环境正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建构一个问题导向的、跨学科交叉的环境正义理论框架;精确表征和测度环境(不)正义;模拟多尺度、多主体的环境正义演变过程;基于地方性加强环境正义的典型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沽排污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测定了天津大沽排污河污灌区耕作层(0~25cm)和底层(25~50cm)土壤中重金属、As、Fe及TN、TP和有机质等的含量,采用污染指数、相对富集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可能来源.结果表明, Hg、Cd、Pb和zn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As、Ni和Cr达到一级标准.耕作层Hg的含量为0.323mg/kg,污染指数(CF)和相对富集系数(REF)分别为10.8和7.2,属于严重污染和重度富集, Cd的含量为0.341mg/kg, CF和REF分别为3.8和4.5,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富集, Pb、Zn和As的含量分别为44.7,108.29和11.2mg/kg, CF和REF均小于3,呈现中度污染和低度富集, Ni和Cr的含量分别为29.86和66.6mg/kg,基本没有富集. Hg、Pb和Zn在耕作层土壤中富集较严重, As在底层土壤富集较严重, Cd、Ni和Cr在两层的含量接近.与198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Cd和As的含量有所增加, Hg、Pb和Zn的含量有所下降, Cr和Ni的含量略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并结合大沽排污河污染源调查,表明Hg除受污水灌溉的影响外,燃煤释放的Hg可能是重要来源之一,也是As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Cd、Pb和Zn可能来自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以污水灌溉的贡献为主, Ni和Cr以自然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15.
洗涤剂组合两步洗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雪  陈家军  吕策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5):1222-1228
本文以某化工厂受As、Cd、Cu和Pb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将EDTA分别与柠檬酸、鼠李糖脂和草酸组合进行2轮搅拌洗涤修复,考察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洗涤剂组合对重金属提取能力差异和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洗涤方式.结果表明,与单轮洗涤相比,两轮洗涤处理明显提高了As、Cd、Cu和Pb的去除率,增幅范围在8.45%~36.81%.经过EDTA+草酸组合的洗涤,As和Cu的去除率分别可达24.04%和29.25%;EDTA+鼠李糖脂和鼠李糖脂+EDTA组合对Cd和Pb的去除效果显著,洗脱率分别为47.83%和30.59%.柠檬酸和EDTA组合能有效削减4种重金属有效态比例,使As、Cd、Cu和Pb的有效态分别降低了8.61%、9.37%、14.12%和25.16%.实际工程应用中对多种洗涤剂进行选配,并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多轮洗涤修复,应充分考虑重金属去除量以及有效态削减情况,确定洗涤剂最优组合,确保治理修复后土样残留重金属的稳定性以减少对环境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浮-多面球-膜”集成装置处理高藻、低浊、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某微污染湖泊水,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小试试验,重点关注该集成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和藻类,对浊度、色度、嗅味、COD、氨氮、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8%、81.7%、71.4%、71.9%、61.4%和94.6%。膜单元对浊度的去除发挥主要作用,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56.7%。气浮单元对藻类、色度和嗅味的去除均发挥重要作用,对上述3项水质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5%、45.3%和50.1%。气浮和多面球生物处理单元对COD和氨氮的去除均发挥重要作用,气浮单元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0%、29.5%,多面球生物处理单元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0.8%、25.2%。  相似文献   

17.
典型山核桃产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异质性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我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植物,目前关于山核桃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典型山核桃产区临安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188个山核桃土壤样品,采用地统计学以及Moran's I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异质性,并对山核桃林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d、Cu、Zn、Pb、Ni、Cr平均含量分别为0.37、40.76、87.61、30.10、28.33、56.57 mg·kg-1,其中Cd、Cu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33和2.87倍.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均有样点超过土壤背景值,且Cd、Cu、Zn、Pb、Ni有部分样点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表明研究区土壤已具有Cd、Cu、Zn、Pb、Ni、Cr不同程度的累积特征,局部土壤已受到Cd、Cu、Zn、Pb、Ni的污染,其中Cd最为严重,达到了强生态危害程度,Cu次之,总体上重金属呈中等生态危害程度.基于半方差函数分析得出,Cd、Cu、Pb、Ni、Cr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Zn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Moran's I指数以及克里格插值结果揭示重金属Cd、Cu、Zn、Pb、Ni、Cr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局部空间聚集现象,高值主要集中在太阳、岛石、清凉峰、河桥以及湍口几个乡镇,且以重金属Cd、Cu污染风险概率较高.土壤Cd、Cu、Zn、Ni、Cr高值分布主要与矿区开采有关,而Pb与钾肥的施用密切相关.可见,研究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灭菌和重新接种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方法,探索了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灭菌海伦黑土接种未灭菌的哈尔滨黑土、封丘潮土和祁阳红壤后,15℃时土壤CO2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684.25、753.97和644.91μg,25℃时土壤CO2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963.06、1 015.44和852.31μg,35℃时土壤CO2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 252.55、380.36和1 177.88μg;土壤CO2的累积释放量随接种剂土壤pH增加而增加,而与接种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接种剂土壤与被接种土壤的地理距离无关.15、25和35℃时,接种不同微生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差异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04、277和1 177 h,差异持续时间随培养温度增高而延长.接种未灭菌的哈尔滨黑土、封丘潮土和祁阳红壤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0~104 h分别为1.63、1.49和1.80,在0~277 h分别为1.43、1.39和1.46,在0~1 609 h分别为1.35、1.35和1.35;呼吸温度敏感性随接种剂土壤pH降低而增加,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本研究表明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将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Computer assisted movement tracking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tility of two marine microalgae, Isochrysis galbana and Tetraselmis chui, and to investigate the toxicity of Cu, Pb, and Cd on motile percentage, curvilinear velocity, average path velocity, straight line velocity, linearity, straightness, and wobble. Except for motile percentage, all other motility parameters di 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I. galbana and T. chui. Based on relative motile percentage data, the median e 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of Cu on the motility of I. galbana and T. chui was 31.4 and 1.3 mol/L, respectively, while for Pb it was 37.8 and 10.9 mol/L and for Cd it was 121.6 and 37.8 mol/L,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I. galbana, T. chui was more sensitive to all tested metals. The toxic e ect of the heavy metals on motility exhibited the following decreasing order for both species: Cu > Pb > C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 galbana and T. chui motility is sensitive to heavy metals and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for toxicology bioassays.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多重人类活动压力响应是否一致,以浑太河流域为例,采用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以自然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流域面积、经纬度)为协变量,比较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所占比例)、河岸带(各土地利用面积所占比例)和河段尺度(水质、水力形态、水文、栖息地质量、底质类型等)下人类活动因子对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林地和农村聚落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解释了8.09%的鱼类群落特征空间变异,林地、旱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聚落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解释了18.28%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空间变异;在河岸带尺度上,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解释了4.26%的鱼类群落特征空间变异,没有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在河段尺度上,电导率、ρ(TDS)、ρ(NH4+-N)、ρ(CODMn)、河宽、QHEI(a qualitative habitat evaluation index,栖息地评估指数)、ρ(DO)、ρ(TN)、硬度和pH解释了36.60%的鱼类群落特征空间变异,电导率、ρ(TDS)、ρ(NH4+-N)、ρ(CODMn)解释了14.65%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空间变异.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因子对鱼类群落特征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流域尺度,河岸带尺度的影响最小;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人类活动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影响大致相同. 河段尺度的水力形态和水质状况主要受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其次是河岸带尺度.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力形态的影响较水质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