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当事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客观上扩大了损害后果,使受害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危害,是一种故意的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一方社会的稳定,笔者根据多年来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的经验,在排查工作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关键在于合理排查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断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修改后的《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5日发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都加大了对交通肇事逃逸者的处罚力度。笔者拟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交通事故动态分析法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查中投入高、效率低、精度差的缺点,笔者在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逻辑学、系统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情报科学相关原理,动态分析交通事故现场的痕迹、车辆行驶轨迹、道路交通环境、警情综合信息、驾驶人行为与逃逸心理,以及受害者损伤特征,准确掌握车辆或驾驶人局部特征,从而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提供精确的查缉信息,使警务行动实现精确用警、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的目标。笔者给出了利用动态分析法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流程和步骤;指出提高办案水平,迫切需要加强警务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有效融合,研发专门系统,强化信息研判。  相似文献   

4.
加大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研究和防范对于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危害:其一,对被害人因丧失抢救时间而未能避免死亡的后果和情节对人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对案件的侦破等也造成极大的侵害。为此,1997年的刑法典在第133条特别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总结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和成功侦破案例的经验,认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必须做到快侦细勘,重视制动痕迹、现场散落物、人体衣着损伤情况等痕迹物证的勘验。  相似文献   

6.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由于其形成过程条件的特殊性,变数很多。各种各样大小、五花八门型号的车辆,千奇百怪的原因造成路面上车辆痕迹形态和种类繁杂,结果导致逃逸现场的痕迹物证真伪难辨。因此,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现场勘查时,应特别强调工作的细致性,去伪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由于其形成过程条件的特殊性,变数很多。各种各样大小、五花八门型号的车辆,千奇百怪的原因造成路面上车辆痕迹形态和种类繁杂,结果导致逃逸现场的痕迹物证真伪难辨。因此,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现场勘查时,应特别强调工作的细致性,去伪存真,尽可能发现可以证明肇事逃逸的相关物证,特别是那些微量物证。  相似文献   

8.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由于其形成过程条件的特殊性,变数很多。各种各样大小、五花八门型号的车辆,千奇百怪的原因造成路面上车辆痕迹形态和种类繁杂,结果导致逃逸现场的痕迹物证真伪难辨。因此,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现场勘查时,应特别强调工作的细致性,去伪存真,尽可能发现可以证明肇事逃逸的相关物证,特别是那些微量物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和"持证一族"的大量增加,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升趋势。肇事逃逸不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而且使许多受害者由于耽误了抢救时间而不能生还,使本来可以治愈的伤者留下了终身残疾,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 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的原因:一是一些驾驶人在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和经济赔偿,置法律、良心和受伤人生命于不顾,企图一逃了之;二是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以及对发生逃逸案的常识比较缺乏,发现情况后不能及时向交警举报和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带来无法治愈的伤害,对社会秩序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严厉打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带来无法治愈的伤害,对社会秩序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严厉打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对交通肇事逃逸定义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但有少数机动车驾驶人无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不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为逃避法律追究和民事赔偿逃离现场,给受害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生理及经济负担。笔者综合分析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对肇事逃逸犯罪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和“持证一族”的大量增加,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升趋势,肇事逃逸不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而且使许多受害者由于耽误了抢救时间而不能生还,使本来可以治愈的伤者留下了终身残疾,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4.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中,经常会遇到目击证人不愿作证的现象。《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明文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之所以会出现证人不愿作证的状况,主要原因有:一是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发生交通肇事逃逸往往在农  相似文献   

15.
对交通肇事逃逸定义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但有少数机动车驾驶人无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不积极抢救现场,给受害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生理及经济负担,笔者综合分析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对肇事逃逸犯罪的心理及预防对策作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频发,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国家和个人财产严重损失,而且由于破案率不高,致使受害当事人及家属得不到赔偿,肇事逃逸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法律的尊严得不到有效维护,成为当前事故处理工作中群众上访申诉的集中热点。因此,如何提高交通肇事逃  相似文献   

17.
6月9日,涉嫌包庇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嫌疑人林某向福建省上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投案自首。至此,尘封三年半的"2003·11·23"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悬案真相大白,心存侥幸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驾驶员钟某及涉嫌窝藏包庇的另外4名知情者全部落入法网,一起交通事故让六个原来完整的家庭破裂……  相似文献   

18.
正公安机关具有侦办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的职责。在侦办该类案件时,公安机关会谨遵判定事故性质、认定责任、确定罪名等几个步骤,并与事故调查各方协作。根据1997年《刑事诉讼法》规定,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由检察机关移交公安机关管辖,公安部进一步明确由治安部门管辖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侦办特点及难点从工作实践看,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侦办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后  相似文献   

19.
血案发生 2009年7月8日20时许,夜色沉沉,福建尤溪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陈某亮报案称:其父亲陈某明在联合乡吉木村路段被摩托车撞倒,死于现场,肇事车辆逃逸。案情就是命令,县局副局长、交通管理大队长乐培川接到值班民警的报告后,立即启动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紧急处置预案,在现场成立“7.8”重案组,指挥开展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20.
加大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研究和防范对于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危害:其一,对被害人因丧失抢救时间而未能避免死亡的后果和情节对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