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国际减灾教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秀  刘兰  温家洪 《灾害学》2011,26(2):120-124
减灾教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防灾减灾始于学校",利用知识和教育培养抗灾意识。通过对国际重要会议的决议及联合国历次减灾大会进展报告中有关国际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了历年来国际减灾意识培训的进展轨迹,分析了减灾意识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陈倩 《灾害学》2007,22(3):100-104
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灾害认知水平有助于减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防灾意识、灾害理论知识、应急行为知识以及对减灾教育的看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灾害认知水平较低,现行减灾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灾教育内容要将学生"该知道的"与"想知道的"相结合,通过演练演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防灾应急实际技能等减灾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高校的减灾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开展减灾教育,是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人民防空法、消防法、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普法教育的重要举措;我国减灾委国内的工作任务,包括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事防灾抗灾救灾人员的素质等内容;在国家减灾规划(1998—2010)中,把“减灾教育要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提高全民减灾知识水平”作为减灾指导方针之一,把“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作为减灾重要行动之一,国  相似文献   

4.
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陈霞  朱晓华 《灾害学》2001,16(3):92-96
人类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遭受着多种灾害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与破坏。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本文即是从“人为营造”的灾害入手,系统地阐述了灾害教育在我国减灾防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防灾博览》2012,(6):35
灾害风险因人而异,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安全路线图和安全底线。调查中,被问及家中是否会常备急救用品,如救生包等,74%的人表示不会准备。而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家中会常备灭火器,会使用灭火器的也只有两个人,更有受访者表示"车到山前必有路"。"防灾减灾教育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加强的,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金辉认为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  相似文献   

6.
1991年孟加拉湾特大台风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4月29日孟加拉国发生一次特大台风灾害,死亡138000人,损失30亿美元。事后,孟加拉国政府组织了详细的调配分析。指出平坦低下地形、漏头状海岸线、落后的社会制度、人民极端贫穷是特大灾害的基本原因。另外,人民因过去几次错误预报而不相信台风警报;海堤很差,许多人住在海堤以外,住房很坏,通讯条件落后等等,更加剧了这次灾难。本文介绍这镒台风灾害的形成背景和灾害程度,供我国防台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据联合国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受灾害影响的儿童有6650万。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幼儿、少年儿童往往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灾难。当灾难来临时,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易受到伤害。幼儿、少年儿童防灾教育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防灾减灾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正如印尼亚齐与尼亚斯重建机构负责人介绍的那样,印尼的众多岛屿均处在地震带上,"都很不安稳"。经历多次地震灾难的"万岛之国",在灾害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印尼政府曾因灾后救援不及时和低效率,广受民众诟病。印尼全国救灾管理中心曾一度隶属于副总统秘书处,只在灾害发生后才发挥有限的协调作用。2007年,印尼政府出台了《灾害管理法》,规定全国救  相似文献   

9.
《民防苑》2014,(5)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对这种环境胁迫的应对和作用.因此农业灾害机理反映了环境胁迫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前,对农业灾害机理研究不足,农业成灾过程和关键因子认识不深入,农业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不完善,已经成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以及国家进行重大防灾减灾决策的瓶颈和障碍.对主要农业灾害机理开展研究以及发展农业灾害理论和监测方法,是国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多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是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同时,城市是现今各种自然灾害的承载体。随着近些年自然灾害不断地增多,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成为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我国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初具雏形,在城市的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近些年我国城市灾害的特点,以及世界上一些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先行国家的经验,阐述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概念、重要性及基本构成;同时针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现状、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灾害管理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是人类抗灾,防灾的重点,加强城市灾害防治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城市灾害管理是减轻城市灾害的主要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用管理学,控制论,决策论的思想建立了城市灾害管理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灾害防御协会从1990年11月成立以来,在综合防灾减灾和对各种灾害的研究和预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年一度的"河北省年度灾情趋势预测与减灾对策"报告,报省政府后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政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决策服务.该文对协会的成长发展过程作了较全面的回顾,对协会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旦灾害发生.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开展城市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对城市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除自然灾害外.往往是由于人们缺少防灾知识引起的.如城市火灾、爆炸等。另外不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也可能引起地面的沉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多灾害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由于平时接触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人们缺乏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城市灾害的潜在威胁.因此在城市灾害来临时.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于5月11-12日与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公安部消防局副政委尹俊士少将、消防博物馆馆长周久经大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王英、地震专家孙士鋐教授及宣教中心同志出  相似文献   

16.
灾害与节气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全家  陈世全 《灾害学》1992,7(4):95-96
二十四个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便于掌握农事活动而总结制定的时间段,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应用。随着历法的外传,二十四个节气还流传到世界很多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二十四个节气的记载,如《逸周书》中就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古人经过上千年的观测总结,认识到节气日及其附近大气过程易于发生剧变,不仅暴发气象灾害,而且对地质灾害,尤其是强烈地震有触发作用。同时对人体生理亦产生影响,易引起人为灾害,如交通事故,火灾。古人还把无灾日称为黄道吉日,把易发灾日和灾难集中日称为黑道日。几千年来,人们正是利用天体、气象、物候等宇宙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和防御自然灾害的。  相似文献   

17.
只要你稍为留意,就不难发现,关于灾害消息的报道,现在和过去就有所不同了。过去总是把国家财产损失放在人员伤亡的前面,国家财产为大;而现在则是把人的伤亡放在财产损失的前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民防苑》2009,(9)
从汶川地震到甲型H1N1流感蔓延,再到莫拉克台风肆虐,一系列自然灾害给我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在防灾减灾层面向世人敲响了警钟。今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防灾减灾日",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发生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20.
金宝森  吴吉东 《灾害学》2012,(4):114-116,12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多且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管理已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气象灾害标准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对于气象灾害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气象灾害标准体系框架,搜集国家气象相关权威部门标准委员会门户网站公布的气象灾害相关标准库,并分析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在专业、门类和层次三个维度的完备性。最终指出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而给出了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