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简讯     
《环境工程》2011,29(4):3-3
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日前联合发布《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活用能,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农业和农村既是能源消费者,也是能源生产者;既是各种污染消纳地,也是污染排放源。抓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推广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还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减少污染、减少能源消耗等,同时还可以提高居住的安全性,有利于居民的健康生活。推广绿色建筑有助于我国尽早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文章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调整问题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这是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针对能源危机而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及其能源供需结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商品能进入农村市场,农村能源面临着结构升级和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原十六字方针因缺少生态观和市场观,已不符合现时和未来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文章提出了农村能源发展的十八字方针“因地制宜,生态兴能,市场调节,讲求综合效益”,并逐一对新方针中的论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我国应以生物质二次能源与商品能源整合的可持续能源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实施新方针的有关举措。  相似文献   

5.
楚雄市农村能源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楚雄市2002年农村能源现状及2002-2010年农村生活用能源建设规划分析,对2005年、2010年能源结构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经过8年农村能源建设,完全可以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环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务院"大气十条"的要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特别是2016年大规模开展"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后,全市完成了约80万户清洁能源采暖改造,已经基本实现了平原地区无煤化、能源现代化的目标。北京市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顶层设计、及时开展技术路线研究和全程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清洁取暖设备高效节能运行、取暖效果群众满意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今天,全球能源在日益减少,人们生活提高又需要增加居住面积,这势必造成能源的消耗.因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关注的一项问题.为了提高居住建筑节能,结合实际需要,针对居住建筑节能的必要性的设计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从规划节能设计、单体节能设计以及节能构造设计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着手分析,以期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居住建筑的环保性、功能性以及艺术性更加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促进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型居住建筑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新战略,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并且强调到2035年确保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能源发展道路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并且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机遇,提出要加快能源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建议:着眼世界先进技术、全面提升能源效率;推动低碳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统筹能源革命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完善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简述了天津市农村生物质能源的推广利用.分析评价了农村生物质能源的资源现状.论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开发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性.结合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今后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战略与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与预期效益,并探讨了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对策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生物能源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述了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农村生物能源发展的4个特点指出生物能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催仍是我国农村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提出应大力开发和推广包括沼气技术,省柴节能灶、薪炭林和秸秆气化等生物能源技术。实现农村能源多元化供应,以增强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ural United States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all sectors and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impacts, however, will not be homogenous across regions, sectors, population groups or time. The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how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rural communities, their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is scarce. This article bridges this knowledge gap through an extensive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the rural communities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cenario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rural communities tend to be more vulnerable than their urban counterparts due to factors such as demography, occupations, earnings, literacy, poverty incidence, and dependency on government funds.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rural communities differs across regions and economic sectors; some will likely benefit while others lose. Rural communities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related activities in the Northeast might benefit, while those in the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could face additional water stress and increased energy cost respectively. Developing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policy options geared towards reducing climatic vulnerability of rural communities is warranted. A set of regional and local studies is needed to delineat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cross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and to develop appropriate policies to mitigate these impacts. Integrating research across disciplines, strengthening research-policy linkages,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while undertaking resource valuation, and expanding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might also enhance coping capacity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fac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危害,阐述农村循环经济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出了减量化技术等四种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减排技术,提出并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等八种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农村减排发展模式。通过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的推广运用,不仅可以使农村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并得到充分利用,减轻农村环境污染,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而且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推进农村污染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仅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污染问题,必将严重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发展链,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不良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迅速的恶化。如何改变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高效、稳定、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文章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做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仅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污染问题,必将严重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发展链,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不良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迅速的恶化.如何改变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高效、稳定、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文章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做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村域尺度的多功能性评价对于揭示乡村空间由同质性向异质性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将探索乡村空间行为主体的活动变化作为多功能性评价的新思路,基于位置大数据反映的人类活动规律,构建了乡村空间居住、就业和消费三大功能指数,并就苏州市以农业和生态用地为主的陆巷村和众安桥村、建设用地为主的集善村和周泾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相似区位条件和地域特征的乡村空间在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表现出不同的主导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农旅结合型、兼业竞争型,以及现代园区型、城镇生活型。作为大数据方法在乡村地理学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研究结论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客观评价和预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基于GM(1,1)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从0.669下降到0.387,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恶化趋势,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排放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治理投入较少,尚未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情形的逆转。如果继续延续过去农业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会持续恶化,与“十三五”绿色发展的良好愿景目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7.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研究了28 a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因旅游业导入村落正经历着加速的空间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减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生产复合新型功能空间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生产空间由村外向村内转型发展,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立体扩展,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的全面扩展。与传统乡村聚落"空心化"空间重构过程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资源利用集约不同,旅游乡村聚落则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代表着未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当然,作为旅游城镇化空间演化路径,其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城镇"外向型"发展导向,在生活空间中要重视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生产空间中要关注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生态空间要重视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并以配套综合制度体系建构作为保障。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中国新阶段旅游城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利用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总体态势、区域格局及其耦合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数量变化分别于1996和2001年进入快速减少的新阶段,年均分别减少1 121×104和579×104人,而1996年以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12%;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协同演进的良性格局尚未出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依然粗放,且在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反增逆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相对共性的人口流动和土地管理制度背景下,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差异造成了二者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控体系,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农户参与式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以科学调控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是保障耕地红线、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途径,而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与GIS的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利用1986、1996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图像,得到海口市1986~1996和1996~2000年土地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海口市的土地变化规律表现为耕地、林地、滩涂及未利用地转化为城镇、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建设用地。通过分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口市林地、水体等自然景观随着人类的干扰,分维度降低;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分维数降低;城镇扩大,斑块数量减小,用地趋于集中;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增加,用地趋于分散,复杂度增加。海口市土地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城镇面积的扩大,其次是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的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用地扩大,海口市土地结构表现为利用程度逐渐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