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结合光催化反应机理、气相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氧化特性、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及排放特性等对应用光催化技术净化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可行性加以分析,提出采用光催化-热催化耦合技术降解可吸入颗粒物的气相有机前体物及微粒中可溶性有机组分控制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μm)的研究进展 ,主要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基本特性、可吸入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 ,对其研究动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广一 《城市环境》2002,16(6):21-23
本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基本特性、可吸入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对其研究动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利用等离子技术,治理树脂聚合法生产再生纤维汽车内饰材料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对等离子净化装置的结构参数、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等离子体净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等离子技术,能够处理常规工艺设备无法治理的极微细可吸入颗粒物和气溶胶烟气;并可同时净化可吸入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该设备结构简单、运行费用极低,可在产生烟气的很多行业和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可吸入颗粒物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可吸入颗粒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人类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对其来源、组分及形成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详细的综述了这部分内容,并对可吸入颗粒物的采样、分离和分析方法都做了介绍。更深层的认识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和脱除手段是以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一般特性,其主要物理性质大多数取决于粒径;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组成是可溶性无机盐、矿物颗粒、有机化合物和元素碳四大类。同时,详细阐述了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确认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程度与死亡率增加之间的关系。以上海为例,介绍了我国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周涛  杨瑞昌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6):1079-1083
将热泳力和微通道流动两项国际前沿热门研究成果相结合.研究微通道内流动的可吸入颗粒物热泳沉积效率的变化规律.选择能描述有别于一般通道的具有强换热特性的微通道公式,计算分析其中换热特性和流动特性.通过在同样条件下一般通道与微通道内,利用热泳的效应,产生的脱除可吸入颗粒物效率的比较,得到在微通道内有大的热泳沉积效率的结论.这一结果给我们利用微通道内热泳脱除可吸入颗粒物以新的启发.通过多微通道组合可以实现高效率脱除可吸入颗粒物.若这一思路能够赋予实践,将为脱除细微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提供重大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主要论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理化性质、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并从流行病学方面讨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 ,也指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 ,很多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基于ELPI的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对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和质量浓度进行连续在线测量,得到了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变化特征,表明其呈现双峰、双谷分布,夜间高,白天低,上午高,下午低;结合气象参数,研究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此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也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南京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PM2.5),粒径在0.028~2.31μm的颗粒物占可吸入颗粒物的98%~99%。  相似文献   

10.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论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理化性质、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并从流行病学方面讨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可能行成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很多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