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沙尘暴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沙尘天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天气。根据水平能见度的不同,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不同的等级。其中浮尘天气是指尘土、细沙随风漂移,均匀地浮游在空中,水平能见度大于 10km的天气;扬沙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 10km以内的天气;沙尘暴天气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km的一种自然灾害性天气。 1沙尘暴的成因及危害   形成沙尘暴必须同时具备大风、裸露沙质地表和强劲对流 3个条件。其中,大风是动力条件,裸露沙质地表是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MODIS(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影像对2015-04-15影响呼和浩特市的一次沙尘天气进行了系统判读,并分析了沙尘天气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沙尘天气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遥感影像显示该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利用MODIS彩色合成影像可以识别沙尘信息,实现沙尘天气过程的监测,并判明沙尘源和影响范围等。沙尘天气过程气象要素变化分析表明该次沙尘天气由冷空气过境引发,低温大风天气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沙尘天气引起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出现严重污染,沙尘高空远距离输送是导致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显著下降的重要原因。大气污染主要由颗粒物(PM_(10))的增加引起,但大风使CO、NO_2、SO_2等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下降,具有清除人为源所排放污染物作用。  相似文献   

3.
沙尘天气对我国北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2001—2006年沙尘天气的统计数据以及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分析了沙尘天气对沙尘源区和影响区代表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并分析了2005—2007年兰州和北京春季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下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波长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些年沙尘天气呈先减少后略微增加但总体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春季沙尘天气加重了城市大气污染,对沙尘源区内代表城市的影响超过了区域本底污染指数的50%,使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和包头的春季非沙尘天气API平均值分别增加了64%,53%,86%和90%;使影响区内代表城市,如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沈阳、济南、西安和郑州的春季非沙尘天气API平均值分别增加了85%,62%,49%,57%,29%,41%,27%和45%;沙尘天气使城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升高,气溶胶波长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4.
沙尘天气监测及指标界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和2009年丹东市沙尘天气的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气象部门通过观测水平能见度及风速来确定沙尘天气及等级,但不能测定沙尘天气出入境时间、沙尘浓度及降尘量,沙尘夜间袭来还可能漏测;环保部门还没有沙尘天气分级技术标准,对PM10低于0.6mg/m^3的沙尘天气还没有指标确认。应整合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沙尘天气监测资源,监测沙尘天气出入境时间、级别和沙尘落入量,共同发布沙尘天气预警和预报。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颗粒物监测数据,并结合污染源溯源,采用天气学原理和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19年5月青海东部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成因及沙尘传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天气主要由贝加尔湖低槽东移携带的强冷空气沿河西走廊东移下滑,沿湟水河谷自东向西倒灌入青海东部导致,污染物随着强劲的东风影响青海东部.此外,西风环流将甘肃中部的沙尘传输至青海东部.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地面冷空气在东移南压的过程中,沿河西走廊下滑的冷空气自青海东部河谷地区倒灌进入青海东部,甘肃境内沙尘进入青海后自东向西输送到青海东部,造成青海东部出现重污染天气.逆温层的存在使青海东部大气边界层趋于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向外扩散,无法及时扩散的沙尘长时间维持是导致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天气出现前期,青海东部地区湿度条件逐渐变差,沙尘发生前,地面感热明显增加,大气中水汽减少、空气干燥是沙尘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此次沙尘暴传输路径是自东南向西北传播,先后影响海东、西宁两地,与轨迹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沙尘天气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预测预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概述了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分类、特征、判别方法,总结了2000—2002年沙尘天气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情况,提出了沙尘天气影响空气质量的短期(1~2d)预报方法。利用该方法预报了2002年4次主要沙尘天气过程,预报结果都比较准确。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年际变化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年际变化影响,提出根据气候条件年际变化预测来进行沙尘天气年际变化预测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7.
沙尘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不仅对于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危害,可谓是现今最重大的气象和环境灾害之一。锡林郭勒盟是遭受沙尘危害的重灾区,通过对2006-2010年期间的沙尘天气的发生情况的研究,总结沙尘天气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植被覆盖对沙尘天气滞后性影响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兴奎  王小桃  张凤 《环境科学》2009,30(2):322-327
1982~2000年卫星和335个气象台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相关分析显示,中国区域沙尘天气年发生频次与植被覆盖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沙尘天气主要发生源地,夏季植被的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后期冬春两季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而这种影响机制却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准地转正压模式,从3个摩擦量级分析了上述现象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大气与水面摩擦系数量级,最高可在72 h内使边界层大气风速平均下降90%;在大气与裸土摩擦量级,18 h内边界层大气平均风速最高可下降100%;在大气与植被摩擦量级,1 h内边界层大气平均风速就可以下降100%.观测事实和模拟结果证实,地表植被残存的根茎,是影响冬春两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残留根茎对大气的摩擦阻挡作用,是夏季植被对沙尘天气产生滞后性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区沙尘天气对0010~10 μm沙尘气溶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WPS粒子谱仪对内蒙古朱日和背景天气及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观测,研究了不同天气背景下沙尘气溶胶数浓度及谱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在背景天气和沙尘天气下,0.010~0.020,0.021~0.100,0.101~1.000,1.001~2.500 μm等粒径段的气溶胶数浓度差别较大;沙尘天气对各粒径段,尤其是大于1.0 μm的气溶胶数浓度影响较大,沙尘暴过程中1.001~2.500 μm粒径段的气溶胶数浓度约为背景天气的35倍;各粒径段气溶胶数浓度在不同天气背景下的日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 对沙尘气溶胶谱分布的分析可知,沙尘暴发生前后1 h的沙尘气溶胶谱型均符合Lorentz分布,背景天气下同时段的沙尘气溶胶谱型也符合Lorentz分布;沙尘天气下沙尘气溶胶谱型在沙尘暴发生前1 h的主峰值比背景天气高1个数量级,沙尘暴发生后1 h的峰值半径明显移向大粒子.   相似文献   

10.
沙尘天气是河西走廊东部多发的灾害天气之一.为提高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更好地预防沙尘灾害和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沙尘(包括浮尘、扬沙及沙尘暴)资料和四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大风日、蒸发量、降水量、相对湿度等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各强度沙尘日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沙尘日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海拔、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各强度沙尘日(除浮尘外)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年代、年各强度沙尘日呈显著减少趋势,沙尘暴、扬沙、浮尘递减率分别为-2.436、-5.277、-5.719 d/(10 a),气候趋势系数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沙尘日的时间序列均存在着6~8 a的准周期变化.各强度沙尘日均为春季最多,秋季最少,且各季节沙尘日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气候趋势系数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各强度沙尘日月变化比较一致,高峰值出现在4月,低谷值出现在9月.气象因子对沙尘天气有一定的影响,同一季节气象因子对各强度沙尘日的影响相对一致,但不同的季节气象因子对各强度沙尘日的影响不一致.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是影响沙尘天气的主导因子,水分因子的影响较弱.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冷空气活动频次和强度减弱是沙尘日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环流的季节性转变是沙尘天气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27—28日中国北方发生了一次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长的沙尘暴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受其影响沈阳市出现了一次以浮尘天气为主的轻度污染事件,给沈阳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影响。主要从天气形势上分析了此次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引起的,蒙古气旋发展和地面冷锋移动经过蒙古国和华北北部等干燥、疏松的地表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的细小沙尘粒子随高空偏西气流携带而至沈阳,形成浮尘天气。  相似文献   

12.
北京秋季一次先污染后沙尘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监测资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PM10监测资料,通过对天气图进行分析,对发生在2000-11-01—07这一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和性质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PM10呈现准正态分布。污染过程由2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11月1—3日)属于雾型污染,污染物是SO2,NO2等经过化学转化而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微粒;第二阶段(11月4—7日)属于沙尘型污染,该阶段的污染物是受上游沙尘天气影响而形成的黄土、浮尘。这2个阶段的气象过程及天气形势也完全不同,沙尘暴爆发前(前一阶段)的天气受均压场控制,呈现双层逆温结构,相对湿度较大;沙尘暴期间(后一阶段)的天气受高压前部西北气流控制,相对湿度大幅度下降,空气干燥度从地面到高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报道1994-04-07—1994-04-08河西走廊形成浮尘暴·黄沙天气过程、气象观测和大气总悬浮微粒(TSP)测定结果,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浮尘暴·黄沙天气的气象及大气气溶胶特点。嘉峪关和酒泉一带是这次黄沙的中心;酒泉等地的TSP浓度高达38.00mg/m3,室内TSP浓度高达8.63mg/m3,自然降尘浓度达296.22t/(km2·月);黄沙云高约2000—3000m;主要组成元素St、Al、Ca、Fe、Mg、Mn和Ti等含量上升;黄沙沿嘉峪关、酒泉、金昌、兰州和北京渐次减少;1994-04-11的2:00在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哈布(Haboob)现象。建议今后对尘暴·黄沙的研究还应测定黄沙气溶胶浓度、粒度分布和不同粒度微粒的化学组成,测定雨土、降水、降尘和气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的物质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是东北地区冬春季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研究东北地区沙尘颗粒的特征,来源和成因是防止沙尘暴的关键.通过对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物质的粒度分析和孢粉分析,发现沙尘暴物质中孢粉丰富,主要以草本中的蒿属和藜科为主.沙尘颗粒的中值粒径为10~20μm. 通过粒度分布曲线和孢粉组合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沙尘来源.通过对扬沙和沙尘暴季节分布规律,多年分布规律和地质历史时期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出现规律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扬沙沙尘暴以冬春型为主,50年中冬春季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占总次数的75%.在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扬沙和沙尘暴就频繁出现,50年来,扬沙和沙尘暴在波动中减少,2000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率增强.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次、强度和分布的南界受冬季风强度控制,冷干组合是沙尘暴高发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珠三角典型灰霾天气为例谈资料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处理复杂问题需要抓住主流,以珠三角地区发生的一次典型灰霾天气过程为例讨论了抽丝剥茧的资料分析方法.这次灰霾过程同期20日左右,中亚、蒙古国与我国北方发生了当年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冷空气前锋22日凌晨到达穗港地区,但穗港两地空气质量发生了相反的变化,香港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气溶胶浓度超过700μg/...  相似文献   

16.
影响北京沙尘源地的气候特征与北京沙尘天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并找出了影响北京沙尘暴天气的源地,该源地主要位于北京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的西北部边缘,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西地区的沙漠、荒漠化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大的农业开垦区,指出影响北京的沙尘传输路径有3条,即西路、北路和西北路.对源地的气候特征做进一步分析表明,源地的气候特征为温暖干旱、降水不足,这些因素加速了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将源地春季降水和北京沙尘天气相比较,发现北路和西北路源地春季降水和北京沙尘暴天气有较好的负相关,西路源地春季降水和北京浮尘天气有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沙尘暴细颗粒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法比较研究了内蒙古包头市和甘肃武威市沙尘暴和正常天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无机与有机提取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沙尘暴和正常天气PM2.5及其有机提取物均使淋巴细胞微核率(micronuclei frequency,MNF)显著增高,核分裂指数(nuclear division index,NDI)显著下降(p<0.01),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无机提取物虽有剂量-效应关系,但各处理浓度之间及其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相同处理浓度下,除工业城市包头正常天气的PM2.5及其有机提取物处理的微核率显著高于沙尘(p<0.01)外,沙尘暴和正常天气样品处理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城市之间相比,只有正常天气PM2.5及其有机提取物处理的微核率包头显著高于武威(p<0.01),而沙尘暴PM2.5及其提取物的所有处理的微核率无城市间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不同天气条件下单颗粒形貌及元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透射电镜(TEM)对采自北京市2011年3~4月间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溶胶样品进行观察,并对比2010年3月沙尘天气和2010年11月18日雾天样品,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基本形貌、矿物元素组成和硫化特征等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10主要包括烟尘集合体、飞灰、矿物颗粒、二次反应颗粒等,不同天气条件下颗粒类型并无明显差别.采样期间矿物颗粒以“富Si”颗粒(占总量46%)为主,“富Ca”(总量17%)、“富S”颗粒(总量13%)为次要,“富Fe”(总量7%)及较少“富Na” 颗粒(总量6%)和其他颗粒.沙尘天气中沙尘暴输入大量沙尘颗粒使占颗粒83% 的“富Si”颗粒含量明显高于阴天的36%和雾天的32%.仅在阴天和雾天发现大量“富S”颗粒,其中雾天26%,阴天10.7%,说明这2种天气二次反应强烈,易于生成富S二次颗粒,对颗粒物元素组成产生影响.对所有含S颗粒分析表明,不同天气含S矿物含量差异较大,阴天16%,雾天36%,晴天和沙尘天气则含量很低,说明一定的SO2浓度下,大气湿度越大,硫化现象越明显.雾天颗粒物表面的硫化现象相当严重,在含硫量较高的颗粒中,绝大部分同时含有Ca、Na、Si、Fe等元素,说明大气中含Ca、Na、Si、Fe的碱性矿物对雾水酸性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