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始进入制度化阶段,旅游规划也是其中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环评报告书的10个专项规划类型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与技术性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处于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承上启下重要环节的环境影响识别就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在阐释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定义及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及实践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与探讨了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主体、受体和效应。最后以青海湖景区旅游规划为例,应用矩阵法识别了所规划项目与活动对青海湖地区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能影响,以给类似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有机耦合以产生更好的指导意义是当前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两种规划耦合的边界识别、时空域及相互关系识别和两规构成要素的耦合演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规耦合的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中不确定性的识别和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概述不确定性概念及其产生、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深刻地揭示由于在我国土地和用规划中长期以来忽视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导致规划指标偏离现实需求,频繁修改规划方案和违法用地现象不断发生,在此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规划理念,重新审视不确定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系统地阐述土地利用规划中不确定性的类型及其特性,具体表现及其识别和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们的知识所限,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孕育着规划的产生,规划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缓解和抵消.土地利用规划中长期以来忽视业已存在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土地利用规划中最基本的不确定性是预测未来和为了适应未来而对现在进行调整的失误.对未来的无知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只能求助于不确定性科学,增强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使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骨架公路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战略环境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重庆市骨架公路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例,探讨一种基于规划路网与生态要素空间关系的评价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两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识别出规划路网对4种生态组分影响较大的地区和直接受规划路网影响的自然保护区,做出了空间分布图,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为合理设计和布设路网提供了依据。提出的基于空间位置关系的评价方法将会促进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公路交通飞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公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环评法以及相继出台的部门规章都要求从战略层次科学评估交通规划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促使交通战略的决策过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然而,我国交通战略环境评价起步较晚并较多关注于内容框架的研究,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对公路网规划的环境评价方法还有待完善和深入研究。以融合国际经验的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为例,从规划分析、现状调查、指标体系、影响预测、制度分析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确定、评价要点识别以及评价方法选取等内容,并从层次性和介入时机等方面讨论了我国交通战略环境评价存在的不足,为完善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湖片区是人与自然亲密相处的空间场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环湖片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可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石臼湖马鞍山环湖片区的生态环境基底和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确定重点规划区域;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d I)识别落在规划区域内的重要斑块;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MCR)模拟潜在生态廊道,并将其与景观廊道、游憩廊道相叠加;构建连续的景观生态格局,为石臼湖马鞍山环湖片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结果表明,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用客观定量的标准对景观要素进行选择和规划,使景观中资源组合在结构和功能上接近或达到最优化,提高区域内景观的稳定性,可以实现对环湖片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在分区图则被赋予法定效力且城市增长边界内开发未饱和的情况下会普遍存在规划外城镇用地扩张现象?这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但目前仍缺乏关注和深入研究。文章主要目的是解释规划外城镇用地的扩张机理,并揭示规划在规划外城镇用地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提出了规划外城镇用地开发由市场机制驱动、受规划分区图则约束且其约束力受地方空间开发政策调节的假设,以一个省会城市所辖县级区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识别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地块开发概率的影响因素,以此验证在规划外城镇用地扩张情境中市场机制的驱动作用和规划因素的约束作用。研究发现,市场驱动变量和规划约束变量均对规划外城镇用地开发选址产生了显著影响。大多规划外城镇用地开发行为由市场机制驱动,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特征,能够较好地满足开发商的项目选址偏好。另外,规划外城镇用地扩张仍然受规划图则的约束,分区能够有效抑制不连续的蛙跳式城市蔓延,阻止城市扩张侵占农业与生态保护区的土地。城镇开发强限制性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中地块的开发概率显著低于城镇开发弱限制性分区中的地块。然而,规划的约束作用受地方政府空间开发政策的调节,开发区外的规划约束作用显著强于开发区内。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方政府的规划分区实施逻辑——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寻求通过土地开发实现地方利益和规避规划外城镇用地开发可能造成政治风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总结分析,初步提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气候变化对生物物候、分布、迁移活动、群落结构、栖息地质量、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未来将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需要从物种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灾害防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地区水利规划环评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评价形式化、方法单一化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较强等问题。针对以往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了运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其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以江苏省水利发展规划作为研究实例,建立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进行主客观综合指标权重的计算;从重点工程空间布局角度出发,运用调整后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进行各市环境影响的相对优属度计算。结果表明,全省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相对优属度大于现状和零方案,南通市的相对优属度最大,其次是苏州和无锡。与层次分析法进行对比,该理论及其模型适用于地区水利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满意度评价与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包括对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要素的影响及对区域人-地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方案与弹性方案的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鉴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特殊性,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满意度评价的方法。根据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了各种污染源。在MAPGIS支持下进行了面域分析与空间统计处理,预测了规划实施后主要环境指标的变化;根据预测的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指标变化,进行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区预测生态满意度值为748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水污染还比较严重,应该加强治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也应该得到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评价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内容与区域差异选择合适的指标建构生态满意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区域环境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环境规划是现代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新发展。然而这一创新点多年来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以致于虽然在改善环境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但仍事倍功半。原因就是忽视了环境的区域规划性问题。本文为此作了一些尝试:首先对区域环境规划的基础性内容如环境现状、环境预测、指导思想、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等进行了一般分析,然后选择了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两个较具典型意义的区域环境规划规范式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了区域环境规划的方案编制及其编制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水质保护与渔业利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捕捞渔业和不投饵养鱼对水体不会造成污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藻类生长、减缓和控制富营养化发生的功能。投饵养鱼和施肥养鱼可增加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但通过控制网箱的数量和布局,限定养殖种类和密度,提高低污染饲料质量,采取科学的投喂方式等措施,可减少对水体的负面影响。适度发展渔业是利用三峡水库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可促进库区产业发展,增加库区移民就业和收入,而且对水库水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要做到有序利用水面资源,必须尽快制定科学的渔业发展规划,加强渔业管理指导渔业生产,使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和水库其他功能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研究区域环境地球化学解决宏观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按照环境—地球化学—地质构造三对应的原则提出“八五”后期、“九五”和2000年后区域环境地球化学分阶段发展的设想。除了为国家提供保护治理环境的决策依据外,区域环境地球化学在理论上需要建立起地质地球化学—生态系统物质大循环模型,进行典型环境元素全球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敏感区环境的复杂性对处于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提出挑战,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体现了单纯的文物本位价值观,忽视了生态敏感区的特性及其对保护区划分、空间格局保护及遗产保护策略的主导性和先决性。重新审视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问题,认为建筑遗产与特定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高度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再思考。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整体性的可辩护的规划框架,将现行保护规划中环境规划部分从一个独立的简单的单项规划转变为生态先导下的一系列规划环节,强调在特定生态敏感区的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对以建筑遗产评价为主导的保护区划的修正和补充。最后结合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划对其进行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15.
Value stream mapping (VSM) is a well-accepted tool within lean manufacturing concept which is often used for analysing and designing the flow of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manufacture a product. However, the analysis is static and single product oriented, which fails to cope with either the variation of production plan or a multi-product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manufacturing system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ic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Despite the recent integration of VSM with simulation 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in the domain of energy efficiency), still neglected is 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all the resources involved in a multi-product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modelling multi-product manufacturing systems with dynamic material, energy and information flows with the aim to generat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value stream maps (E2VSM).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validated with an industrial case.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格网单元为基础,结合PSR模型和生态安全评价法,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定量评价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综合评价了规划实施前后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改善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819%,说明新的规划对全区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其中,水土流失指数处于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6017%,全区水土流失状况略有好转,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仍是用永定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实施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本文从组织层面、管理层面、法规层面,提出了实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人口和耕地面积的重建和经济史相关研究成果,利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公式I=PAT,定量重建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强度。重建结果显示,可将近2000年以来河西走廊地区的人类活动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清代中期以前、清代中期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标准化后的环境影响值2千年来平均为6.20,清代中期以前平均为2.79,清代中期以来达到22.50,而近50年来为69.70。  相似文献   

19.
重点分析了福建省十二五期间临港石化工业发展在围填海、污染物累积、事故性排放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从加强环境跟踪评价、突出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设置、加强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提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石化工业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