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为了解在用化油器轻型汽油车的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各因素对排放的影响,分别使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和双怠速法进行了实车测试。结果表明,20%高排放车的CO、HC和NOx排放分别占该类车辆排放总量的51.9%、55.7%和37.5%;车辆CO排放随车龄、行驶里程、基准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HC排放则出现相反的趋势;基于双怠速法检测,超标车的CO和HC单位行驶里程总体排放均值为达标车的2.8和3.0倍。  相似文献   

2.
王鸿宇  黄成  胡磬遥  李莉  陈勇航  徐健 《环境科学》2017,38(6):2294-2300
选取25辆国2~国5标准在用轻型汽油车分别采用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与定容全流稀释采样法(CVS)开展了排放实测,分析了两种方法实测的排放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排放水平总体随排放标准提升而呈下降趋势,国2和国3标准车辆中存在一定的高排放现象,国4及以上标准车型排放相对较低.VMAS和CVS方法的排放相关性随标准提升而显著下降,对国4及以上标准车辆的CO和HC+NO_x排放的相对偏差分别达到197%和177%.对较高排放车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到0.75~0.85;对较低排放车辆,相关系数仅为0.46左右,若将在用车排放标准进一步收严,采用VMAS检测的误判率将显著上升.随着我国机动车排放水平的不断下降,总体来看,VMAS检测对高排放标准车辆的适用性相对较差,有必要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提高高污染车辆的筛选准确率,对城市汽车排气污染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量的实车试验基础上,获得了各类车辆的排污特征,并分析双怠速法和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监管中的效率,结果表明:在机动车污染严重的地区应推广使用机动车排气工况法测试。  相似文献   

4.
至2007年底,广州市汽车保有量约为105万辆,其中国0车辆约26万辆。2007年广州市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限值试验的研究表明,就排放总量来说,国0车辆中20%高排放车辆的CO和HC平均排放水平分别是国Ⅲ车辆的26.7倍和22.9倍,NO排放也为国Ⅲ车辆的10.4倍。因此,广州应结合环保标志发放等各种管理措施,将机动车排放控制的重点放在国0高排放车辆方面。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遥感监测(以下简称遥测)具有快速和便捷特点,可减轻人工执法工作量,为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和执法提供良好的支持.本研究对北京市2021年1—4月60个道路机动车遥测站点污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了北京市汽油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为体积浓度)累积分布概率等排放特征.通过数据比对和典型现场实验,对车辆在稳态工况法(ASM)和遥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提出了北京市地方标准修订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将监测到的1149.7万条数据按污染物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累积分布概率前10%、50%和90%的CO浓度分别为1.73%、0.58%和0.16%;HC分别为96.38×10-6、22.44×10-6和6.59×10-6 ;NO则为686.58×10-6、117.70×10-6和24.13×10-6.②排放水平与排放标准有较大的关系,其中国VI排放标准车辆污染物浓度水平显著低于国I车辆,累积分布概率前10%、50%和90%对应的CO浓度下降率为54.83%~85.71%,HC下降率为75.71%~85.35%,NO则为65.73%~85.00%.③与稳态工况法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样本量较大的情况下,两种方法检出的排放水平趋于一致,但对于单个车辆来讲,具有一定的波动性.④现执行的北京市地方标准污染物种类不全,限值较为宽松,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测设备资源,将HC和NO纳入标准限值,筛查高排放车辆,提高机动车排放监管和执法效率.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实施I/M简易瞬态工况检测方法的环境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对在用车进行检测,能够更为有效地筛选高排放车辆.2007—2009年广州市轻型汽油车的简易瞬态工况法的初检数据表明,国Ⅰ排放标准实施以前(简称"国Ⅰ前")车辆和国Ⅰ及以后排放标准车辆排放超限值比例分别为20.1%和17.6%.简易瞬态工况法复检数据得到的国Ⅰ前和国Ⅰ及以后车辆经维护后能够达标的比例分别为76.0%和64.7%,且经过有效维护后超标车辆的平均排放水平有较大比例的削减.同时,采用修正的MOBILE5模型对广州市轻型汽油车排放进行模拟.结果发现,广州市2009年轻型汽油车的CO、HC和NOx排放量分别为24.4×104、3.8×104和1.8×104 t.如果考虑I/M制度实施及实际执行率,复检不达标车辆在全部淘汰情景下,2009年广州市轻型汽油车排放的CO、HC和NOx分别能削减4.20×104、0.58×104和0.15×104 t,占全部轻型汽油车的削减比例分别为17.2%、15.3%和8.2%;而在全部置换为国Ⅳ新车情景下,3种污染物分别能削减4.12×104、0.57×104和0.14×104 t,削减比例分别为16.9%、15.0%和8.0%.国Ⅰ前及国Ⅰ车辆对CO和HC削减量的贡献达到90%左右,对NOx削减量的贡献也在85%左右.  相似文献   

7.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给中国大气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制定合理有效的汽车排放标准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根据HJ/T 240-2005中规定的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限值制定原则,采用相对浓度和累积频率法对郑州市50 381份《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检测报告》样本中排放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不同国标下汽车的技术水平、老化程度等,确定国一国二、国三、国四、国五汽车排气污染物达标率分别为70.10%、82.24%、89.41%与94.76%,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郑州实际情况的在用轻型汽车排放限值。依照本研究提出的在用汽车排放限值将使郑州市汽车年检综合达标率控制在88.68%。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新技术简易工况法及其测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机动车排放检测新技术简易工况法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及其技术特点,通过进行怠速法、双怠速法、简易工况法的实车对比测试,证明了简易工况法比现行国家标准怠速法的技术更先进和有效,它能模拟实际路况反映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程度,能区分在用车中的高排放车、超标率和达标车,根据检测数据辅助不合格车辆进行有效的治理。以减低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增强机动车的性能,配合I/M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机动车排放检测场内环境温度、环境空气的湿度和大气压力,按照《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18285-2018)中的公式计算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对机动车稳态工况法排放污染物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简易瞬态工况法实车测试,分析在用电喷汽油车的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年限较长、总行驶里程较大的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发动机排量较大的第二类轻型车其污染物排放水平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潘斌  张效刚 《交通环保》2003,24(6):25-27
通过试验方法对在用汽油车在稳态ASM工况、IG195瞬态工况下的排放特性进行研究,并与怠速/双怠速工况下的排放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车龄与排放、发动机燃油供给方式与排放的关系,以及探讨排放因子与车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重型柴油车车载排放实测与加载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车载排放测试仪,对2辆重型柴油卡车在空载和加载条件下进行实际道路车载排放测试.通过分析获得了油耗与排放速率的速度-加速度及其工况点的分布,发现高油耗与高排放工况点主要集中在高速加速区域,加载时油耗与排放高值随工况点分布更广;车辆在(30±2.5)km·h-1等速及加速行驶时受加载影响最大,此时加载油耗与排放约是空载的1.6~3.2倍左右;由实测结果发现,卡车Ⅰ和卡车Ⅱ加载时油耗及CO、HC、NOx排放因子分别是空载的1.6倍、3.5倍、1.1倍、1.5倍以及1.2倍、1.0倍、0.9倍和1.5倍,加载对油耗与NOx排放影响最为明显,对HC影响最小,CO影响取决于车辆保养水平;卡车Ⅱ较卡车Ⅰ车型更大,发动机功率更高,相同荷载时受加载影响较小,说明重型车在发动机负荷可承受的范围内合理装载,有助于避免油耗与排放恶化,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机动车排放因子隧道测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选取广州城市隧道进行连续48h的监测,获得了隧道内NOx,CO,SO2,PM10和HC等污染物的浓度、交通和气象等实测数据,计算出隧道内机动车NOx,CO,SO2,PM-10和HC的单车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38,15.40,0.14,0.64和1.86g/(km*辆),并得到了8类机动车各种排放污染物的综合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及其修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源。机动车污染的研究中,排放因子的确定是关键。根据机动车使用状况,车用燃料硫含量和行驶状况,运用MOBILE6.2的方法和原理确定了中国各类型机动车HC、CO、NOx的综合排放因子。小型汽油客车国0阶段CO、HC、NOx的综合排放因子分别为34.29g/km、3.45g/km和0.856g/km;国Ⅰ阶段CO、HC、NOx的综合排放因子分别为2.80g/km、0.25g/km和0.40g/km;国Ⅱ阶段CO、HC、NOx的综合排放因子分别为1.39g/km、0.16g/km和0.09g/km。  相似文献   

15.
运用CMEM模型计算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由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开发的综合模式排放模型(CMEM)分析和研究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以9辆代表北京市典型技术类型的轻型机动车为实验车辆,收集了运行CMEM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和参数.通过CMEM模型Access 2.02版本计算,得到了在不同交通行驶状况下北京市4类典型轻型机动车的CO2,CO,HC,NOx单车排放因子及各车型综合排放因子.通过与同一车辆的在路实测排放因子比较发现,用CMEM模型计算的CO,HC和NOx与实测排放因子及排放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适用于计算北京市机动车CO,HC和NOx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是计算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分担率的基础,是降低城市机动车排放的重要依据,是控制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的源头.根据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运行工况的研究成果,利用加速模拟工况(ASM)排放测试系统,检测主要污染物HC,CO和NOx的排放浓度;依据试验车变速器和主减速器的结构参数,以及试验车在宁波市区道路运行时的档位分布计算排污值,并依据机动车的年代和车型分布对该值进行修正,计算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综合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宁波市区道路机动车主要污染物HC,CO和NOx的综合排放因子分别为5.89,21.22和18.91 g/(km·辆).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分担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杭州市区绕城高速、快速路、主干道和民用支路4种典型道路进行工况测试,建立了2010年机动车CO、HC、NOx和PM10排放清单,获得了分车型、燃料类型、排放标准以及道路类型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分担率.结果表明,杭州市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分担率差别显著,乘用车、出租车和公交车是CO和HC排放的主要来源,重型货车和公交车是NOx和PM10排放的主要来源,且乘用车的NOx排放分担率也较大;柴油车的NOx和PM10的排放分担率远大于其保有量的贡献率,是其排放的主要来源,汽油车是CO和HC排放的主要来源;占保有量30%的国0和国I车辆,对CO、HC、NOx和PM10排放分担率分别为67%、69%、58%和82%;主干道是机动车CO、HC和NOx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分担率分别为66%、65%和64%,民用支路是PM10排放的主要来源,分担率为55%.  相似文献   

18.
Emission characterization of particle number as well as particle mass from three diesel passenger cars equipped with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 under the vehicle driving cycles and regulatory cycle.Total particle number emissions(PNEs) decreased gradually during speed-up of vehicle from 17.3 to 97.3 km/hr. As the average vehicle speed increases, the size-segregated peak of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shifts to smaller size ranges of particl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various particulate components such as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PNC),ultrafin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UFPNC) and particulate matter(PM) mass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gaseous compounds(CO, CO_2, HC and NOx). The UFPNC and PM were not only emitted highly in Seoul during severe traffic jam conditions, but also have good correlation with hydrocarbons and NOxinfluencing high potential on secondary aerosol generation. The effect of the dilution temperature on total PNC under the 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dilution ratio. In addition, the nuclei mode(DP: ≤ 13 nm) was confirm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dilution temperature rather than other particle size ranges. Comparison with particle composition between vehicle speed cycles and regulatory cycle showed that sulfate was slightly increased at regulatory cycle, while other components were relatively similar. During cold start test, semivolatile nucleation particles were increased due to effect of cold environment. Research on particle formation dependent on dilution conditions of diesel passenger cars under the NEDC is important to verify impact on vehicular traffic and secondary aerosol formation in Seoul.  相似文献   

19.
柴油轿车颗粒多环芳烃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谭丕强  周舟  胡志远  楼狄明 《环境科学》2013,34(3):1150-1155
以一辆柴油轿车为研究样车,分别使用纯柴油、生物柴油掺混比例为10%的B10燃油,进行了NEDC整车循环工况试验,测取了该车HC、CO、NOx、颗粒等法规限制的排放,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采集的排气颗粒样品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颗粒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燃用B10燃油的HC、CO、NOx和颗粒等常规排放均有所降低;两种燃料产生的颗粒多环芳烃排放中均以荧蒽和芘最多,与纯柴油相比,燃用B10燃油产生的低环数PAHs排放略有增加,中高环数的PAHs排放降幅明显.苯并[a]芘等效毒性分析结果显示燃用B10燃油的BEQs值比纯柴油降低了21.6%,表明柴油轿车燃用生物柴油后,排气颗粒的多环芳烃毒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