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香溪河消落区(海拔145~≤175 m)及其上缘(海拔>175~185 m)土壤中Pb,Cu,Cd和Cr含量. 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以及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土样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 结果表明,消落区上缘土壤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消落区土壤,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前者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而消落区土壤基本处于轻度污染状态,部分处于安全或警戒线状态;影响香溪河消落区土壤环境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Cd,Pb和Cr. 生态风险评价得出4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Cd>Pb>Cr>Cu,生态风险指数(RI)在消落区上缘土壤的平均值为219.85,在消落区土壤为34.32,上缘土壤大部分处于重金属中等或可观级生态风险. 可能是由于季节性水淹原因,消落区土壤都处于低等级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
胥焘  王飞  郭强  聂小倩  黄应平  陈俊 《环境科学》2014,35(4):1502-1508
在测定香溪河消落带(海拔145~175 m)和库岸(海拔175~185 m)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分析重金属的迁移特征,运用地累积指数进行污染评价,同时采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FA-MLR)分析重金属的来源和各来源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2012年落干时段内(6~9月),香溪河库岸上层和下层土壤重金属含量都在减少,消落带重金属含量上层土壤减少,下层土壤增多;库岸重金属向消落带迁移,消落带重金属向下层积累.重金属污染级别是Cd>Pb>Cu>Cr,主要风险元素为Cd,各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等级都在中等以下.FA-MLR分析表明,消落带75.60%的Pb来源于交通运输,62.03%的Cd来源于农业,64.71%的Cu和75.36%的Cr来源于天然矿石.在库岸,82.26%的Pb来源于交通运输,68.63%的Cd来源于农业,65.72%的Cu和69.33%的Cr来源于天然矿石.FA-MLR成功地模拟了香溪河消落带和库岸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并给出各来源的贡献率;同时揭示了重金属的迁移特征,能为香溪河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修正的Hedley分级方法,对香溪河消落区及其上缘不同土层的土壤磷形态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缘(175 m上)土壤全年总磷(TP)含量在0.290~0.889 g/kg之间,总磷均值的总体趋势是春季(0.676 g/kg)夏季(0.595g/kg)秋季(0.530 g/kg)冬季(0.436 g/kg),春季与夏季间差异显著(P0.05);除残余磷(Res-P)外,其余形态磷在夏季有释放的现象。消落区及上缘的表层土壤中总磷含量(均值0.543 g/kg)及可利用磷形态(49.4%)显著高于下层土壤(TP均值0.492 g/kg;磷形态42.3%)。消落区上缘土壤总磷含量(0.636 g/kg)略高于消落区土壤总磷含量(0.567 g/kg)。消落区土壤全年(0.354~0.807 g/kg)及其上缘土壤全年(0.290~0.889 g/kg)的总磷含量除在WGS(样带3)点最低外,其余样点在香溪河沿程的分布规律均不明显;各形态磷在沿程上与总磷一样,空间异质性很大。该研究分析了香溪河磷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三峡库区香溪河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香溪河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香溪河库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特征,于2016年6月采集香溪河库湾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样品,分析不同形态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释放通量.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ρ(T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84~0.927和0.511~2.220 mg/L,ρ(T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39~4.302和3.571~14.011 mg/L;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在沿程和垂向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上游区域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大于下游区域,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质量浓度明显大于上覆水;香溪河沉积物总体上表现为PO43--P和NH4+-N的"源",中下游区域沉积物表现为NO3--N的"源",而中上游区域表现为NO3--N的"汇";PO43--P的释放通量范围为0.129~0.339 mg/(m2·d),NH4+-N的释放通量范围为0.213~1.415 mg/(m2·d),NO3--N的释放通量范围为-1.109~3.446 mg/(m2·d).研究显示,上覆水的环境条件对于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敖亮  雷波  王业春  周谐  张晟 《环境科学》2014,35(1):179-185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核心区——忠县典型农村型消落带为对象,于2011年7月,采集大坝水位回落后消落带沉积物样品,分析重金属含量,评价沉积物潜在风险,解析三峡库区农村型消落带重金属来源,为库区流域面源污染物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消落带沉积物中As、Cd、Co、Cr、Cu、Mn、Ni、Pb和Z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5~160 m:5.17~14.81、0.06~0.57、8.55~20.56、62.79~93.04、15.38~60.97、425.72~782.32、21.34~48.5、23.03~43.39、57.78~130.10 mg·kg-1;170~175 m:7.05~12.57、0.17~0.33、10.71~18.89、65.22~92.89、18.89~42.91、74.06~774.41、22.47~42.49、24.17~29.23、55.67~103.18 mg·kg-1.地累积指数(I geo)表明,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累积顺序为Cd>Co>Mn>As>Cu>Pb>Zn,170~175m消落带累积程度大小为Co>Mn>Cd>As.沉积物污染指数(SPI)说明,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潜在风险高于170~175 m沉积物,忠县城区下游155~160 m消落带沉积物风险达到峰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55~160 m消落带重金属Cr、Cu、Pb和Zn主要来源于自然背景,As、Ni、Cd、Co和Mn则来源于上游来水;170~175 m消落带沉积物重金属Cr、Ni、Pb和Zn主要来自自然背景,Cd、As、Co、Mn和Cu则极有可能来源于农田面源和上游.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汛末蓄水过程改变了支流库湾沉积物赋存环境,继而影响沉积物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水界面过程.本文通过对2016年8月(蓄水前)和10月(蓄水后)香溪河库湾沉积物和上覆水样品的采集分析,分析了蓄水前后库区干流和支流库湾底部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赋存的环境条件,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PO3-4-P交换通量.结果表明:蓄水后沉积物上覆水pH增加,碱性增强;Eh减少,还原性增强.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相对含量由Na OH-PHCl-POP转变为HCl-POPNa OH-P,沉积环境的改变是磷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沉积物中TP增加了1.3倍,上覆水ρ(PO3-4-P)是蓄水前3.7倍,间隙水ρ(PO3-4-P)是蓄水前8.3倍,增加了香溪河库湾沉积物营养盐释放风险.蓄水前后香溪河沉积物PO3-4-P总体均表现为"源",但PO3-4-P扩散通量由蓄水前的-0.002 9~0.005 9 mg·(m~2·d)~(-1)增加为蓄水后的0.006 7~0.107 1 mg·(m~2·d)~(-1),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部沉积物磷释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张雪  朱波 《环境科学》2023,44(5):2574-2582
三峡库区消落带经历反复的淹水-落干循环影响,消落带土壤磷迁移转化过程加快,可能加剧支流库湾水体富营养化.采集了三峡库区腹心支流库湾典型消落带土壤,测定磷赋存形态与磷素饱和度(DPS)等,分析磷释放风险.结果表明,(1)消落带土壤ω[总磷(TP)]、ω[无机磷(IP)]和ω[有机磷(OP)]均值分别为771.80、485.33和166.30 mg·kg-1,IP和OP均以非活性形态磷为主.(2)消落带土壤形态磷的赋存格局受落干-淹水方式影响,Ex-P和NaHCO3-P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Fe-P、HCl-Po和Fulvic-Po含量沿高程下降而显著降低(P<0.05),反复的干湿交替促进了消落带土壤活性磷的生成和中等活性磷的释放和积累.(3)消落带土壤生物ω[有效磷(Bio-P)]为49.19~148.78 mg·kg-1,占TP的质量分数为7.71%~24.78%,磷素饱和度(DPS)为5.85%~22.00%.目前,支流库湾消落带土壤整体磷释放风险较低,170 m高程土壤需要重点关注.Fe-P、HCl-Po和...  相似文献   

8.
香溪河流域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微塑料作为水体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究微塑料在淡水河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以长江支流香溪河为例,分别在2020年11月和2021年4月对香溪河表层水体、沉积物和消落带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6.64±1.32)n·L-1(平水期)和(5.00±1.07)n·L-1(枯水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56±0.13)n·g-1(平水期)和(0.41±0.09)n·g-1(枯水期),消落带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53±0.15)n·g-1(平水期)和(0.68±0.18)n·g-1(枯水期),表层水体、沉积物和消落带中微塑料丰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在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粒径主要分布在0.1~0.5 mm,消落带中主要分布在1~5 mm;表层水体和消落带中微塑料颜色以透明为主,沉积物中以蓝色为主;香溪河流域微塑料的形态以纤维为主,材质主要是聚乙烯(PE)和...  相似文献   

9.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持和释放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包被作用决定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该研究以三峡库区消落带上部(165~175m)、中部(155~165m)、下部(145~155m)3个海拔梯度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从未水淹样地(175~185m)为对照,采用湿筛法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和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研究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2 mm团聚体粒径内有机碳含量最大,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改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水位消涨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有极显著影响,从未水淹样地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消落带区域.在消落带区域,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变化趋势均为中部>上部>下部.消落带水位波动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消落带下部区域土壤结构和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库湾小江和香溪河为例,通过2020年蓄水期不同阶段的野外监测,对比分析了两条支流库湾的水动力过程、热分层、溶解氧时空差异及其对蓄水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1)蓄水初期,小江库湾表层受大气复氧和浮游植物影响溶解氧较高(7.00~13.00 mg·L-1,其氧跃层出现在水深3~5 m处,5 m以下水域出现大面积缺氧(DO<2.00 mg·L-1),甚至无氧现象.香溪河库湾溶解氧在垂向上大致可以分为3层:表层富氧水体(8.00~12.00 mg·L-1)、中层水体(6.00~8.00 mg·L-1)和底层低氧水体(4.00~6.00 mg·L-1).(2)稳定的热分层为底层厌氧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物理环境,而小江上游来流以及消落带植被分解增加了水体有机质的含量,可能是造成小江水体耗氧量增大、形成厌氧的内因;而香溪河因为长期存在的顺坡异重流补给,底层水体缺氧的风险较低.(3)持续的跟踪监测发现水库蓄水对支流库湾溶解氧起到了显著的补给作用,促使小江库湾厌氧现象在短期...  相似文献   

11.
三峡大坝每年周期性“蓄水-放水”,形成水位落差巨大的消落带,库区内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以冬季淹没期消落带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采集成对大气(n=16)、植物(n=12)和土壤样品(n=1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USEPA 16PAHs浓度水平,解析来源,估算大气-地表、大气-植物等多介质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大气、土壤和植物中PAHs浓度为5.65~13.47ng/m3、70.86~135.44ng/g和78.23~1084.72ng/g,平均值分别为(8.58±2.78) ng/m3、(90.10±22.18) ng/g和(360.36±309.54) ng/g.大气中PAHs以2~3环为主(62.3%),植物中PAHs以3~4环为主(73.7%),土壤中PAHs以3环和5环为主(52.1%).特征分子比值法揭示煤、生物质燃烧是植物PAHs的主要来源,以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燃烧是大气和土壤PAHs主要来源.“一室模型”表明,植物吸收PAHs的主要途径为植物-气相之间动态平衡限制下的气沉降.“逸度模型”表明,3环和4环PAHs气-土交换通量分别为-19.20和-0.14,主要是从土壤向大气挥发,5~6环PAHs气-土交换通量为0.89,主要是由大气向土壤沉降.大气中颗粒态PAHs干沉降通量为293.35~833.61ng/m2·d,平均值为517.82ng/(m2·d),以5~6环(59.02%)为主.本研究探讨了冬季PAH多介质交换过程,揭示了植物和土壤对于不同单体的吸收和沉降角色,为进一步研究库区不同季节PAH环境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干流沉积物及消落带土壤磷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三峡水库完全运行后,水文节律发生了变化(水位在145~175 m波动),沉积物和消落带土壤磷的空间分布也有可能发生变化.2016年6月采集了11个样点的沉积物及消落带样品,利用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对比研究了三峡水库干流表层沉积物及消落带土壤磷形态,分析了磷形态特征及其在横向(沉积物和消落带土壤)和纵向(回水区末端至三峡大坝)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回水区末端至三峡坝前,干流沉积物样品总磷(TP)、Na OH-P含量呈增加趋势,HCl-P呈下降趋势,而消落带土壤磷的各形态含量纵向变化规律不明显.沉积物TP、有机磷(OP)、HCl-P和NaOHP均值依次为(859.6±106.8)、(224.6±113.9)、(435.3±77.7)和(101.5±31.6)mg·kg~(-1),均高于消落带土壤含量均值.HCl-P为沉积物和消落带土壤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1.3%和58.2%,Na OH-P占T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1.7%和8.1%.与沉积物相比,消落带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变异系数高,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滦河流域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风险评价与来源辨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滦河上、中、下游和河口地区布设了15个采样点,对滦河流域的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中PAHs总量为9.8~310ng.L-1,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量最高达478ng.g-1.城市地区河段中PAHs的浓度高于农村河段中PAHs的浓度,河口地区相对中游地区污染较轻.就组成特征而言,水中PAHs以3环(40.9%)、4环(56.2%)为主,表层沉积物中PAHs以3环(30.0%)、4环(39.3%)、5环(15.8%)为主.总的来讲,3环、4环PAHs是滦河流域PAHs最主要的成分.地表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韩家营、瀑河口两个采样点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值(EBaP)分别为11.8、11.4ng.L-1,超出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CEPA)制定的EBaP=2.8ng.L-1的国家标准,存在不利的健康风险.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韩家营、上板城、乌龙矶地区的PAHs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剩余研究区域不存在生态风险.滦河水和表层沉积物PAHs主要表现为以草、木柴和煤燃烧来源为主的特征,部分样点存在燃油与木柴、煤燃烧的混合来源特征.瀑河口、大黑汀受石油源污染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12个区县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Cd、 Hg、 Pb、 As、 Cr、 Cu、 Zn和Ni含量,采用不同方法评估稻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稻田土壤8种重金属除Cr外,其它7种重金属平均值均超过三峡库区土壤背景值,且分别有12.32%、 4.35%和2.54%的土壤样品Cd、 Cu和Ni含量超过相关标准的筛选值.8种重金属变异系数为29.08%~56.43%,属于中等及以上强度变异水平,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8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均存在污染现象,且有16.30%、 6.52%和2.90%的土壤Cd、 Hg和Pb存在重度污染.同时,土壤Cd和Hg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高,整体为中度危害.12个区县中,巫溪县和巫山县污染程度较高,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为中等污染水平,且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也达到中度生态危害水平.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手口摄入是人体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土壤重金属对成人没有非致癌风险(HI<1),但有12.68%的点位对儿童具有非致癌风险(HI>1).土壤重金属对儿童具有致癌风险(TCR=5.75...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杭州青山水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对其垂直分布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山水库沉积物中共检出属于美国EPA优先控制16种PAHs中的15种,主要单体为芘和菲,各采样点位PAHs总量的浓度在324~881 ng/g(干重)之间,平均值为453 ng/g,属低污染水平。ΣPAHs含量空间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以游船码头附近点位沉积物中含量最高;垂直尺度方面,各点位沉积物中ΣPAHs含量均是沉积柱中层最高,自水库底层往上呈现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过程。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以高分子量组分为主,其中4环PAHs含量最高,占比34. 3%~45. 6%。通过特征组分比例可确认其主要来自燃烧源,以油料的不完全燃烧形成的污染输入为主。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沉积物质量标准法分别对青山水库沉积物中PAHs的风险评价表明,青山水库沉积物尚不存在严重的多环芳烃生态风险,但按照质量标准法评价有PAHs单体含量超过临界效应浓度值,需加强监测查明污染源,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输入。  相似文献   

16.
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沉积物PAHs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利容  孙省利  柯盛 《环境科学》2012,33(4):1198-1203
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分别代表近海开阔海域和海湾,探讨它们在PAHs浓度水平、成份组成、空间分布和来源方面的特征差异.研究表明,15种PAHs单体在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的检出率均达100%,组份构成以3环和4环为主,其中Phe、Fla、Pry和Bbf是主要成份;由于水体交换等因素影响,海湾PAHs浓度水平明显高于近海,ΣPAHs的浓度变化趋势为流沙湾>深圳湾>雷州近海.雷州近海ΣPAHs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南部<西部,3环百分含量依次减少,4~6环相反;与氮、磷等水质指标研究相同,深圳湾和流沙湾ΣPAHs浓度水平养殖区>非养殖区,湾内>湾外,其中养殖区站点以4环为主,非养殖区以3环为主.PAHs特征比值显示石化燃烧和生物燃烧,以及石油源等是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luorescent properties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the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WLFZ) of Kai County,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Most of the soil DOM analyzed in this study was found to contain four fluorescence peaks. Peaks A and C represent humic-like fluorescence, whereas peaks B and D represent tryptophan-like fluorescence. Peaks E and F, which represent tyrosine-like fluorescence, only appeared in certain soils. Soil humus was the main source of DOM in soil,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oil DOM was found in the exposed soil than submerged soil. Compared to the peaks A and B,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peaks C and D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fluctuating water level. Analysis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different peaks in soil DOM showed that WLFZ soil was not contaminated significantly. Soil DOM contained at least two types of humic-like fluorescence groups and two types of protein-like fluorescence groups.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ntent of peak A in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quite stable. The soil DOM in exposed soil had relatively high humification and aromaticity, and periodic submerging and exposure of soil had an impact on the humification of soil DOM.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集于2012年12月的部分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中共检出属于美国EPA优先控制16种PAHs中的15种,各采样点位PAHs总量的浓度范围在258~906ng/g(干重)之间,平均值为558ng/g,属低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受周边区域内点源污染和河流输入污染物影响.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以高分子量组分为主,通过特征组分比例可确认其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煤炭、木材不完全燃烧及车船尾气排放.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沉积物质量标准法分别对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风险评价表明,千岛湖沉积物中不存在严重的多环芳烃生态风险,但部分点位按照质量标准法评价已经超过临界效应浓度值,需加强监测查明污染源,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输入.  相似文献   

19.
厦门杏林湾水系表层沉积物中PAHs分析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ASE-GC-MS(加速溶剂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方法分析了USEPA(美国环保署)16种优控PAHs在厦门城郊杏林湾水系的19个表层沉积物样点中的含量,并对其组成、来源和风险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杏林湾水系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介于413.00~2 748.81 ng·g-1,均值为949.56 ng·g-1;在检测出的13种PAHs中,强致癌性的Bk F和Bghi P检出率高达73.68%,均值分别为69.15 ng·g-1和49.86 ng·g-1;PAHs以2~4环为主,其中2+3环比例均值为61.03%,4环比例均值为23.53%;5和6环均值为15.82%.在所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中度污染占调查样品数的68.42%,高度污染的占31.58%.利用Ant/(Ant+Phe)和Fla/(Fla+Pyr)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杏林湾流域中PAHs其来源进行分析,以及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商(m SQG-Q)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PAHs的主要来源为石油源以及石油燃烧源;SQG-Q小于0.50;综合含量、组成特征以及沉积物质量基准商等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内靠近杏林工业区一侧的2、3、5和9号采样区以及13号港头采样区表层沉积物中PAHs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0.
研究自然条件下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沉积后的环境行为,考察澳门南湾湖钻孔沉积物中自由态和束缚态PAHs的含量与分布.研究表明,自由态PAHs以4-环、6,7-环和5-环为主,其质量百分贡献分别为28.7%~40.6%、17.6%~29.6%和13.2%~28.2%;而束缚态PAHs则以4-环、3-环和2-环为主,质量百分贡献分别为42.3%~55.8%、20.2%~35.8%和7.8%~18.8%.说明低分子量PAHs比高分子量PAHs更容易进入沉积有机质的孔隙中.自由态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受区域经济发展及环境治理进程的影响,束缚态PAHs的含量一方面受控于PAHs的输入量,另一方面与沉积有机质的结构(特别是聚合程度)有关,随着沉积埋藏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各化合物从自由态向束缚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