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胶东半岛西部沿海平原的海水入侵是我国目前这一灾害类型中最典型最严重的事件,已被列入我国“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进行研究和防治。本文分析了海水入侵灾害的现状、危害、成因和分布规律,提出了防治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陆厚祥  成洪 《减灾与发展》1997,(2):30-32,29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农业环境灾害的现状,剖析了农业环境灾害的特点,探讨了防治农业环境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松花江水系有机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连成 《灾害学》1996,11(1):30-33
分析了松花江水系有机污染的现状和有机污染的危害,提出了有机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互利的,灾害的防治是环境质量的保证,环境条件的改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程度和频度。如此同步进行可有效防灾,有效保护环境。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概况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和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及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了今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连成 《灾害学》1997,12(3):61-65
城市废水的污染及其它活动的影响使湖泊富营养化。本文分析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危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陕西叶螨暴发成灾,灾情的显著特点为发生范围广,种群数量大,发生期早,受害期长,为害作物多,面积大。繁殖力强,食物条件优化是叶螨暴发的根本原因;整体防治不重视,抗药性能强等是大面积成灾的主要因素,根据叶螨为害特征及农村种植经营现状,提出控制叶螨暴发成灾的对策;采用铲除杂草,区域连片种植,加强作物肥水管理及药剂滴心,根施,环涂防治与轮换用药等区域性控制技术体系,可达到断绝叶螨取食环境,延缓抗药性,大面积控制螨害发生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辉 《灾害学》2001,16(4):13-17
本文对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了大气污染特征及导致大气污染的原因。从综合防治煤烟型污染、解决风沙尘侵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三大方面,提出了改善天津市大气污染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两种主要泥石流排导槽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晓清  士革  李德基  崔鹏 《灾害学》2001,16(3):12-16
通过大量的实例工程的考察,对两种主要泥石流排导槽-东川槽和V型槽的设计,投资及运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总强出排种导槽各自的优缺点,以供以后设计时参考,优化设计,更有效防治泥石流,节约投资,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董玉祥 《灾害学》2000,15(4):19-23,85
利用最新的沙漠化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沙漠化灾害的现状,包括我国西部地区沙漠化灾害的面积与分布、沙漠化灾害的程度以及沙漠化灾害的主要危害等,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进行沙漠化灾害防治的原则,对策与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浅论人为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茂树 《灾害学》1995,10(1):88-92
本文着重对人为灾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人为灾害的主要特征,即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具有不确定性和惩罚性,并由此将人为灾害划分为随机、次生、潜在三个系统.在以翔实的资料描述人为灾害现状后,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洪江  唐川  韩用顺 《灾害学》2006,21(3):10-14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是实现泥石流非工程减灾的重要措施,依托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WEBGIS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对城市泥石流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系统包括城市环境信息、城市经济信息、泥石流基础信息、泥石流灾害评价、泥石流综合防灾规划、相关论文著作及软件与数据下载七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基础信息管理、灾害评价、防灾规划和信息服务等泥石流数字防灾减灾功能,系统依托ARCIMS、JAVA、ARCXML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并在云南东川城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实现了系统本阶段设计目标,表明WebGIS在城市泥石流防减灾方面广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呼伦贝尔市1994-2005年的草原火灾为研究对象,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引用草原火灾危害度指数(HI),对每年草原火灾危害度进行评价,并借助灰色灾变预测法对危害度大的年份进行预测,预测到未来2个危害度大的年份是2014、2026年。  相似文献   

13.
杨军  宋峰 《灾害学》2001,16(4):27-32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明显的自然属性,而地震灾害则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地震灾害是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的。本文借用胡焕庸线,将中国大陆分成东区和西区两个区,并初步探讨了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地区的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山地洪水灾害特点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分析了黑龙江省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其它特点,讨论了造成山洪的成灾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象(暴雨)是控制黑龙江省山洪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黑龙江省山洪危险度分布图。指出在高纬度和林区,由于冻土层融化慢和过度采伐,可能加快山洪的形成。最后提出了预防山洪灾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江军  潘懋  杨志双 《灾害学》2007,22(2):73-76
随着人们应对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风险管理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流程,探讨了城市地裂缝可接受风险水平。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用地类型开展易损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首次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次生火爆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能源供应系统的地震安全是防震减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出了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次生火爆灾害危险性的分析方法和评估过程,给出了具体评估内容和可操作的量化评估方法,还对危险性较高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明确的结构评估流程,这些方法为评估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次生火爆灾害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关于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及预警工程的若干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SARS疫情迅速在世界传播和在中国蔓延,更加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城市突发性灾难有效应对和有效防治方面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开展早期预警是对突发危机事件有效处理的关键,必须要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和现代预警系统工程方可进行。提出将以人为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法律责任原则、组织管理原则和第一时间原则等作为确保防灾减灾预警系统有序建设和高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对现代预警工程的特点、现代预警工程的强化途径提供了以“以人为本”为前提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四川德昌县虎皮弯沟泥石流及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希林  赵源  苏鹏程 《灾害学》2005,20(3):73-77
论述了四川德昌县虎皮弯沟泥石流形成环境、触发条件和泥石流特征.分析了泥石流危险度,着重评估了"8.24"泥石流灾害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陈倩 《灾害学》2007,22(3):100-104
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灾害认知水平有助于减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防灾意识、灾害理论知识、应急行为知识以及对减灾教育的看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灾害认知水平较低,现行减灾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灾教育内容要将学生"该知道的"与"想知道的"相结合,通过演练演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防灾应急实际技能等减灾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0.
GIS在城市防震减灾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综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应用概况。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操作、分析、管理等功能,以及易于与其它应用模型结合的开放环境是它在城市防震减灾应用中迅速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