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推行环境标志 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标志是一种体现环境保护要求的证明性产同标,它向公众表示该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以及处理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本文论述了环境标志的意义和作用,简要介绍了国外环境标志的发展动态,探讨了中国环境标志的建立和发展述了中国环境标志制度的特色和中国首批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现状 ,阐述在我国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并对我国实施标志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与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现状,阐述在我国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的意义与作用,并对我国实施标志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与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外环境标志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及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在产品的遴选,标志产品的认证.标准的制订和标志产品的市场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供需角度分析我国环境标志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照国外的经验,就如何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如何使其与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审计相协调,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鼓励环境标志产品出口政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标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应的环境标准,与非环境标志产品相比,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且未来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环境标志产品发展支持政策不足,尤其缺乏鼓励环境标志产品出口政策。为此建议:一是将简化环境标志产品出口行政手续;二是加快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与他国环境标志的互认;三是实施增值税差别出口退税税率和优先办理出口退税的政策;四是对获得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税收扶持政策;五是通过环境标志产品互惠关税减免条款提高我国环境标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六是实施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政策;七是充分运用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政策;八是实施中小企业环境标志产品出口"绿色补贴";九是建立环境标志产品的外贸发展基金或环境标志产品发展专项资金;十是鼓励环境标志认证机构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科 《环境》1995,(1):25-25
所谓“环境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国家指定的机构确认并颁发的一种标志,它以特殊的标识,标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即使有害但符合国际标准,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环境标志”1978年在原联邦德国开始实行,被称为“蓝色天使”计划。1988年加拿大、日本、美国也开始实施;法国、瑞士、芬兰、澳  相似文献   

7.
晓杨 《环境》2001,(3):8-8
这些图案你认识吗?它们是一些国家的环境标志。环境标志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早在1978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开始了被称为“蓝色天使”的环境标志认证工作,目前德国已经对国内市场上的75类4500种以上的产品颁发了  相似文献   

8.
王道  孟声 《环境导报》1995,(3):23-24
我国1994年5月正式实施环境标志产品制度。对产品进行环境标志是利用公众购买力约束企业环境行为的手段。产品获得环境标志,可以改善企业形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周维  赵峰 《环境保护》1994,(1):17-18
环境标志是由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环境标准及规定,向某些产品颁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标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小,同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本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个环境标志在联邦德国诞生,并赋以其一个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名字——“蓝色天使”计划.加拿大、日本于1988年开始制定环境标志规划,加拿大称其为“环境的选择”,日本称为“生态标志”.近几年,挪威、瑞典、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实施这一制度.1992年,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10.
赵亮  魏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2):46-47,73
环境标志的实施有利于环境友好产品的销售 ,也有成为发达国家新的贸易壁垒的趋势 ,加入WTO后 ,我国环境标志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 ,充分利用WTO有关原则和条款 ,在WTO法律框架内寻求对策 ,打破贸易壁垒 ,实现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效农业技术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但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传统农业文化逐渐消失等负面效应。哈尼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具有生态价值、农业生产价值和景观价值等多重价值,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意义重大。通过有机生产提高稻谷价格的方式,推动农民继续种植水稻,可以达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的目的。然而,从非有机到有机生产有一个转换期,这期间稻谷无法以有机产品的价格出售,所以,政府须给予一定的价格补偿才可保证农民利益和生产的持续性。论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获取哈尼梯田地区农户有机转换期种植投入产出状况和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状况,以及现代规模生产方式下的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分析对比和核算,得到结果如下:1哈尼梯田地区有机转换期水稻种植直接投入高于现代水稻种植方式,总投入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比最大,而单产低于现代水稻种植方式;2哈尼梯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偏向于在城市生活和务工,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常规农业收入,使农业机会成本较高;3有机转换期的稻谷价格补偿至少2.84元/kg才可保证有机转换期农民收入稳定,从而达到保护哈尼梯田景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食物浪费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国外已有不少国家通过法律加以全面调整。食物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科学技术、行为人主观因素、传统所有权制度固有缺陷等方面。我国食物浪费主要以大众餐饮食物浪费为主,在全社会必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法律氛围。发生餐饮食物浪费的领域主要包括婚宴、“事件性宴聚”、商务宴请、朋友聚餐。我国虽有法律涉及食物浪费问题,但现行规定较为原则、分散,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对食物浪费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是保障粮食安全、履行国际义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升级整合法律规范的需要。应该制定一部专门性法律,将资源社会性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立法,通过直接禁止、税收调整、消费引导等方式综合规制公共主体、公民个人这两类主要行为主体在食物生产、加工和消费各环节的食物浪费行为。立法调整的重点应该是食物和浪费食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生态足迹是追踪和评价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依赖与影响的有效工具。近年来生态足迹研究向中观产业部门与微观产品扩展,但面临着生态足迹系数匮乏的制约。研究综合运用生命周期理念、物质流分析技术与生态足迹模型,根据2010 年中国平均生产效率,核算了近80 种农产品离开生产系统时的生态足迹,并采用消费品-土地利用矩阵的形式详细地呈现其生态足迹组分信息。核算得到的农产品生态足迹系数反映了产品生产的生态效率与生态影响,为在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区域等不同尺度上核算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生态足迹提供了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4.
用食物供给量与生产量分别表示食物的可及性与自给率,其差值可表示食物贸易量,以人均每天卡路里为单位进行的折算可以更好地反映膳食营养的变化。从食物贸易视角分析了28年来食物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1986—2013年,全球食物贸易量增加1.5倍;食物总产量增加0.75倍,贸易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增加约8个百分点,相当于7.9×108 t食物进入国际市场,这成为改善膳食结构的重要因素。(2)28年来,食物可及性与自给率呈上升趋势,全球绝大部分人口已经达到最低2200 kal的营养标准。(3)食物可及性、自给率、贸易量均存在地域差异,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国家是低值地区。(4)总体来看,全球人均每天热量与蛋白质供给量增加。低收入国家增速最快,中等收入国家增速次之,高收入国家增速最慢。但非洲、东南亚等地的一些欠发达国家仍未达到最低的营养标准,全球仍有一部分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实施,使长期以来中国反对食物浪费实现了由道德约束到法制治理的历史性转变。该法律是在当今世界食物浪费现象普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物浪费问题的背景下颁布的,意义重大。这部法律为中国反食物浪费社会实践提供了法律保证,也为全球反食物浪费事业提出了中国答案。《反食品浪费法》具有注重顶层设计、立法过程快捷简明,立法目的鲜明、节约资源融贯始终,法律措施全面、规制责任主体广泛,社会多元共治、凸显节粮治理效能,依法施策、致力于服务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德法并举、推动节粮意识转为法律约束等显著特点。从一年来的实践看,《反食品浪费法》在实施中,目前仍需解决进一步厘清权责、细化标准体系和加强基础支撑等关键问题,有关部门应着重通过采取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方法体系和加强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等措施,规范和指导《反食品浪费法》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其规制和规范全社会各种各样食物浪费行为的作用,有效减少食物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主要电子废弃物产生量预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逐渐进入电子电器产品更新、淘汰的高峰期,电子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多。文章将家用电器、电脑和数码产品作为主要测算对象,根据电子电器产品的国内销售量、产品寿命期、平均重量以及各省份保有量等数据和参数,使用斯坦福(Stanford)模型定量化预测了2011-2020年我国主要电子废弃物产生量及各省份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未来10年,我国各类电子废弃物将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2011、2015、2020年总产生量分别达到394×104、613×104、963×104t,年均增速7.9%左右;家用电器类电子废弃物仍将是主要来源,但以手机和便携电脑为代表的数码和电脑类电子废弃物增速和产生总量同样十分显著;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以及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针对电子废弃物防治政策法规体系、回收管理体系以及责任分担制度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强食品安全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该文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推进食品安全建设的思路:加强环境整治;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市场的准入管制;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全面建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制化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宇  刘长兵 《交通环保》1999,20(1):5-7,17
在综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法制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制定我国环境评价的必要性,进而从完善评价的监督机制和环评技术导则系统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全面建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The distance between where food is produced and consumed is increasing, and is often taken as evidence of an unsustainable global food system. Seafood is a highly traded commodity yet seafoo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s do not typically consider the impacts of the movement of products beyond the fishery or farm. Here we use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examine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ct seafood products that are consumed in Australia and determine differences 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imports and their domestically produced counterparts. We found that the distance food is transported is not the main determinant of food sustainability. Despite the increased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arbon footprints of meals from imported seafood are similar to meals consisting of domestically produced seafood, and sometimes lower, depending on the seafood consumed. In combining LCA with existing seafood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the trade-offs between sustainability targets become more apparent. Carbon ‘footprinting’ is one metric that can be incorporated in assessments of sustainability, thereby demonstrating a broader perspective of the environmental cost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20.
Eco-labels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instruments of self-reg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five food labels with respect to the reliability of their information. A new method to analyze reliability is developed. For each label, four aspects are examined: (1) mention of biodiversity; (2) reference to rule of law to assure buyers’ confidence; (3) notification of farmers’ compliance; and (4) information on ecological impact.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eco-labels fail to communicate adequately; they do not diminish the information gap between seller and buyer. The main shortcomings of the eco-labels were found in their ambiguity about environmental themes, their failure to assure the buyer about the product's ecological impact, the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about producers’ compliance, and presence of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