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缺乏制度约束而导致矿业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现行矿业制度未设置矿山企业保护矿业环境的义务,自然也缺乏不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为矿山企业明确私人性环境利用权,行使权利就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行使权利的义务,起源于矿产生态价值的平衡、矿业相邻对方成员环境权的维护、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根据矿业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矿山企业民事法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违法性为要件、无实际损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不免责、承担方式以物权优先为原则等。以分配正义、严格责任和特别注意义务等,驱使矿山企业控制环境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相邻权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各国政府都在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但是保护环境不能只靠环境保护法,在与环境有关的相邻关系中民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物权法>第90条具体规定了环境保护相邻权,是对这一学理概念的立法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理解、借鉴完善环境保护相邻权,对于加强保护环境资源,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立法、执法、环境管理和诉讼的基础,也是环境法学和环境法制建设中的基本理论。环境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张和一种新的法律理论,目前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环境权有不同的理解。笔者根据各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环境权理论,将环境权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就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现将个人环境权、单位环境权和国家环境权的含义和作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要比其他行业严重,因此必须要为保护矿业环境寻找新的出路。矿业环境保护市场失灵时依靠政府管制,而政府因经济增长的压力同样会失灵,出路是矿山企业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矿山企业的社会功能。本文分析了矿山企业在保护环境中面临社会责任的挑战,指出社区的企业公民身份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矿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依据,也是提升矿山企业竞争力的需要,矿山企业在为股东谋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的同时,还要为社会的整体发展作出努力。因此,矿山企业应自觉承担矿业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并建立矿山企业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而政府也有必要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加以规制,以促进矿山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机制,就是要深化环境保护改革,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环境产权制度,完善环境权益,突破环境保护的“公地悲剧”,一方面应强调提高政府的管制作用,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明晰环境产权,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产权制度,通过完善产权制度,调节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同时应扩大社会环境权益,形成“社会制衡型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环境影响评估规例体现了国际流行的"全过程控制"、"生命周期"理念.强调"公众参与",《环境规例》规定,建设方在提交《工程项目简介》时要同时在一份中文报纸上和一份英文报纸上发布相关公告,引起公众注意.重视"相邻权","评价相邻权准则"详细具体地列出各种相邻问题,对居民、公共场所包括宗教活动场所等有详细清单.对生态影响予以特别重视,并且规定违反环评规例属于犯罪.香港的环评门槛高,周期长,为环境咨询、顾问等中介机构的生存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环境自卫权是环境权的组成部分,环境自卫权及随着环境权的确立而提出来的,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理论界和立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使得环境自卫权的实现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复杂性,除了必须具备的条件外,环境自卫权的实现还应当注意实施的手段及其相应性的标准,本文就环境自卫权的生成原因、界定、构成及其实现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权是对环境价值的分配、利用和保护的权利.可以分为公环境权和私环境权,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内容和特点.公环境权表现为国家的环境行政权和司法权,私环境权则应当成为民事主体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对后代人环境权的理解与现行立法存在着冲突,应当正确认识后代人的环境权,科学设定当代人的环境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矿山企业微观管理和政府宏观管理的不同角度,就如何实现矿山企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矿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作出初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环境权理论及其法律实践,指出应当同时从实体意义和程序意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环境权;明确和界定了“救济”的含义,并进一步指出环境权救济法律制度包括 环境民事救济法和环境行政救济法两大部分。而前者又可分为环境侵害的民事排除和环境侵权损害的民事赔偿法;后者又可分为环境侵害的行政排除法、环境侵权损害的行政补偿法、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法、环境行政权损害的国家赔偿法等。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矿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是矿区生态协调稳定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由于矿山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且现行的矿业环境法律体制不健全,产权不明晰,法律制度不完善,使法难以有效实施。对此,本文提出应确立良好的产权制度,严格矿业权许可,强化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行政引导和调控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当前的矿山环境保护政策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的主要问题,作为责任主体的矿山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实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是为了保证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义务而缴纳的资金。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就是为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环保原则,促进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保护矿山环境,并确保在闭坑、停办、关闭后受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治理恢复的一项特别的经济手段和措施。实施保证金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矿山环境保护必要且有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矿业开发会对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土地、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其环保执法中,存在环境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低、违法采矿、污染治理不到位和生态修复差的问题。为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监管,控制源头,明确业主义务,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循环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石油开采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采区环境污染,严重降低了生态环境质量.为探索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综合评价现状的分析,精选指标构建了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值,并构建了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胜利油田某采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煤炭矿区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煤炭矿区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促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型煤炭矿区,本文对煤炭矿区现存的环境问题进行剖析,依据其剖析结果确认并核算矿区环境成本支出及环境成本支出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煤炭矿区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煤炭开采形成的地表沉陷是煤矿区主要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以新疆奇台县某煤矿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矿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积分法对其地表沉陷进行预测,划定沉陷范围,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为矿井后续开发建设提供环境保护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依据国家新的煤炭产业政策及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文件精神,对煤炭开采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规范煤矿建设项目环评及审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煤矿的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大量剥离物形成的排土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生态恢复作为一项有效的采矿废弃地治理措施,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对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露天矿排土场对环境的影响和排土场复垦治理技术,研究了某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现状、复垦方式与效果,提出了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逐步由东部湿润地区转移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本底特征,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环境现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基于"井工"和"露天"两种不同煤炭开采方式,文章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基于生态累积效应理论,分析了采煤活动的生态累积评估方法。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Chang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eptability of mining and minerals processing facilities have changed the industry and mining schools have started to respond by adding environmental content to their minerals curricula. Proactive and preven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ncluding Cleaner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preferred but mining and minerals processing companies and mining schools generally have limited know-how in those areas. Vice versa, Cleaner Production specialists generally have limited experience in the mining and minerals processing sectors, and should endeavour to employ their expertise and know-how to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ose sectors. The critical task for mining schools is to educate environmentally literate graduates who are able to recognise potentially adverse impacts of mining and minerals process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ntribute from a sound background in geology, mining or metallurgy, to the characterisation, minimis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s in minerals tertiary education. It highlights trends in employers' recruitment criteria and in minerals curricula, and argues in favour of strengthening the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of minerals curricula. The paper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s in minerals tertiary curricula.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to core disciplinary courses, by means such as environmental examples, cases and problem-solving tasks, is critical to mak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rogrammes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