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通量箱方法对区域稻田甲烷源强的估算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本研究应用箱模式和 ATDL模式估算区域稻田甲烷排放率 .箱模式和 ATDL模式估算排放率分别为 :6月 13.2~ 30.4mg· (m2·h)-1 和 6.1~ 8.5mg·(m2·h)-1,9月 10.4~20.0 mg·(m2·h)-1 和 5.5~9.3mg·(m2·h)-1;而传统通量箱方法估算排放率为 :6月 0.3~ 14.3mg·(m2·h)-1 ,9月 0~0.3mg·(m2·h)-1.分析表明 ,北京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接地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使箱模式应用的基本假设难以满足 ,使之得出偏高的估算结果 . ATDL模式能较好地适应这种不利气象条件 ,并在 6月得出了与通量观测结果相近的估算结果 ,而其 9月高于通量观测结果的估算 ,却可能证实了通量箱方法难以测得的干旱稻田土壤裂缝的甲烷排放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张路  范成新  王建军  郑超海 《环境科学》2006,27(8):1537-1543
利用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及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对太湖典型草型湖区(东太湖)及藻型湖区(梅梁湾)的氮磷释放通量进行了逐月研究.原柱样氮磷静态界面交换通量(Fi)在同一湖泊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有差异性,东太湖氨态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年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44.9±21.9)mg·(m2·d)-1(平均值±标准偏差)和(2.06±1.71)mg·(m2·d)-1,梅梁湾为(16.2±12.0)mg·(m-1·d)-1和(0.53±0.52)mg·(m2·d)-1.2湖区的分子扩散通量(Fm)同样表现为这样的差异,但是其绝对值与静态释放通量相比有数量级的差异,该模型不能用于太湖这样风浪显著且底栖生物活性较高的湖泊水土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通量的估算.仅从不同生态类型的湖区比较结果看,草型湖区比藻型湖区有更高的氮磷交换通量.Fi/Fm比值作为1种反映底栖生物活性的指标反映出东太湖有更高的底栖活性.在水体溶解氧水平通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即好氧状态下,氮磷界面交换通量与溶解氧水平(DO)无显著相关.同样,在现有浓度水平下,其水土界面交换通量与水体氮磷浓度无显著相关.东太湖较高的释放通量与相对较低的水体营养盐负荷的差异来自于大型水生植被的消浪促沉降及其本身的吸附吸收作用,这是恢复水生植被以重建健康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力学通量箱(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高时间分辨率自动大气测汞仪联用技术,于2002年7月和2003年3月对红枫湖地区土壤/大气界面上汞交换通量进行了测定.夏冬2季土壤-大气汞的交换通量分别为(27.4±40.1)ng·(m2·h)-1(n=255)和(5.6±19.4)ng·(m2·h)-1(n=192).夏季汞交换通量和光照、气温及土壤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3和0.80,而冬季分别为0.88、0.56和0.59.对比研究表明:暖季土壤向大气的释汞通量远高于冷季;2个季节光照、温度等气象因素对土壤/大气界面间汞交换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刘德燕  宋长春  王丽  王丽丽  李英臣 《环境科学》2008,29(12):3525-3530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在好气和淹水2个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氮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气条件下,净氮输入量为1 mg·g-1(N1)的氮处理水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D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净氮输入量为2和5 mg·g-1(N2、N3)时,土壤DOC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250.62 mg·kg-1)增加了187.22%和203.25%,并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淹水条件下,外源氮输入则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N1、N2、N3处理下土壤DOC含量分别比对照(642.52 mg·kg-1)降低了88.34%、 82.69%、 80.04%;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DOC含量与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39、 0.843),由外源氮输入引起土壤DOC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土壤有机碳矿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还表明,伴随着沼泽湿地积水消退和外源氮输入的增多,将会加快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和土壤DOC的淋失,造成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潜流人工湿地负荷变化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张荣社  李广贺  周琪  张旭 《环境科学》2006,27(2):253-256
通过15个月的现场监测试验,研究了约40种入水负荷下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总结了芦苇、茭草、混合种植以及无植物潜流湿地在不同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下的单位面积出水氮负荷和去除率的变化规律.4种潜流系统入水负荷从400mg·(m2·d)-1变化到8 000 mg·(m2·d)-1,出水负荷小于7 000 mg·(m2·d)-1,研究表明,潜流湿地出水负荷随着入水负荷的升高而升高,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单位面积总氮的去除率在低负荷条件下随入水负荷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负荷时单位面积去除率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受入水负荷的影响,去除率变化波动较大.各系统的最佳运行范围在2 000~4 000mg·(m2·d)-1之间,平均去除率在1 062~2 007 mg·(m2·d)-1之间.床体间比较认为,植物床脱氮效果明显好于空白床,芦苇床、茭草床单位面积脱氮效率高出空白床63%和27%;同时考察的植物吸收量证明,植物吸收氮的量非常有限,不到去除量的5%,证明植物主要通过吸收以外的其它因素如改善水力条件和根系微环境来提高系统的氮去除效率.研究结果为潜流湿地脱氮机理的理解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取白洋淀的沼泽区(烧车淀)与开阔水域区(采蒲台)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水体中新生沉降颗粒物组分组成、沉降通量及其来源.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水域中水体颗粒物组分差异显著,其中,烧车淀水域颗粒物成分以有机质(OM)为主,质量占比达到49.59%~74.14%;而采蒲台水域颗粒物以无机组分为主,占比为54.52%~79.27%.烧车淀沉降颗粒物中总碳(TC)、总氮(TN)含量分别为(221.16±39.73) g·kg-1和(21.10±1.67) g·kg-1;采蒲台沉降颗粒物中TC和TN的含量分别为(172.28±91.22) g·kg-1和(15.72±8.12) g·kg-1.由固相13C CP/MAS NMR光谱结果分析出白洋淀沉降颗粒物中碳组分以烷基碳、烷氧基碳为主,其中,烧车淀淀面水域颗粒物中以易分解碳烷氧基碳为主(65.65%),采蒲台淀面水域颗粒物中以较稳定烷基碳为主(50.76%).开阔水域区颗粒物沉降通量高于沼泽化区,均值分别为10.63 g·m-2·d-1和6.07 g·m-2·d-1;开阔水域区不同水域类型颗粒物沉降通量排序为水道((19.91±8.87) g·m-2·d-1)>沟壕((7.06±2.94) g·m-2·d-1)>淀面((4.92±3.48) g·m-2·d-1).沉降颗粒物的C/N和 C/P比值结果表明,白洋淀沉降颗粒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可能为维管束植物和浮游植物.颗粒物沉降通量与组分特征研究有利于剖析白洋淀典型区域湖泊沉积和物质转化过程,为白洋淀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文情势下环形湿地土壤铁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邹元春  吕宪国  姜明 《环境科学》2009,30(7):2059-2064
通过分季节原位采集三江平原环形湿地不同深度的土壤和土壤溶液,调查了土壤总铁的空间分布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铁的时间变化,分析了水文情势对这种铁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形湿地0~60 cm土层总铁的平均含量为(2.54±0.73)×104mg·kg-1,且随地表积水深度的增加由小叶章群落和乌拉苔草群落的(2.91±0.51)×104 mg·kg-1和(2.60±0.35)×104mg·kg-1逐渐下降到毛苔草和漂筏苔草群落的(2.48±0.31)×104mg·kg-1和(2.17 ± 0.31)×104mg·kg-1;常年积水土壤中铁的可溶性高于季节性积水土壤;从春季化冻开始,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铁含量随积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从6月的(0.35±0.086) mg·L-1增加到10月上冻前的(12.67±2.92) mg·L-1;以Fe3+/Fe2+表征的土壤还原性随积水深度或浸没时长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铁与pH、总有机碳、总氮和磷酸盐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明铁的分布还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与土壤碳、氮、磷的迁移转化相耦合.  相似文献   

8.
宋长春  张丽华  王毅勇  赵志春 《环境科学》2006,27(12):2369-2375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自2002~2004年连续3a观测了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CO2、CH4和N2O 3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外源氮素输入条件下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江平原CO2、CH4和N2O 3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其中生态系统呼吸CO2排放的最大值[779.33~965.40 mg·(m·h)-1]出现在7、8月份,CH4通量最大值[19.19~30.52 mg·(m·h)-1]出现在8月,N2O通量最大值[0.072~0.15 mg·(m·h)-1]出现在5月和9月,3种温室气体通量最小值CO2为2.36~18.73 mg·(m·h)-1;CH4为-0.35~0.59 mg·(m·h)-1;N2O为-0.032~-0.009 mg·(m·h)-1大都出现在冬季,且冬季淡水沼泽湿地表现为N2O的吸收.对气候因子的分析发现,温度条件是影响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子,而降水和积水水位变化是影响其排放年际变化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降水对CH4排放通量的影响较其它2种温室气体更显著,且冬季雪融水对夏季CH4的排放起重要作用.CO2和CH4排放与土壤温度(5cm)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而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水深相关性不显著.氮输入促进了三江平原CO2、CH4和N2O 3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对照处理相比,其排放通量分别升高了34%,145%和110%.  相似文献   

9.
重力出流式膜生物反应器的膜通量及膜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少华  郑祥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06,27(12):2518-2524
采用新型的重力出流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考察了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MBR能够在较低液位水头(8.5~15.0 kPa)的作用下连续出水,并获得较高的膜通量.处理生活污水时,平均膜通量为11.2 L·(m2·h)-1;处理垃圾渗滤液时,平均膜通量为6.4 L·(m2·h)-1.研究发现,污泥浓度对膜通量影响大小与曝气强度有关.当曝气强度小于400 m3·(m2·h)-1时,膜通量随着污泥浓度的升高显著下降;当曝气强度大于400 m3·(m2·h)-1时,膜通量几乎不受污泥浓度和曝气强度的影响.对膜的化学清洗试验表明,NaOH+NaClO溶液清洗效果最佳,膜通量可恢复至初始通量的85%以上.进一步研究表明,混合液中高浓度的溶解性胞外聚合物是MBR处理垃圾渗滤液时膜通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暖温带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规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研究利用静态箱法在北京市东灵山暖温带森林生长期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森林(阔叶混交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土壤进行了温室气体(CH4、CO2和N2O)排放规律的野外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暖温带主要代表森林类型的土壤作为CH4的汇吸收大气中的CH4,同时作为CO2和N2O的源向大气排放.观测结果显示:不同的森林土壤类型其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范围各不相同,阔叶混交林土壤CH4、CO2和N2O通量范围分别是:42~103μg/(m2·h),15~344mg/(m2·h)和-61~101μg/(m2·h);辽东栎林土壤3种气体通量范围分别是:13~182 μg/(m2·h),23~380mg/(m2·h)和-15~183 μg/(m2·h);油松林土壤3种气体通量范围分别是:12~128 μg/(m2·h),15~292mg/(m2·h) 和 -94~153 μg/(m2·h).观测期内阔叶混交林土壤CH4、CO2和N2O平均通量分别是:-66 μg/(m2·h),145mg/(m2·h)和22 μg/(m2·h);辽东栎林土壤3种气体平均通量分别是:-67 μg/(m2·h),146mg/(m2·h)和45μg/(m2·h);油松林土壤3种气体平均通量分别是:-79 μg/(m2·h),150mg/(m2·h)和31μg/(m2·h).本研究估算了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不同的温室气体生长期内的排放总量,阔叶混交林土壤CH4、CO2和N2O排放总量分别是:-5.34kg/(hm2·a),13.9Mg/(hm2·a) 和2.58kg/(hm2·a); 辽东栎林土壤3种气体排放总量分别是:-6.20kg/(hm2·a), 14.07Mg/(hm2·a)和4.19kg/(hm2·a); 油松林土壤3种气体排放总量分别是-6.85kg/(hm2·a), 15.71Mg/(hm2·a)和4.30kg/(hm2·a).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臭氧浓度升高对农田土壤呼吸、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采用开顶箱(OTC)法设置3个臭氧浓度处理,分别为对照CK、T1(100 nL.L-1臭氧)和T2(150 nL.L-1臭氧).以便携式土壤CO2通量观测仪测定不同臭氧浓度处理下的冬小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并采用气压过程分离(BaPS)法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CO2产生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在本实验阶段内,CK、T1、T2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5.36±0.72)、(5.08±0.04)、(4.94±0.18)μmol.(m2.s)-1.CK和T2处理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臭氧浓度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指数回归关系均达显著水平(p0.05),CK、T1和T2处理的土壤呼吸的Q10值分别为1.72、1.58和1.5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K处理中土壤硝化速率与反硝化速率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和0.890;T2处理中硝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相关系数为0.772.本研究表明,臭氧浓度升高未显著改变冬小麦田土壤呼吸、硝化和反硝化速率,但臭氧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宗强  冯起  司建华  苏永红  席海洋  郭瑞 《环境科学》2007,28(10):2389-239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连接Li-6400-09土壤呼吸室,在2004年生长季节对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沿海拔梯度进行了野外定位试验,统计分析了水热因子及根系生物量对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特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 沿海拔梯度土壤CO2通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变异系数逐渐增加;就日变化而言,土壤CO2通量晚间维持在较低水平,02:00~06:00最低,在07:00~08:30开始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16:00~18:30开始下降,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土壤CO2通量的日平均值介于(0.56±0.32) ~ (2.53±0.76) μmol·(m2·s)-1.从季节变化来看,土壤CO2通量均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排放量较低,7~8月份达到最大值[4.736 μmol·(m2·s)-1],6月与9月份次之,5月与10月份基本一致,整个生长过程总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形式.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在植物生长季与1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植物根系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光强  耿元波 《环境科学》2010,31(11):2732-2739
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的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因素,比较了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期间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平均为(12.03±2.10)mg·(m2·min)-1,显著低于贝加尔针茅草原[(20.09±4.41)mg·(m2·min)-1];而羊草草原生物量显著大于贝加尔针茅草原(p0.001).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都与温度(箱内气温、5cm和15cm地温)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在地温作为控制变量时,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Eh、pH间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Eh、pH对CO2通量的影响可能是由地温变化间接引起的,而CO2通量与活体生物量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与凋落物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2种草原的CO2通量都可以用温度指数模型进行很好地模拟,基于地温的模拟效果(R2为0.568~0.639)显著好于基于箱内气温的(R2为0.323~0.426).地温是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掩盖了地上部植物体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该区域,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比例较高,贝加尔针茅草原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其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1990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传统的冬水田平作(CT)及由其改良而成的水旱轮作(CTR)、厢作免耕(NTP)和垄作免耕(NTR)等农田生态系统CH4和N2O的排放进行了连续1 a的田间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CT处理中,CH4和N2O主要排放时期为水稻种植季,该时期的持续时间仅占全年的27.1%,但2种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分别占全年的77.6%和55.0%;耕作制度改良后,CH4排放降低而N2O排放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CH4的年平均排放通量[以CH4计,mg.(m2.h)-1]为CT(2.96±0.04)〉NTR(1.83±0.21)〉NTP(1.42±0.01)〉CTR(0.96±0.09),CT处理的CH4排放极显著高于CTR和NTP处理(P〈0.01),显著高于NTR处理(P〈0.05);N2O的年平均排放通量[以N2O计,μg.(m2.h)-1]依次为CTR(123.6±47.1)〉NTR(115.2±22.1)〉NTP(100.5±25.8)〉CT(81.3±13.5),CTR处理N2O的排放显著高于CT(P〈0.05).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20、100及500 a)2种温室气体综合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的计算,可以发现,改良后的3种耕作方式对CH4和N2O的综合GWP有一定的减排作用,无论时间尺度长短,4种耕作处理全年所排放的CH4和N2O所产生的综合GWP均为CT〉NTR〉NTP〉CTR.因此,耕作方式的改良对紫色水稻土农田生态系统中CH4和N2O综合GWP减排有着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CO2和CH4排放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湿地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CO2和CH4排放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沼泽湿地CO2和CH4的产生和排放与土壤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及氮素含量有密切关系,同时受土壤温度和水文条件的影响.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中CO2和CH4具有较高的浓度值,浓集中心位于植物根层(10~35cm), 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沼泽湿地植物地上部分枯死后,土壤中CH4和CO2浓度有阶段性增加的趋势,且土壤中CO2与CH4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呼吸及土壤呼吸对CH4排放通量也有较大的影响,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模拟氮沉降对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于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龙王山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地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呼吸,研究氮沉降增加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没改变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律.与对照(CK)相比,低氮(TL)、中氮(TM)和高氮(TH)处理使森林土壤年平均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8.51%、9.74%和11.24%,使日平均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4.42%、11.09%和12.17%.森林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CK、TL、TM和TH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53、3.22、2.64和2.92,氮沉降提高了林地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本研究表明,氮沉降显著降低了森林土壤呼吸,但提高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控制游离氨实现单级自养生物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实时调控SBR反应器内的游离氮浓度的控制策略,实现以亚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协同的单级自养生物脱氮工艺.实验分成亚硝酸菌富集和厌氧氨氧化菌混合接种2个阶段,SBR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1±2)℃.亚硝酸菌富集阶段,pH值稳定在7.8左右,通过调节进水氩氮浓度(56~446 mg·L-1)实现FA浓度的变化,从而实...  相似文献   

18.
放牧与围栏羊草草原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基于静态箱式法连续2a的测定资料,比较分析了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放牧与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及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围栏内外土壤呼吸作用日、季动态差异不大,但围栏样地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放牧样地,其平均值分别是219.18 mg·(m2·h)-1和111.27 mg·(m2·h)-1,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升高可能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和土壤水分改善有关;②对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因子分析表明,放牧使土壤水分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明显降低,而对气温、大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并不大,且放牧使羊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明显增加,而对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影响不大;③围栏样地土壤呼吸作用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净光合速率、气温、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其中土壤水分和气温是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净光合速率是主要的生物因子.尽管放牧改变了土壤呼吸速率,但土壤呼吸作用各影响因子的排列顺序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发生了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臭氧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静态实验中,考察了臭氧投加量、HCO-3浓度和pH值对O3氧化去除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s)E1、E2、EE2、DES和4-n-NP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EDs的去除率随O3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O3浓度达到63.6 μg/L时可去除92.0%以上的EDs,HCO-3(0~100 mg/L)的引入抑制了O3氧化,O3氧化去除EDs的能力随溶液pH值升高而大幅度提高.在中性(pH≈7.0)和碱性(pH>10.6)条件下,O3氧化5种EDs的表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20℃±0.5℃)分别在(1.67~3.89)×106 L·(mol·s)-1和(0.93~1.75)×109 L·(mol·s)-1范围内,表明这5种物质在水中可被O3迅速氧化去除.计算得出5种EDs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20℃±0.5℃),发现O3与离子态的EDs反应活性[1.21×109~3.81×109 L·(mol·s)-1]是其与分子态EDs的反应活性[7.62×105~2.55×106 L·(mol·s)-1]的103~104倍.对比不同水质本底下O3氧化去除EDs的实验发现,滤后水和江水中EDs的去除率较其在超纯水中分别降低了26.5%~50.3%和57.3%~72.0%,表明实际水体中的有机物通过竞争氧化剂,抑制了EDs的O3氧化去除.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溶存甲烷的分布与释放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赵静  张桂玲  吴莹  杨晶 《环境科学》2011,32(1):18-25
2008年1月和9月对长江的中、下游和长江口进行了调查,2007年9月~2008年8月每月在长江徐六泾进行了调查,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长江各站位水体中甲烷的浓度并用Wanninkhof公式估算向大气的甲烷释放通量.结果表明,2008年1月长江中、下游表层水中甲烷平均浓度为(330.8±186.9)n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