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勤  周沁 《环境保护》1991,(1):21-21
铝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由于天然存在(?)人类活动的污染,使铝存在于空气、食物和水中。近年来,文献报导用于肾透析装置的水含铝,引起病人神经紊乱;早老性痴呆症与体内铝含量增加有关,引起人们对水处理中使用铝比合物产生了怀疑。对此,笔者略谈浅见。一、天然水和处理水中的铝水环境中的铝主要来自工业废物、腐蚀、矿物及土壤沥滤、大气尘埃和底泥污染。天然酸性水含铝较高,铝加工厂附近的水可达10毫克/升以上。Miller调查美国186个水厂的水源水含铝量:地下水0.014~0.290毫克/升,地  相似文献   

2.
铁盐和铝盐作为饮用水絮凝剂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农村中主要使用明矾作为絮凝净水剂,城市生活饮用水主要用无机净水剂硫酸铝、明矾、硫酸亚铁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碱式氯化铝等。近年的研究工作证实:铝对人体、动物以及植物均有毒性,尤其是因为人和动物不能严格控制铝的吸收量,吸收后又不容易迅速排出体外,体内积蓄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发生铝中毒病症,如早衰痴呆症、骨质脱钙、骨萎缩、嗜睡、贫血以及厌食等症状,因此人们长期饮用铝盐处理的水,会助长体内铝盐的积累。对铁盐净水剂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对镉的吸收累积规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食用含镉大米引起骨痛病以来,世界各国对镉污染环境的问题极为重视,有关环境中镉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镉来自地壳矿藏中,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它通过种种途径进入土壤,尔后又被植物吸收,再随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最后还会回到地壳中去。研究作物吸收和累积镉的规律,对调整这一循环过程保护人类免受危害,以及对作物污染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苗期体内铝离子存在方式、形态和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铝在马尾松幼苗体内的存在方式、形态及其分布。结果表明,①松苗吸收的铝主要积累于根部,只有较少量的铝转移至地上部分;②针叶内铝离子主要以束缚态的方式存在,根内束缚态与自由态的存在比例大致相当;③铝离子在表面自由空间大部分以三价铝离子的形态存在,其中针叶内约占63~85%,根内占41—67%;④铝离子在根组织内的含量以外皮层为最高,中柱最低,呈现为从内向外增多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5.
铝制水壶煮沸的饮用水中铝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铝是地壳中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占地壳总量的7%。由于它的许多优良理化性能,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医药及日常生活中,铝的产量与日俱增,它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人体铝含量已比古代人增多了一倍以上。 早期,人们认为,铝既不被人体胃肠吸收,也无毒性,所以有人将铝列入无害微量元素。近几年的研究证明,人的肠壁对铝的屏障作用并不完全,当摄入过多的铝以后,吸收及滞留的铝增多,血清铝含量增高。老年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包装废弃物的骤增使欧美各国公共收集系统的负担越来越重,包装废弃物带来的卫生及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继德国之后,法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纷纷制订了有关包装物的法规,比利时、英国和荷兰等也正在制订。除欧洲外,只有加拿大作了有关减少包装废弃物方面的规定。 1991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了《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该条例的目标是:尽量避免使用包装材料、尽可能多次使用包装材料、设法重新利用一次包装材料,推广使用无污染并可重复利用的材料作包装物。条例规定,包装生产商和销售商有义务采用押金销售方式回收商品包装物;1995年起,包装物生产商和销售商对玻璃、白铁、铝、硬纸板和纸箱、塑料、复合材料的回收、分捡和再用率须分别达到80%~90%。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家庭餐具中,不锈钢餐具已取代了铝制品餐具,成为厨具中的首选物品。毋庸置疑,较之于铝制品和其他普通金属制品的餐具,不锈钢餐具不易锈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肉、蛋、饭、菜等一般食品用不锈钢餐具盛放尽可以放心。但不锈钢餐具和普通金属餐具一样也有它的“弱点”,即不能和酸性物质长期接触。一旦和酸性物质长时间接触,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使不锈钢中的铅、铬、镉、钼、镍等微量元素溶解出来成为有害物质。医学实验证明:铬、镍、铅等物质能导致肿瘤的发生,铬还能使人体的多种酶系统的活性受到破坏,对人体吸收和排出钙、铁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所说的白蚁是等翅目昆虫的统称,是营巢穴生活的群栖性昆虫.白蚁的食物主要是含纤维素的各种物品,这是因为它们的肠道内有原生动物共生,能帮助消化木质纤维.因此,白蚁是危害木材、房屋建筑、桥梁、堤坝甚至布匹、纸张的罪魁祸首.然而,白蚁还有一大危害尚没有引起人们充分注意,这就是白蚁排泄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甲烷是大气痕量组分之一,与二氧化碳一样,它也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地球向宇宙太空的热辐射、保存热量,因而具有明显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甲烷的浓度每增加一倍,对流层表面的温度将会升高0.2~0.3℃.据调查,过去400年间由于甲烷增多使气温上升了0.23℃.现在,大气中甲烷浓度为 1.7ppm,只有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0.5%.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是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一,即甲烷增多导致的气温上升相当于二氧化碳增多所致气温上升的30%.这样,就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大气中甲烷浓度的日益增加所带来的危害,也提醒人们注意白蚁在这一变化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早在1932年,国外学者就发现了白蚁排泄甲烷的现象.白蚁肠道内的原生动物在分解纤维素的同时产生甲烷,并从体内排出.最  相似文献   

9.
<正> 针对慈溪某元件厂的含 Cu~(2+)、含 CN~-废水,对传统工艺作了大胆改进,结合其优点,克服其缺点,用废水治理废水,即以毒攻毒法,取得了很大成功.慈溪某元件厂的废水有两股,一股为含铜废水,pH 约为0.5,铜含量为500ppm (原子吸收法测),每天为1t 废水;另一股为含氰废水,pH 为11.5,含氰量为490ppm,每天也为1t 废水.原来该厂采用含铜废水加石灰,使之沉淀,而含氰废水加漂白粉及石灰,使之氯化.由于操作不方便,成本又高,危险大,所以在实际运行中有许多困难,废水又不能达排放要求.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用内电  相似文献   

10.
铝对小麦的毒性及小麦抗铝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铝对植物的毒作用以及植物抗铝机理,研究了酸性条件下(pH4.4)铝胁迫对小麦的铝抗性品系TAM202和铝敏感品系TAM105的根和叶细胞内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小麦对不同形态铝的吸收.结果表明,小麦主要吸收单核铝,抗性品系小麦TAM202吸收铝较少;在低浓度铝作用下TAM202培养后其营养液pH值显著升高;在不同浓度铝作用下,铝敏感品系TAM105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表明铝对TAM202的叶片影响小于对TAM105的影响.2个品系小麦根细胞壁的组分含量在铝胁迫下发生变化.在75μmol·L-1铝作用下,TAM202中细胞壁的蛋白及己糖和糖醛酸的含量均升高,表明铝可能促进细胞壁成分的合成,对植物抗铝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厂天然气脱硫,采用的是碱洗活性炭脱硫工艺。脱硫废碱液中主要含有硫醇钠(RSNa)、硫化钠,还有少量的氢氧化钠及碳酸钠。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碱液的利用率,将其加热再生,使硫醇钠生成硫醇,送入火炬烧掉,而再生后的碱液循环使用,但这种再生是不完全的,且硫化钠几乎是不能再生的。因此,脱硫厂(站)排放的含碱液废水中,除了含有硫化钠外,还含有硫醇钠,这些化合物均可造成对接受水体的污染,及空气的恶臭。这样一来,如何处理好脱硫废水,已日益受到各有关工业部门和环  相似文献   

12.
4株外生菌根真菌对Al3+吸收与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明霞  袁玲  黄建国  周志峰 《环境科学》2015,36(9):3479-3485
本研究采用液体培养方法,分析了4株源自不同生境的外生菌根真菌[Pisolithus tinctorius(Pt 715)、Suillus luteus(Sl 08和Sl 14)、Gyroporus cyanescens(Gc 99)]细胞对铝的吸收与吸附,旨在探讨外生菌根真菌抗铝的机制,为减轻树木铝害、指导抗(耐)铝菌株的筛选和保持森林健康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Al3+对菌株Pt 715和Sl 08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可明显抑制Sl 14和Gc 99的生长;各供试菌株铝的吸附和吸收量均随培养液中Al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可见环境中Al3+浓度是影响菌根真菌铝吸收量的关键因素;耐铝菌株(Pt 715和Sl 08)吸收的总铝及单位菌丝吸收的铝量较铝敏感菌株(Gc 99和Sl14)少,这可能是其对铝不敏感的原因之一.此外,增加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亦可能是外生菌根真菌缓解铝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冬小麦PAHs根系吸收和叶面吸收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其中主动吸收是一个载体协助、消耗能量、PAHs与H+共运的过程;被动吸收除了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扩散外,水-甘油通道也参与了该过程. ② PAHs通过气态、颗粒态沉降到小麦叶面角质层或直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 ③ 影响PAHs根系和叶面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 ④ 小麦根系吸收的PAHs可以向地上部转运,并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蒸腾速率、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有关.主要问题:① 对于小麦叶片吸收的PAHs向基运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 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往往遭受土壤及大气双重污染,根系吸收及叶面吸收分别对其体内积累PAHs的贡献尚不清楚.因此,需关注韧皮部、木质部在PAHs转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示踪、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观察和跟踪PAHs如何进入小麦以及在小麦叶中的转移和分布,阐明PAHs叶面吸收的微观机理;注重大田试验研究,为揭示冬小麦对PAHs的吸收、积累及调控机理,同时也为有机污染地区生产安全农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壤污染对植物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致使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从而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土壤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最先进入根系,污染物在根系积累最大,浓度最高,根部受害最严重。本文以重金属砷、镉、铬和有机物农药、除草剂为例,结合相关资料探讨了土壤污染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与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及不同植物的特性有关,对有机物的吸收与有机物的结构特性和土壤性质有关,并且讨论了该研究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蔬菜和粮食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分析汪春学(长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蔬菜和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食品。由于过多地、不合理地使用化学氮肥,使环境中水体、土壤、作物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化肥污染,主要体现在硝酸盐含量的升高。据有关研究资料报导,长期食用硝酸盐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用金属清洗剂代替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制品和丙酮等有机溶剂来清洗铜、铝、钢铁等机械零件已日益增多。因为它具有使用方便,清洗效果好等优点,尤其在世界能源紧张的情况下,用它来代替汽油、煤油、柴油对节约能源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外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资料和废水治理方法的报导已有不少,但在国内,还没有开始系统的研究。本文介绍用电解上浮法来处理含金属清洗剂的油废液。通过对电极材料、电流强度和停留时间的试验,研究电解上浮装置的性能和探索该废液的处理难易程度,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复合吸收技术净化复杂工业有机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定盛  岑超平  唐志雄  方平  陈志航 《环境科学》2011,32(12):3680-3684
以低浓度、大风量、含无机物、尘粒和油分等成分的复杂工业有机废气为对象,进行复合吸收净化技术的研究,从吸收机制初步探索,对净化设备、工艺流程及工程应用分别进行了探讨.分别以3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为复合吸收剂,考察其处理含甲苯和醋酸丁酯废气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降低复合吸收剂的表面张力,有利于甲苯和醋酸丁酯的去除率.针对复杂工业有机废气,开发高效吸收设备,集合了水膜、旋流板和填料3种吸收净化装置的优点于一体,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防堵塞及多级高效吸收传质的优势.工艺流程以吸收技术为主,整合了加热吹脱、燃烧和厌氧等工艺,最终使废气和吸收尾液达标排放.该技术已在制造、喷涂等多家企业的工程上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军 《沿海环境》1999,(6):20-21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西江、柳江等内河水域,机动船只日益增多,水上运输业十分繁荣.但环境资源意识淡薄随意倾倒废油或排放含油污水现象相当普遍,造成江河水质污染和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其氧化分解产物为甲醛和甲酸,毒性比甲醇更大,有关资料也介绍用气相色谱测定气体样品,但都是采取直接取气样进行分析。这对浓度极低的空气样品就困难了。采用玻璃注射器配标准气误差较大,如现场采样也使用玻璃注射器或聚乙烯塑料袋,样品需及时分析而不能存放。  相似文献   

20.
植物对纳米颗粒的吸收、转运及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杨新萍  赵方杰 《环境科学》2013,34(11):4495-4502
随着工程纳米颗粒的广泛使用,这些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对环境造成未知影响.植物是高等生物暴露于纳米颗粒的一条主要途径,工程纳米颗粒可能通过食物链使其在高营养水平生物中积累.植物与纳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已有的文献表明纳米颗粒能被植物选择性地吸收并引起植物毒性,但纳米颗粒进入植物体内的机制仍不明确.多数关于植物吸收纳米颗粒的研究是在理想条件如水培实验下开展,并且集中在植物的种子发芽或是幼苗生长阶段.描述纳米颗粒在植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和在植物体内分配的报道较少,而且这方面的机制没有阐述清楚.目前有许多研究者关注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效应,但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