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中国省际资源节约指数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首次利用改进的"节约指数"并结合图形数据,对中国各省区资源消耗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资源节约指数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东部比西部节约、中部过渡(除山西外);低于全国平均节约水平的省域约占2/3,其中大部分在西部地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域,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相对越好。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不同省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同时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际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了解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脱钩政策,将为我国实现可持续的稳健经济增长提供坚实保障,也能有效回击西方对我国"过度消耗地球资源"的指责。通过论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实践,重点针对化石燃料这一目前最广为利用的自然资源,着力于寻求我国降低资源消耗和兼顾经济发展相平衡的脱钩策略。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废金属资源有利于矿产资源保护和环境改善。但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具有充足的废金属资源。采用废金属指数作为衡量废金属资源状况的指标,通过分析废金属的来源和数量,并考虑金属年产量的变化、金属的生产与金属产品报废之间的时间差、以及废金属的回收状况等因素,获得了金属年产量线性变化情况下废金属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金属产量增长,会造成废金属资源短缺;反之,产量下降,废金属资源将比较充足;产量不变,废金属资源状况介于以上二者之间。金属循环率愈高,废金属资源愈充足。估算了1990—2000年间中国铜、铝、铅、锌四种金属的废金属指数,结果表明,其平均值分别只有-0.608、-0.069、0.156和0.023,表示这四种废金属资源严重短缺。对比了同期内中国与美国的废铅指数、铅产量变化和铅的循环状况,分析出中国废铅短缺的原因,一是铅产量的持续高速增长,二是铅的循环率比较低下。预测了废金属资源短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站在细碎化的角度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构建基于细碎化视角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西省分宜县10乡镇2004年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文献资料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AHP方法,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分宜县南部乡镇土地细碎化程度最低,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最高;北部土地细碎化程度最高,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最低;位于中部平原区乡镇,其土地细碎化水平处于中间水平,其可持续利用能力在全县处于中间水平。论文构建的基于土地细碎化视角下的乡镇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区域细碎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比体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论文回顾了当前国内外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并依据我国具体状况 ,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评价体系。新体系选择80个评价因子 ,分为旅游资源条件和可利用条件两个大类 ,前者包括地貌、水体、气候气象、生物、人文等5个亚类 ;后者包括基础设施及管理、安全、卫生等3个亚类。论文建立的新的海滩质量评比展示模式将有利于国内外海滩的质量对比 ,可促使我国海滩旅游业与国际接轨、能够向人们提供较多的海滩质量信息并利于海滩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6.
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种资源利用伦理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阐释了资源利用伦理的概念,从历史实践、现实需求和社会基本伦理意识等方面说明资源可持续利用伦理原则的合理性,用博弈论方法重点讨论了资源可持续利用伦理原则在资源利用中克服“囚徒困境”的作用,伦理失灵的原因和伦理法律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项基本约束条件为前提,从广义上(时间上的可持续约束、空间上的可持续约束、资源管理上的可持续约束)和狭义上(粮食增长速率和人口增长速率的同调对应)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实际上的计算。并将中同从1952~1995年划为8个时段,分别作了可持续发展分析并寻求其背景原因,作出了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最后,对于未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基本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与中国的资源科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国家先后编制了七次科技发展规划,资源科学研究也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其中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前者推动了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者促进了中国资源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进而推动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全文在回顾与展望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与中国资源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初期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有关资源科学发展的3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制度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荣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218-1227
论文通过对比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修正后的国民净储蓄统计量(Adjusted Net Savings,ANS)和总体治理指标(Aggregate Governance Indicators,AGI),分析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因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上的差异。对比发现,具有良好制度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表现也较好。另外,文章通过建立制度环境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剔除双向因果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证明了制度环境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显著,这为制度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提供了一些证据。根据上述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经济符合可持续增长的范畴,而且因制度环境存在潜在的改善空间,如果相关的制度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中国的经济水平能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80,自引:9,他引:80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AHP的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渔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等3个层次的23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层次灰色综合模型评价了南海海域1978—2007年间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利用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84年的综合评价值降至最低水平,仅为1978年的51.7%。1999年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开始波动上升,2007年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为1978年的72.4%。综合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认为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区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行的。文中并提出了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转变渔业经济方式等是提高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复杂程度高、适用性不强、系统性和动态性不足的问题,在模型中引入灰水足迹量化消污用水,并在水资源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中考虑非常规水源,然后结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开展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保持在生态承载力以内,水资源开发仍有潜力,但水资源的供需却存在不平衡的情况.鉴于此,从节流、开源和污染治理角度出发,设置了6种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方案.其中,2018~2050年综合协调方案能在满足水资源生态可持续和水资源负载合理的条件下,妥善解决水资源供需问题,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调控方案.目前中国水资源开发速度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不匹配,需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开源、节水和治污力度,从而缓解水资源的生态胁迫压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源经济与世界资源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未来这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资源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分配和管理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加强资源经济与世界资源的研究,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我国在国内资源与资源科学领域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同时,积极关注和研究世界资源问题,并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些研究为资源经济学发展提出新的需求,积累了丰厚的研究资料、实践经验、研究方法以及系统的理论准备,促进了资源经济的研究及学科不断成长与发展,并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论文着重分析资源经济学和世界资源的研究进展,对我国资源经济和世界资源研究进展及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析,对我国资源经济和世界资源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新时期主要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杨柳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12):178-180
在分析国内外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下,根据某地2013年的水资源利用类型,试图构建了该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中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了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区的概况,对某地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包括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和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中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然而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了揭示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系统梳理中国资源供给状况,总结中国资源进出口及资源产出率演化特点、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中国近年来进口以金属矿产、石油、部分固体废弃产品构成的自然矿产和城市矿产资源为主,主要出口以工业产品、水海产品等为代表的资源类型,进出口的结构类型随年份变化不大,但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资源产出率逐步增长,达到1.6元/kg,但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了应对面临的挑战,未来中国应着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同时国内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水桶模型"原理,在分析影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对建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在论述构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后,设计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以安徽省三大自然地理区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级灰色关联评价法,结合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江南、江淮地区属可持续发展区,而淮北地区属基本可持续发展区.指出了这3个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对今后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不同侧重点提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17.
林俊宏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2):155-160,164
水不仅是人类生存之本。而且支撑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水资源数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质量等方面对2001年-2007年厦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厦门市在节水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厦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水环境质量也有待改善。最后针对厦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开源、节流、保质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资源约束下两区域的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区域增长溢出与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增长研究领域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多区域增长溢出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资源的约束,而可持续发展研究往往缺少了对多个区域的考虑。论文将区域增长、资源贸易以及资源开发的溢出等因素结合起来,构建了两区域的增长模型,其中一个区域出售部分自身资源,另一个区域利用其他区域资源。在模型基础上,论文通过调整模型各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在区域内部技术溢出不足时,落后区域适合出售资源,在区域内部技术溢出很强烈的情况下,落后区域将资源投入生产比出售资源获得的收入大。两区域经济系统通过调整区域出售资源的比例,可以获得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滇西北的兰坪县和香格里拉县的能源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在经济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山区生活能源利用的特点:兰坪县和香格里拉薪柴的使用分别达85%和98%,而以太阳能、沼气、水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仅有7.0%和1.8%,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论文对促进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制定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健全能源政策体系,争取国际经济和技术支持等。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为保持晟泰村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对晟泰村进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