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橡胶制品行业异味污染成因,采用仪器和感官分析方法对轮胎企业、橡胶板管带企业、橡胶零件企业、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企业和再生橡胶制品企业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应用气味活度值法确定炼胶、硫化、脱硫工序特征异味物质,使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法筛选橡胶制品行业前20项优先控制污染物.结果表明:①炼胶、硫化、脱硫工序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15.723 5、4.660 9、98.816 5 mg/m3.②共识别出150种VOCs和异味物质,主要包括正己烷、正庚烷等脂肪烃,苯乙烯、二甲苯等芳香化合物,丙酮、甲基异丁酮等含氧化合物,以及二甲二硫、二硫化碳等有机硫化物.③依据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脱硫工序及所有采样企业厂界臭气浓度值均超标,其他生产工序的有组织废气的臭气浓度均达到排放标准.④行业主要致臭物质包括异丁醛、异戊醛、己基硫醇、丁基硫醇、苯乙烯和三甲胺等.⑤行业前20项优先控制污染物包括苯乙烯、甲基环己烷、三甲胺、二硫化碳、1,2,4-三甲苯、甲基异丁酮、对二甲苯、乙醛、羰基硫、乙苯等.研究显示:炼胶、硫化工序TVOC平均排放水平较低,主要致臭物质种类基本相同;再生橡胶制品脱硫和精炼工序的TVOC排放水平较高,异味污染严重,需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改进行业技术工艺及加强行业标准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管控的现状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为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的核心污染物之一,但目前VOCs污染控制仍处于摸索阶段,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有待总结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VOCs管控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VOCs的定义、表征方法、排放标准、全过程控制技术及相应制度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国家和地方对VOCs的定义尚未统一,导致管控范围不明确,因此建议基于VOCs的物理性质(沸点和蒸气压)确定其管控范围,并与恶臭物质、有毒有害污染物分类协同控制,研究制定豁免清单和优先控制清单.②通过比较VOCs表征和监测方法的差异发现,非甲烷总烃(NMHC)的检测方法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尚存在不足,建议建立总碳氢化合物(THC)与NMHC相结合的监测方法.③基于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的概念,分析并发现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措施实施中存在投入和产出不平衡、稳定达标困难等问题,建议基于治理措施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评价,建立最佳治理技术筛选方法.④针对VOCs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放税制度等尚未有效联动的问题,建议统一总量核算办法、增设专门的VOCs排放税.⑤鉴于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存在差异,建议制定区域一体化排放标准以避免某些产业在有限区域内简单转移.   相似文献   

3.
畜禽养殖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会影响周围环境质量和人畜健康.针对肉鸡养殖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较少,主要致臭物质及致癌、非致癌健康风险影响评价不明确、臭氧生成潜力分析不足等问题,开展了对肉鸡舍内挥发性有机物的现场监测试验,在肉鸡舍采用苏玛罐采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冬季肉鸡生长前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VOCs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肉鸡生长过程中共检测出77种VOCs,包括16种卤代烃、21种烷烃、5种烯烃、12种芳香烃、15种含氧VOCs (OVOCs)和8种含硫化合物.整个生长阶段舍内卤代烃、烷烃、烯烃、芳香烃和OVOCs浓度变化不大,但是随着肉鸡的生长,含硫氨基酸摄入量和粪便排污系数增加,舍内排放的VOCs逐渐转为硫化物为主.含硫VOCs浓度在生长前期和中期呈现不断升高趋势,但是生长后期舍内通风量增加导致含硫VOCs浓度降低.肉鸡生长过程中监测到的VOCs中主要致臭物质为萘、乙酸乙酯、乙醛、二硫化碳、二甲基二硫、甲硫醇、甲硫醚和噻吩,其中甲硫醇的恶臭指数最高,范围为2172.4~19090.9;生长前期和生长中期存在可能致癌健康风险,终生癌症风险(LCR)值分别为7.7×10-6和4.5×10-6.舍内VOCs臭氧生成潜势(OFP)平均值为(1458.9±787.4)μg ·m-3.结果明确了肉鸡生长过程中VOCs的排放特征,摸清了致臭物质、健康风险和臭氧生成潜势,可为肉鸡养殖过程中污染气体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在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迅速,相对国家与区域层次,企业MFA研究成果甚少且分析思路不同。本文选取海南省某水泥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层次对整个熟料和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核算,并结合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部分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评定。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对水泥生产特别是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方面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焦化行业是我国重要工业类别,但因其工艺过程复杂,所以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尚不明确.以典型机械焦化厂为研究对象,对焦炉烟囱、推焦、装煤和焦炉顶等不同排放环节进行采样,并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多物种分析,并对焦化厂排放VOCs的OFP(生成O3的潜势)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焦化厂排放的VOCs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和含氧VOCs等六大类,共90多个物种.②不同环节排放的ρ(VOCs)差异显著,其中,焦炉烟囱ρ(VOCs)排放量(87.1 mg/m3)最大,其次为推焦(4.0 mg/m3)、装煤(3.3 mg/m3)和焦炉顶(1.1 mg/m3).③不同环节排放的VOCs种类不同,但均以烷烃和烯烃为主,其中,焦炉烟囱排放的烯烃最多(占比达66%),装煤和推焦排放的则以烷烃为主(占比分别为42%和36%),焦炉顶排放的烷烃和烯烃相近(占比分别为31%和29%).④基于排放特征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研究发现,焦炉烟囱是焦化厂VOCs减排的重点环节,烯烃是重点减排的物种,特别是乙烯、丙烯、丁烯和1,3-丁二烯等,但乙醛、苯、甲苯等也不容忽视.研究显示,以乙烷/丙烷/乙烯(三者质量浓度之比)为指标,可明显区分焦炉烟囱、推焦、装煤和焦炉顶等不同环节的VOCs排放.   相似文献   

6.
王雪凝  张炳亮  潘丙才 《环境科学》2021,42(8):3847-3857
紫外/氯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可有效氧化去除多类有机污染物,但目前较为缺乏紫外/氯处理真实污水过程中溶解性出水有机质(dEfOM)转化特性的研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探究了两个市政污水二级出水中dEfOM在紫外/氯处理过程中的转化特性,同时对该过程中形成的氯代副产物(Cl-BP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外/氯可以有效去除dEfOM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和荧光物质,且大部分物质只是发生了化学转化而非矿化,其中主要荧光组分蛋白质最先发生反应;部分CHOS类物质发生降解并生成CHO类物质,该过程优先去除大分子不饱和及还原性物质,并生成小分子饱和及氧化性物质.此外,紫外/氯处理使得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产生量明显增加,处理后的两个二级出水中分别检测出255种和133种Cl-BPs.利用分子质量差异分析共鉴别出了12对基于亲电取代和43对基于加成反应的前体物-反应产物对.本研究可为紫外/氯技术的实际水处理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7.
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了解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的水质污染状况,根据2015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水质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APCS-MLR(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量化主成分对各污染物的贡献率.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ArcGIS软件对不同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可视化表征,展现水环境质量的空间特征,更加直观地表达水质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CODCr、TN和NH3-N,丰水期第1主成分对其贡献率分别为69.97%、69.18%、74.23%,平水期为22.91%、22.21%、37.57%,枯水期为83.77%、83.60%、83.09%;6个断面中,朱顺屯断面的水质优于其他断面的水质,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研究水体水质总体上表现为丰水期优于枯水期.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和该江段沿岸石化、汽车和造纸企业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阿什河口内和呼兰河口内断面,干流水体水质优于支流水体.   相似文献   

8.
使用SUMMA罐采集华东地区5类典型合成树脂企业有组织排口样品,通过气相色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分析106种VOCs,计算了合成树脂行业排放量、排放系数和不确定性,分析了VOCs的排放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建立了5类合成树脂VOCs排放成分谱.结果表明:合成树脂企业VOCs排放量为346~3467kg/a,5类合成树脂排放系数为0.06~1.24g/kg,其中涂料树脂(CR)类企业排放量和排放系数均最大.芳香烃、含氧烃(OVOCs)和卤代烃是合成树脂行业VOCs排放基本组分,累计占比范围是73.2%~98.3%.涂料树脂、酚醛树脂(PF)、聚氨酯(PU)、共聚物树脂(ABS)和聚碳酸酯(PC)特征污染物分别为:甲基异丁基酮、苯、甲苯、苯乙烯和二氯甲烷.合成树脂企业臭氧生成潜势(OFP)为22.7~202.5mg/m3,源反应性(SR)为0.3~4.6g/g,CR类企业OFP和SR均最大.合成树脂行业SR处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芳香烃、OVOCs和烯炔烃是合成树脂行业的主要光化学活性组分,累计OFP贡献率为64.1%~100.0%,苯、甲苯、甲基异丁基酮、乙烯、苯乙烯是合成树脂行业关键活性物种.研究显示,合成树脂行业VOCs治理应管控芳香烃和OVOCs的排放,重视污染物恶臭问题和卤代烃溶剂的危害,减排VOCs排放量大、臭氧生成能力强的CR类企业.  相似文献   

9.
采用排放系数法与“自下而上”的活动水平数据收集方法,建立了鹤壁市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储存运输源、废弃物处理源等固定源、移动源、餐饮油烟和生物质燃烧等面源的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鹤壁市2017年VOCs排放总量为8829.7t.其中,工艺过程源排放量最大(3052.5t),占VOCs总排放量的32%;其次是移动源(2712.8t)和溶剂使用源(1447.1t),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9%和15%;从空间分布看,浚县的VOCs排放量最大(3444.0t),其次为淇滨区(1519.4t)、山城区(1516.0t)、淇县(1103.8t)和鹤山区(1041.9t);其中,机动车(1932.0t)、建材冶金(903.6t)、化学制品制造(829.6t)、橡塑(646.8t)等VOCs排放量较大.对比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同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焦作市,鹤壁市的VOCs排放总量是郑州市的1/11,焦作市的1/3.但鹤壁市单位面积的VOCs排放量较大,是郑州市的1/3,焦作市的1/2,且鹤壁市单位GDP的VOCs排放量与郑州市和焦作市非常接近.说明鹤壁市VOCs排放总量低,但排放强度较高,仍需要加大减排力度.根据本清单的研究结果,建议鹤壁市可着重加强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的减排,重点减排区域为浚县、鹤山区和淇滨区的交汇地带,重点减排机动车、建材冶金、化学制品制造等;此外,还应关注橡塑、餐饮油烟、工业生物质锅炉等行业的VOCs排放.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4-氯-3-甲基苯酚(PCMC)的水生生物斑马鱼暴露毒理学模型,研究了斑马鱼PCMC暴露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同时,在斑马鱼PCMC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基础上,以1/10 LC50为暴露浓度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最后,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Triple-TOF-MS)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代谢谱分析.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暴露组在代谢水平上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后筛选出9种上调物质和11种下调物质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嘌呤、糖类和脂质.根据差异代谢物生理功能分析发现,PCMC主要通过影响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组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对斑马鱼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蛋白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方面产生毒性效应.本研究建立的代谢组学方法能全面评价氯酚类消毒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为进一步阐明氯酚类消毒剂的毒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类新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中PFASs可以通过淋溶作用进入地下水影响水质安全,或者通过陆生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关土壤中PFASs的赋存状况、浓度水平与行为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土壤中可以准确测定的PFASs在含氟化合物总量中的占比不到1%,含量为ng/g水平.我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氟化工厂周边地区,其组分以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等长链PFASs为主.不同类型土壤中PFASs的赋存特征主要受到物质种类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含氟化学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直接释放和大气传输以外,PFASs前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转化也是其重要来源.吸附-解吸是PFASs在土壤中的主要归趋方式,化合物碳链长度及官能团种类、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种类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能力.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壤中PFASs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关注新型PFASs在土壤中的变化趋势及行为机制,开展土壤中PFASs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一步评估PFASs的生态与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2.
Certain poly- and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exhibit significant bioaccumulation/biomagnification behaviors in ecosystems. PFASs, such as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perfluorohexanesulfonic acid (PFHxS) and related precursors, have elicited attention from both public and national regulatory agencies, which has resulted in worldwide restrictions on their production and use. Apex predators occupy the top trophic positions in ecosystems and are most affected by the biomagnification behavior of PFASs. Meanwhile, the long lifespans of apex predators also lead to the high body burden of PFASs. The high body burden of PFASs might be linked to adverse health effects and even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ir reproduction. As seen in previous reviews of PFASs, knowledge is lacking between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PFAS body burden and related effects in apex predator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PFAS occurrence in global apex predators, including information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levels, profile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discussed the trophic transfer and ecotoxicity of PFASs. In the case where legacy PFASs were restri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the occurrence of novel PFASs, such as 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 (6:2 Cl-PFESA) and perfluoroethylcyclohexane sulfonate (PFECHS), in apex predators arose as an emerging issue. Future studies should develop an effective analytical method and focus on the toxicity and trophic transfer behavior of novel PFASs.  相似文献   

13.
为描述草海湿地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探究其对PFAS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环境行为造成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开展DOM光谱学特性研究,分析ρ(DOM)与ρ(PFASs)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草海湿地中共解析出3类4种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酸[λEx(360 nm)/λEm(450 nm)]、长波段腐殖质[λEx(400 nm)/λEm(510 nm)]、类富里酸[λEx(330 nm)/λEm(400 nm)]和类色氨酸[λEx(280 nm)/λEm(350 nm)],贡献率分别为48.6%、23.6%、22.9%和4.9%,其中类腐殖质总贡献率高达72.2%.在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总荧光强度大致呈现从入湖区向出湖区逐渐降低、湖心区略高的趋势.②在草海湿地表层水中共检出了12种PFASs,ρ(PFASs)为233.18 ng/L,每种平均值为19.43 ng/L,PFBA(perfluorobutanoic acid,全氟丁酸)是主要污染物;草海湿地入湖区点源影响特征明显,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是主要的潜在污染源.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荧光组分含量均与ρ(PFBS)(potassium perfluorobutanesulfonate,全氟丁烷磺酸)负相关;类色氨酸含量与ρ(PFHpA)(perfluororoheptanoic acid,全氟庚酸)负相关,与ρ(PFTriDA)(perfluorotrideanoic acid,全氟十三酸)则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草海湿地水体腐殖化程度高,外源特征明显,共检出12种PFASs,初步揭示了草海湿地水环境中ρ(DOM)与ρ(PFASs)的相关关系,其受水体性质及化合物结构等差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选取2家典型农药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农药制造行业废气排放特征、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由于产品、生产环节的不同产生的污染物存在一定差异,A企业污染物以氨、含氧有机物和卤代烃为主,B企业污染物以卤代烃为主.臭氧生成潜势(OFP)范围在1.96~107.24 mg·m-3之间,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范围为0.94~74.72 mg·m-3,对OFP和SOAFP贡献较大为含氧有机物、芳香烃和卤代烃.农药企业恶臭物质较为复杂,主要恶臭物质涵盖了硫化物、含氧有机物、含氮化合物和芳香烃.农药企业所有排气筒废气的LCR均高于10-6,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A企业LCR范围为4.10×10-6~5.34×10-3之间,B企业LCR范围在1.23×10-3~4.35×10-1之间,卤代烃,特别是1,2-二氯乙烷是农药企业主要的致癌风险物质,需要企业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河口-近海环境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效应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大量陆源污染物特别是备受各国政府和民众关注的微塑料、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等新污染物进入水体环境并迁移扩散,对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综述国内外微塑料、全/多氟化合物、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在河口-近海环境中的污染来源、时空分布和迁移传输等环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探讨近海水生生态系统中新污染物产生的不良生态效应和风险,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关注河口-近海环境中多种新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和新污染物产生的联合生态毒理效应及造成的生态和健康风险等,为陆海统筹下的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鹏飞  王媛  杨晨  史亚利  崔建升 《环境科学》2023,44(3):1593-1601
为探究石家庄市道路灰尘中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的污染特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主干和次干道路灰尘样品(部分采集于污水处理厂和消防站附近)中包括两类新型替代品在内的22种PFASs.结果表明,PFASs在石家庄道路灰尘中普遍存在,特别是新型替代品——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的检出属国内首次.∑PFASs含量范围为2.62~137.65 ng·g-1,全氟辛酸(PFOA)为主要组分,其次为全氟丁酸(PFBA)、 HFPO-DA和全氟辛基磺酸(PFOS).空间分布上,西北方向PFASs含量水平最高,东南方向最低.污水处理厂和消防站附近道路灰尘中PFASs组成存在明显不同,特别是新型替代品的检出类型.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道路灰尘摄入对于人体暴露PFASs和其新型替代品的风险相对较低.经口、呼吸道和皮肤接触3种途径中,经口摄入是目标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在同一暴露途径下,儿童的暴露量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7.
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我国东南某大型石化集团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进行量化与估算。结果表明:生产1t聚氯乙烯的总能量消耗为6102.24MJ,环境影响负荷为0.49标准人当量。聚氯乙烯生产的主要环境影响为大气颗粒物污染、光化学臭氧合成、酸化和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18.
腐殖酸在去除水体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了腐殖质的结构及性质,并论述了其与有机污染物结合的特征,即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吸附有机污染物, 表现为增强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溶解度,降低挥发度,增加光解速率以及改变生物可利用率和影响有机污染物毒性等.介绍了腐殖质在去除有机污染物技术中的应用,对染色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率,具有较高的净化效果.腐殖酸还可以通过提高PAHs的溶解性和加速PAHs对微生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来加速PAHs的生物降解.腐殖质的存在可以增加PCBs的溶解性,增加特效菌在腐殖质不同比率的条件下对PCBs不同的接近程度.文章最后指出了腐殖质在今后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工合成麝香作为一种替代型香料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行业,由于其持续不断地输入环境,其中的一些典型化合物如加乐麝香和吐纳麝香等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的浓度日益增加,并且在动物体和人体组织中产生了蓄积作用,其效应相当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人工合成麝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成为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污染物(PPCPs)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人工合成麝香的种类与应用情况、环境来源和污染水平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从人工合成麝香的生物蓄积行为、环境降解行为和生物转化行为等3个方面,对人工合成麝香所具有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概述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环境激素毒性、遗传毒性效应、生理生态毒性、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人工合成麝香所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效应。最后,根据目前对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有关重点研究内容的建议,为合理评价和降低人工合成麝香的生态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