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为船舶溢油污染损害民事索赔提供了直接的依据.然而,由于在索赔主体、索赔的提出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认识和理解,致使目前我国的船舶污染损害索赔机制十分不完善.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规定的有关海域使用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为我们深入理解船舶污染损害索赔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支持.通过对相关法律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国家海域所有权与国家海域使用权的关系,是确定船舶污染事故索赔主体,准确界定船舶污染事故侵权责任的前提.建立我国完善的船舶污染损害索赔机制,应该从民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按照民事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首先准确确定受损方,由受损方以适当的方式向侵权责任方提出索赔要求.  相似文献   

2.
《沿海环境》2001,(4):18-18
王蓉博士: 我们是一家娱乐城的员工。前不久,附近居民以娱乐城噪声排放超标,严重损害了他们身心健康为由,以娱乐城为被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作为娱乐城的员工,我们整天工作在严重噪声污染的环境中,请问我们能否和居民一起要求娱乐城进行赔偿?XXX娱乐城员工XXX娱乐城员工: 你们好!首先对你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表示深深的同情。对你们要求赔偿的心情表示非常的理解。但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条规定,你们不能和居民一道要求噪声污染损害赔偿。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条明确规定:“因从事本职生产、…  相似文献   

3.
胡静 《环境保护》2007,(24):88-90
美国环境法的执行手段分为民事执行(civil enforcement)和刑事执行(criminal enforcement).美国的民事执行主要针对一般违法行为.包括直接由政府官员进行执行和政府官员向法院提起诉讼执行两种.行政机关的直接执行往往针对轻微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的执行一般适用于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刑事执行一般用来对付故意违法的个人或企业,适用于法律规定采取最严厉惩罚的违法行为.可见,在执行中,美国法院具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现有两类海洋生态损害责任保险产品,发现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和非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两个领域均存在海洋生态损害承保范围界定不清、赔偿金额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制度下海洋生态损害的可赔偿性问题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相关法律规定、技术规则的不断改进完善,同时还需建立海洋生态损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确定海洋生态损害责任保险金额的合理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缘起"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正式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反映了我国对环境生态文明法治保障的重视程度。此时的《民事诉讼法》中仅把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但由于专项法律均未  相似文献   

6.
丁霖  余文梦  竺效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6):1519-1526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助于生态环境损害的价值化评价与损害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损害修复与赔偿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有法律与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机制. 为厘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的驱动因素,以完善启动机制,在梳理现行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析949个环境民事司法案例数据,探讨启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驱动因素,继而对启动机制的完善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启动主体较广泛,原告方主体类型、被告方主体类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审理法院级别等因素对损害鉴定评估启动具有显著影响;国家公权机关启动的鉴定结果认可度高于社会组织和私人主体,诉前鉴定的诉讼成本较低. 基于此,提出通过明确诉前以生态环境行政机关启动为主、诉中由法院决定是否启动的顺位规则,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环保部门作出了行政处罚,但是污染企业或个人却拒不执行.由于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强制措施十分有限,环保部门往往会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环保部门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来应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交付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并不多见.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环保部门主动加强和法院业务上的沟通和衔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逐渐成为破解环境执法难题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8.
谈建立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损害评价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中  陈红枫 《环境保护》2007,(3B):22-25
近年来我国污染事件频发,同时由于法律和制度缺陷,不仅直接受害人索赔困难,污染事件造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损失更无法得到相应的赔偿,使社会蒙受极大损失。“两会”期间,环境问题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污染事件环境损害评价存在的问题,对比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关于污染事件的环境与自然资源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逐步建立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损害评价制度的建议,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在污染环境犯罪刑事案件中,确定涉案污染物的性质是法院认清案件事实并实施公正判决的前提。本文总结了2012—2018年一共1479起涉及污染物性质鉴定的污染环境刑事案件裁判文书,通过对案件的基础信息、污染物性质、鉴定的主客体、鉴定意见形成与使用以及刑法适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此类案件呈现案发地域不均衡、涉案污染物种类繁多、鉴定主体杂乱、属性判断依据争议大等特征。为此,结合我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及鉴定评估技术文件,探求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实务中污染物性质鉴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鉴定程序、判定依据、法律适用等难题,以推动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体系和污染物性质鉴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胡静 《环境保护》2007,(12B):88-90
美国环境法的执行手段分为民事执行(civil enforcement)和刑事执行(criminal enforcement)。美国的民事执行主要针对一般违法行为.包括直接由政府官员进行执行和政府官员向法院提起诉讼执行两种。行政机关的直接执行往往针对轻微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的执行一般适用于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刑事执行一般用来对付故意违法的个人或企业,适用于法律规定采取最严厉惩罚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正在经历着从工业向农业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地表向地下转移、从上游向下游转移、从水土污染向食品污染转移,由逐步积累的污染进入突发性、区域性、连锁性的爆发阶段。但现有环境立法在应对重金属污染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探索重金属污染治理新道路,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船舶污染案件中国家损失索赔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较详细讨论。认为属于国家损失赔偿的项目有:污染直接造成的国有自然资源的损害和国家保护环境产生的费用,即采取的合理复原措施的费用以及预防措施的费用;国家损失赔偿请求的权利依据为环境管理权,该环境管理权不仅具有公法性质,也具有民事属性,可以由特定的部门行使;针对目前国家损失由不同部门进行索赔比较混乱的现状,建议我国成立一个综合性的组织或部门代表国家对国家海洋环境损失进行索赔,并明确规定专款专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中直接损失的定量评估,已成为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及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中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工作中因环保职责分散和视角差异而存在的评估内容不衔接、量化方法不一致的问题,以人类与海洋生态系统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进行了剖析和梳理,明确了损害的分类与范畴,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损害与人类活动损害之间的衔接与界限;并依据法学理论和法律文件,识别出各类损害中的直接损失;进而遵循科学性和可量化性等原则,建立了直接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此指标体系涵盖了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害、海洋生态损害和事务性支出四类损失,具体包括身体损害、精神损害、水产品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流动资产损失、保护财产的额外支出、恢复期间利润损失、海洋生态恢复费用、恢复期间生态损失、应急处置费、调查评估费共11项指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定量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损害赔偿和行政处罚工作的定量化和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孟庆林 《交通环保》2003,24(Z1):49-55
结合中国立法现状和船舶污染实践,在制定完善船舶污染事故赔偿法时,应着重研究如下十个问题船舶污染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船舶碰撞中油污损害的连带责任、船舶污染赔偿的立法适用范围、归责原则、责任人、油类与船舶的定义范围、赔偿范围、责任限制、强制保险、基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意环保合作——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评估与鉴定机制项目"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环境保护部政法司、科技司、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地方环保局及意大利环保部的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享了关于国内外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和诉讼的研究成果。对典型环境污染诉讼案例进行了剖析。与会代表就完善我国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评估的相关法律体系、评估方法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的相关法律对于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规定存在不一致、不细致等问题,实践中难以达成一致.考虑到环境污染损害专业性、技术性以及证据的易逝性等特点,在环境污染损害案件中,应当允许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即中国环境污染损害案件中司法鉴定启动模式应当采取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当事人申请启动以及法院依职权启动相结合的模式,使得司法鉴定启动权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从工业,农业、畜牧业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原因,针对国情从法律保护、实时监测和技术治理三个角度提出了防治意见,同时指出了现阶段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客观难题.  相似文献   

18.
渔业污染事故受害方如何打赢索赔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报》、《法制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江苏省石梁河水库网箱养鱼受污染索赔560万元、河北省乐亭县滦河滩涂贝类养殖场受污染索赔1360万元、浙江省平湖师范农场特种养蛙场受污染索赔48万元等大额污染损害案件的判决结果。前两个案件的受害人完全胜诉,而后一个案件的受害人则被法院驳回起诉,彻底输了官司。同样是有排污单位排放污水致使水质恶化导致养殖物受污染死亡案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法院判决结果为何大相径庭,排除了适用法律不同的可能性(同一时期下所执行的法律依据肯定是一致的),官司输赢的原因只能是一个,即当事人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及举证充分与否直接导致了输赢结果的发生。本文试图从上述案件中总结出可供借鉴的举证索赔方法。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环境权理论及其法律实践,指出应当同时从实体意义和程序意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环境权;明确和界定了“救济”的含义,并进一步指出环境权救济法律制度包括 环境民事救济法和环境行政救济法两大部分。而前者又可分为环境侵害的民事排除和环境侵权损害的民事赔偿法;后者又可分为环境侵害的行政排除法、环境侵权损害的行政补偿法、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法、环境行政权损害的国家赔偿法等。  相似文献   

20.
UNEP框架下渤海陆源污染控制的法律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NEP框架下区域性海洋协定已经证明了它作为一种模式的效用,促进了海洋陆源污染控制.面对渤海局部海域污染及其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应借鉴UNEP框架下的协定,从生态伦理的重置,明确同化容量模式下陆源污染物质的排放限制,以及从同化容量模式向风险预防原则的转变和优化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入手,构建渤海陆源污染控制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