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编者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带动区域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将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面积的城镇建设及伴随而来的工业化已经产生了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等诸多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引导城市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已成为探索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生态学角度的城市及其功能特征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城市"生态化"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国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区域以及工业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加之我国农村环境具有生态脆弱性、区域差异性、阶段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农村抵御环境恶化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许多在城市使用的"先进性"技术,由于缺乏针对农村问题的集成与示范研究,在农村地区使用受到巨大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王龙  徐刚  刘敏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6):2262-2271
城市生态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协调与完善.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系统将面临生态用地减少、环境衰退等诸多挑战,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能日益突出.因此,把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信息熵"分析模型,构建包括支持型输入熵、压力型输出熵、氧化型代谢熵、还原型代谢熵4方面的"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演化指标体系",以统计资料和政府公报为数据来源,对上海市2003—2013年的城市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熵变分析;基于集成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VM)"综合赋权"的"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熵变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演化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并引入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2014—2020)年的演化趋势和方向做出了预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03—2013年,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有序度不断提高,总体朝健康态势发展.22003—2013年,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总体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不断向健康可持续方向演进;环境与经济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能力近年来有所下降.3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2014—2020)期间的演化趋势预测: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继续向健康、有序方向演进.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整体保持协调发展态势,但未来发展协调度可能从"初级协调"衰退为"勉强协调".最后,基于指标"熵权"和熵变时序提出了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的针对性优化措施:积极扶持城市生态农业发展,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促进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产业增长;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活;加强工业"三废"的达标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巩固城市绿化率,加大环保投资规模.本研究旨在为上海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优化调控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于水  帖明 《环境保护》2012,(16):45-47
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边缘,城市化之前,长期实行管理职责明确的单一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化改变了以农为主的区域特征,产业非农化、居民身份非农化以及伴随土地征用而来的村转居制,生态环境呈现出动态的复杂性,有必要从政府、环保NGO、乡镇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探讨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主要思路。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表现为城市中心巨大的人口压力、经济压力与住宅压力等剧增,亟需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吞蚀了城市附近的乡村土地与资源,出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5.
以宁夏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 a基础数据并应用熵值法、综合指数、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等模型分析宁夏城市低碳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7 a宁夏城市低碳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水平平均处于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城市低碳发展始终低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属于城市低碳发展滞后型;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趋势,平均耦合度值由0.492 035下降到0.882 17又上升到0.494 82;而耦合协调度由0.480 554下降到0.453 019又上升到0.477 577。从各市耦合类型看,且随着时间推移,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先降后升和趋向块状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城乡环境发展极不平衡,在环保方面由城市反哺农村的重大战略的实施还明显滞后.辽宁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开展"环保攻坚惠民"实践活动,在统筹城乡环保、改善农村环境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成都是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省会城市,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发展水平均远远落后于城镇.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003年10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双流县召开现场会,全面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并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脆弱性与环境:挑战与机遇(三)脆弱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地都能发现反复出现的脆弱性类型,包括工业化地区和发展中区域、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压力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当地、区域与全球范围内的密切联系,脆弱性分析变得日益复杂.对于当地脆弱性事件的详细案例研究,存在一个这些研究与世界其他地方相关联的问题,在这些案例间可能存在共性,可以从中汲取与决策相关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从要素流动多维重构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评价体系,以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城乡融合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规律,最后从"流空间"视角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乡融合水平整体较低但趋势向好,其正向空间关联和局域内向集聚特征明显。(2)流空间视角下区域呈多中心网络结构,且在人流和资金流下相对紧密,而物流和信息流下"核—辐"结构突出。(3)推动核心区集聚效应转向扩散效应,发挥各城市节点比较优势,合理调节要素流动强度、方向和质量,并在实施地方和国家政策时配套相关制度,方能实现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量""质"同升。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2007,(1A):53-54
成都是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省会城市,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发展水平均远远落后于城镇。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003年10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双流县召开现场会,全面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并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环节之中,充分利用城乡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成都市的环保工作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2006年3月,成都市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当前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人口和其他资源要素在城乡的大规模快速迁移,对农村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综合成本高、人力资本匮乏和社会资本涣散等诸多难题.为此,简单将城市环境治理的思路延续到农村地区,即以重工程技术轻治理机制、多部门投入缺乏有机整合以及政府包揽过多等为主要特征,很难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农村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社区振兴三位一体、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问题是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深入探讨其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是城乡居民经济水平差距的日趋扩大使农村发展重经济轻环境、城乡环境权益的不平等使农村承担城市转嫁污染而得不到补偿,以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未真正将农村与城市平等对待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协调的本意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协调是发展的主题和准则.协调寓于或被寓于一切发展过程之中.人类历史已经证明,整个人类的发展应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相适应.这是一个内涵很大的范畴,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主要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显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其主要途径是协调或调整人类的两大社会活动,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两大活动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正确处理,做到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衔接城乡文明、沟通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又是极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县域经济水平每提高I%,其直接消费便可拉动GDP增长0.5%左右.而随着发达城市地区的产业因发展饱和与降低成本的需要向中小城镇大规模内迁,县域经济必将迎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农村环境保护在维护国家和区域环境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日益关注,特别是实施"以奖促治"政策以来,农村环境保护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6.
董越  徐琳瑜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9):3171-3179
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对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各种承载的需求同步增长,单一承载力逐渐无法满足对城市发展可持续状态的综合全面评估.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作用和协调程度的具体表征.综合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带来的压力之间存在动态互动关系,只有承载力和压力维持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双向复合动态可持续评估方法,量化负向城市压力(UP)和正向城市综合承载力(UCCC)及其二者之间的复合动态关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蒙特卡洛模拟,从经济、资源、社会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相互作用,实现逐个单点时间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率分布模拟,进而通过复合动态关系判断模型实现单个区域单点时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判断.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对所提出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2004—2016年,广州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压力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城市发展整体呈可持续状态.但2012年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下降,尤其是水资源承载力和大气环境承载力下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十五"时期,成都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狠抓环境保护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得到快速提升,迈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步伐."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成都市将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创模成果,加快实施以"城乡环保一体化833 1工程"为核心内容的环保模范城市群战略,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切实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典型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玉树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量耦合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速度耦合方法(Tapio脱钩模型)讨论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相互关系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①受耕地面积变化、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区2016年处于重度失调型,典型研究区域在其余年份均处于中度或轻度失调型,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效应不高.②总体而言,研究区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水平、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体系3项指标之间均呈强脱钩状态,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综上,近年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升高,资源环境体系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2+26”城市是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地区之一.为量化评估“2+2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在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技术方法,基于双基准渐进法评估了2015年和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揭示了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对比分析了2015—2017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空气质量改善对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中国指数(ECC)得分为64.98分,整体上达到一般水平,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短板.②2015—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ECC得分增加了3.64分,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及全国平均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其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指标.③2015—2017年“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相对较小,这可能与气象条件变化、大气治理成效的滞后效应有关.研究显示,“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突出短板,应优化国土生态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补齐短板,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耿海清 《环境保护》2021,49(7):48-51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大体可划分为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和区域协调发展阶段,而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以党的十八大为节点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布局策略对区域空间结构和空间管制制度均有直接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资源环境问题,并最终推动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重点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区域空间环境管制体系、健全资源环境横向调控与联动机制、提高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应该成为新时期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