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试验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性能:首先通过对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确定试验所选用的再生混凝土用水量大小;然后用再生混凝土骨料制作再生混凝土;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取代率相同的情况下,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大于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而且随着取代率的增大,再生粗骨料的用水量增加较大。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不断下降,而且再生混凝土在相同取代率下,细骨料再生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大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2.
废弃混凝土的循环再生利用已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重要话题,符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利用废弃混凝土破碎产生的再生细骨料部分取代天然细骨料来配制干混砂浆。通过试验证明:在固定配合比条件下,再生骨料替代率为50%时,干混砂浆抗压强度、保水率和抗冻融性、强度损失率等均符合M5.0中保水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熔融还原炼铁技术是目前国内外高度重视的新一代炼铁技术,Corex和Hlsmelt是其中的代表工艺。文章就炼铁工艺在技术、环境、经济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而提出可行性判别指标,对Corex、HIsmelt与传统高炉工艺进行各判别指标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现址建设炼铁项目这一实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判别三种工艺的优劣,从而指出,对于珠钢现址,Corex和H/smelt比高炉技术更适应环保要求,更利于珠钢的未来发展,其中HIsmelt最具优势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将废粘土砖加工成粗细骨料,用于配制全废砖再生轻骨料混凝土。检测结果表明:所用废砖粗细骨料属轻骨料范畴,但其吸水率较大,且细骨料级配不良。试验表明:本试验配合比体系中,净水灰比为0.42,体积砂率为50%时最佳;以全废砖配制的再生砖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与普通轻骨料混凝土类似,均有随水泥用量提高而强度提高的趋势,但随着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再生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提高趋势下降。以全废砖为骨料适合配制强度等级LC30及以下的再生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5.
前言近来,各钢铁厂为有效利用钢铁渣,采取了积极措施,其中高炉渣水淬化的炼铁厂在急速增加,代替了高炉渣传统的缓冷法。一般水淬渣按其性质,区分为水泥用水淬渣(轻质)和混凝土细骨料用(重质)水淬渣两种。生产方式有炉前式和渣缶式。这次加古川钢铁厂建成的水淬渣制造设备,系炉前式,生产轻、重质两种水淬渣。  相似文献   

6.
将废混凝土制成再生细骨料并用到工程实际中,对于提高建筑垃圾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同时,建筑砂浆多在施工现场进行拌制,配合比只能靠经验与人工目测,拌制的砂浆性能往往不稳定,严重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预拌砂浆则是由专业化厂家生产,配合比经过计量;砂浆性能均一且满足使用要求。通过对国内预拌砂浆及再生砂浆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发现,预拌砂浆及再生砂浆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建议施工方多使用预拌再生砂浆,既有利于施工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生产会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带来环境污染.为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对粉煤灰、高炉矿渣、建筑废物等几种工业废物在混凝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是混凝土行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首都钢铁公司在高炉矿渣的综合利用方面,采用新工艺,生产出一种新产品——膨胀矿渣珠。炽热的矿渣,经过机器的运转和高压水的作用,形成一道彩色斑斓的长虹,在彩虹的下面,暴雨似的落下了亮晶晶的膨胀矿渣珠。(见本期封面)。膨胀矿渣珠不仅用途广泛,生产工艺简单,而且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高炉渣是炼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废渣。目前我国处理高炉矿渣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水池泡渣法或炉前冲渣法。这些方法生产出的高炉水渣,可以供给水泥厂作水泥掺合料。水池泡渣法是把高炉熔渣倾倒在水池内,熔渣遇水快速冷却,并被水淬成细小的颗粒。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试验,从而配置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以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透水系数、孔隙率为主要考核指标,分别研究了水灰比、骨灰比、砂率、再生骨料粒径等因素及其不同的水平对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各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对各考核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分,结果表明,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和孔隙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灰比;抗压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骨灰比。水灰比的变化与透水系数和孔隙率之间呈现相同的规律,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骨灰比的变化与抗压强度之间呈现线性下降的趋势。当水灰比介于0.37~0.43之间,骨灰比介于4.0~4.5之间时,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较好,混凝土的强度较高,透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问题,开展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的细观数值模拟研究.假定混凝土是由骨料、砂浆及孔隙组成,采用Monte Carlo法将孔隙与骨料颗粒随机投放在砂浆基质中,建立透水混凝土试件的细观非均质力学模型,开展透水混凝土试件压缩数值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试件尺寸的增加,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存在尺寸效应现象;由于透水混凝土材料高度的非均匀性,其尺寸效应现象比普通混凝土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成都钢铁厂有100米~3高炉一座,主要生产铸造生铁,近期生产炼钢生铁。高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和副产品,一是高炉煤气。高炉煤气已经布袋干法除尘,净化后的煤气除供高炉球式热风炉燃烧外,还用作轧钢加  相似文献   

12.
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减轻我国的工业/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压力,通过对工业和建筑固体废物、粉煤灰、水泥以及外加剂的组合配比实验,优化制作具有轻质高性能的混凝土建筑砌块的方法,并对所研制的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和导热性能进行了测试,最终结果显示砌块性能良好。预计此类复合建筑材料可以在未来的市政建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再生资源》2008,(12):26-26
近日,由四川省质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震损毁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混凝土实心砖》地方标准一致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查。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地震废弃物制砖标准在四川诞生,也标志着地震废墟从此能科学有效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14.
道路拆除的建筑垃圾中包含大量的钢筋以及混凝土、砖瓦物料,采用"分拣-破碎-筛分-制砖-烘干"模式进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制作空心砖、泡沫混凝土材料,道路拆除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可以取代砂子,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通过对道路拆除中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有效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建筑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研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实施模式,从处理技术和利用模式上进行革新,提高建筑垃圾的使用范围,促进环境了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  相似文献   

15.
煤矸石作为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废,目前累积堆存量超过70亿t。煤矸石的堆存和排放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造成极大的生态环境影响。当前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具有利用率偏低、产品单一,性能差,且大规模与高附加值难兼容等特点,现有煤矸石无害化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规模和能力明显不能满足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双碳”目标下对碳减排的现实要求。为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本文阐述了煤矸石的成分与理化特性,从煤矸石制水泥、混凝土骨料和墙体材料等方面重点介绍了煤矸石在建材领域的资源化应用现状,其次从重金属浸出、粉尘及气体污染分析了煤矸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矸石协同互补及两级迭代利用的创新策略及一些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把予防污染的产生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总则的第六条、第七条除继续重申新建工业项目必须执行“三同时”外,特别增加了建设前期予防污染的内容,规定了新建项目应当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新城市建设和老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高炉炉渣水余热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技术的现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冶金企业的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取暖项目为例,介绍了余热回收技术在工业钢铁企业节能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金明  刘谦 《环境工程》1992,10(5):41-44
<正> 1 前言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一种工业废物,综合回收其中的炭粉、漂珠等有用物质是粉煤灰综合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秦岭发电厂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生产实践,目前采用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经过两道工序:一是从设计的分离池中捞出漂珠和炭粉  相似文献   

19.
钢铁炉渣具有环保节能的特性,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因而被认作是一种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按照其特有的性质,可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水泥、混凝土骨料、地基改良材、道路、肥料和石棉等。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钢铁炉渣回收再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其他     
X799 .105。2创X幻1806建筑垃圾再生的技术途径/李乃珍…(石家庄市特种水泥设计研究院)//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一1999,(10)一43~44环图X一7 研究了废旧普通混凝土及废旧特种混凝土、废旧砖瓦等建筑垃圾再生的技术路线,其特点是只要通过破碎、筛分、粉磨、加人辅助材料、成型工艺,免烧、免蒸就可制得再生产品。简单易行但经济效益较低的废旧普通混凝土再生技术途径,其制成品作再生混凝土骨料,废旧砖瓦恨再生免烧砖瓦及水泥混合材,废旧高铝水泥耐火混凝土作再生耐火集料或矾土。技术含量较高但经济效益也高的再生技术途径是将废旧普通混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