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江苏省旅游局提供的2003年江苏省游客抽样调查资料,选择了目的地南京的来自239个地级市3204份有效游客样本。在优化统计指标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剔除客源地调查来游人数大于一定数值的样本范围外的城市数据和按照距离分段统计平均目的地花费等统计分析方法,将旅游者目的地消费支出的空间分布模式分为3个阶段:递增阶段、停滞阶段、衰减阶段;借用了行为生态学中椋鸟食物运量的觅食行为经济学理论并加以改进,解释了这种空间分布模式的前两个阶段,此外从资金限制的角度解释了第三个阶段衰减阶段。  相似文献   

2.
绿色消费虽然日益受到关注,但消费者的积极态度却难以转化为行为,出现了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分离。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偏向于内部价值观影响,揭示了态度—行为分离的个体差异性;焦点规范理论偏向于外部影响,揭示了描述性规范是如何阻碍积极态度向行为转化的;解释水平理论关注内部与外部变量的交互性,揭示了认知加工是如何根据外部决策情境变化在态度与行为两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偏好。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英国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和环境管理,治理江河及大气污染的经验,应英国政府有关方面的邀请,我们赴英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考察期间,我们先后到了英格兰的伦敦、剑桥、牛津、曼彻斯特四个城市;考察了十个研究所、六个公司、五个污水处理厂、两所大学;访问了英国环境保护部、英国水利局,英国卫生与安全执行局、国家煤炭局等政府部门。这次考察,广泛接触了英国的环境科  相似文献   

4.
根据"两型"社会发展要求,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对比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13个地级城市在湖南省成为"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前后,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城市经济方面,13个城市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情况明显快于其他地级城市;在城市社会方面,相对于其他方面变化差距最小,其中长沙市提升最快,张家界市变化最慢;在城市资源方面,整体水平相对于其他部分变化较大,其中长沙、邵阳等市的资源消耗较少,老工业基地娄底、岳阳等市资源消耗相对较多;在城市环境方面,大部分城市环境都有所提升。总体上,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的"两型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水平、"三废"利用率以及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方面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5.
有效防治工业污染、改善环境是工业企业的基本责任。以能够反映企业环境行为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的百分制量化评价体系,对H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的环境守法行为、企业污染控制行为、环境信息公开行为等环境行为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省企业环境行为有较大提升空间,重污染行业形势令人担忧,由此明确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机制,并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措施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对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治理成效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知—信—行”模式,构建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机理模型,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的关键因素,通过差异性检验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在关键因素上的差异,并通过多群组分析探讨性别、设施与服务体系在意愿影响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认知会通过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形成一个传导机制间接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②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而主观规范无显著影响;③调研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水平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高职院校>一般院校>重点高校;④性别差异显著影响垃圾分类意愿,女生更容易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而男生更容易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⑤设施与服务体系先进或落后,对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垃圾分类意愿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亲环境行为及推进高校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年、2007年和2013年陕西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从时空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动态分析。时间上分析了综合城市化水平、子系统城市化水平和各市城市化水平的演变,空间上分析了综合城市化及其子系统的层级结构的演变,借助Arc GIS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整体水平偏低;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城市化层级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城市化空间分布格局各异。  相似文献   

8.
降低消费阶段的碳排放量对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碳标签出发,引入“亲社会行为”这一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了消费者低碳购买意愿的模型,利用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探究碳标签对消费者低碳购买意愿的影响,并分析亲社会行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碳标签认知、碳标签宣传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低碳购买意愿,碳标签公信力对低碳购买意愿没有直接影响;感知价值和购买态度在碳标签相关因素与低碳购买意愿之间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亲社会行为在感知价值和购买态度对低碳购买意愿产生中介效应的链路上具有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提高消费者碳标签的认知水平、增强碳标签的宣传效果、提升碳标签的公信力、倡导亲社会的低碳行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方努力,促进消费者积极参与低碳消费,实现消费领域的低碳变革。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模型、城市空间流模型与Arc GIS径向流等模块,探讨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特征及其运作机理。结果表明:影响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结构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群内次级城市与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次级城市距离核心城市越近,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距离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等级异质性明显,等级异质虽然有利于促进要素流的集聚和扩散,但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功能异质性表现复杂,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一体化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正视空间异质性现象,了解并掌握其运作机理,才能更好地推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政府环境治理路径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政府环境治理面临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低效三个困境,提出运用大数据方法创新治理路径。政府应用大数据提高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效能,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改善政府失灵困境;依托大数据完善市场化调节机制,激励企业环境行为市场化,构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改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弥补市场失灵;利用大数据增进公众环境意识,建设公开、透明、平权化的环境信息交互体系,重视环境信息的舆情引导,促进环保价值理念传播,改变公众参与低效现状。进而提出完善大数据治理平台、技术和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环境治理模式,提高环境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环境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通道,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环境信访的参与主体——公民入手,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构建了公民环境信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 20.0对S市9个行政区500位市民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公民的环境信访行为,其中环境信访结果认知正向影响环境信访责任归属,公民的个体规范需要通过责任归属得以激活,从而影响公民环境信访行为意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信访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信访责任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畅通环境信访渠道以及对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有效处理来促进公民对环境信访行为积极意义的认知,从而推动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  相似文献   

12.
番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番禺市民环境意识的现状,把握市民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探讨今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对番禺市21个镇区的市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抽样设想。从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3个方面对市民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对影响环境影响水平的个人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现阶段番禺市民环境意识勉强进入中 等水平,而市民的环境态度已进入较高水平,环境知识为中等水平,环境行为为中等水平,市民的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水平相互脱节,表现为意识先行,行为滞后。  相似文献   

13.
提升人类福祉、协调区域间福祉水平逐渐成为人类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福祉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权法、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等方法对1990—2015年我国福祉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动态性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我国福祉水平呈增长态势,但级差化特征明显。(2)福祉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空间差异呈波动缩小的趋势。(3)我国福祉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西部地区具有多变的空间结构,东部和中部省区空间结构稳定。(4)我国省域福祉水平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集聚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现为一定的空间依赖和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入境旅游是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云南省2006—2015年数据为基础,运用亲景度、吸引力模型、年际波动指数和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时间序列上,2006—2015年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属强亲景度类型;空间序列上,2006—2008年和2008—2015年两个时期的波动表现为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由前期的亲滇度类型后期转入低一层级类型。位次变动呈现出高层级亲滇度类型向低层级类型的跨类型转变,而低层级类型向高层级类型的转入是类型内部位序调整的特点。(2)2006—2011年云南省吸引力逐年上升,说明客源国的偏好增强;2011—2015年云南对客源国的吸引力呈"弓形"态势。(3)通过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可知,进出口贸易总额、人均GDP、旅游产品品位度对入境游客规模具有正相促进关系,旅游距离呈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景观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文化、环境和社会议题密切关联。同时,景观还是社会福利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对它的保护与改进是经济活动和我们职责的重要方面。这样一种空间认知,为我们提供了创建可持续景观的基础,而应对这一挑战性难题的深层根基在于生态哲学。本文试图将哲学理解与现实空间管理结合起来,对这一刚出现不久概念的相关方面——景观和景观可持续性——做出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6.
臧立 《环境教育》2000,(3):28-29
环境意识调查是检验环境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调查中,常常要涉及到自然观和环境价值观的调查和评价,如何使这种调查和评价科学合理,准确无误,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个人的自然观和环境价值观如何,涉及到这个人的综合素质,既同文化水平、科学知识水平有关,又与年龄、职业、阅历、社会地位以及思想水平、思想方法和世界观有着直接关系。总之,这是一个颇为复杂、充满辩证思想和哲学意味的问题,因此也是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说清楚的问题。 但是,目前在环境意识调查中,常常将这样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让受测者简单地回答“是”…  相似文献   

17.
空闲时间是影响居民出行的重要因素。以南京市为例,使用南京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获取数据,研究工作日、周末、3天小长假、"十一"期间来宁游客客源情况,基于集聚性差异、距离衰减、SPSS多元回归和空间吸引力研究不同时段来宁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居民出游行为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且受到空闲时长的影响,时间越长,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越小,客源吸引半径越大;(2)不同时段,人口、距离、人均GDP不再是最主要因素,而是更多地取决于空闲时长和居民出游意愿;(3)"十一"期间来宁游客量与以省为单位游客量相匹敌,空间阻尼系数β约是工作日期间的1/3,且在不同时段和空间吸引力值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层次与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产业效率提升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基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以东北三省所辖36个市(区、州)为研究单元,以效率提升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目的,利用Global-Malmquist指数计量方法,结合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两种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旅游业效率及空间关联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政策性资金对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规模适度投入、引入先进管理技术、构建旅游经济平稳发展环境有利于区域旅游业高效率发展。东北地区旅游业合作效率低下,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较弱,局域空间自相关集聚区域随时间演变空间位移显著,区域孤立化发展问题显著;空间格局整体趋于南部提升而北部下降趋势,生产率变化及技术进步水平区域空间差异呈增大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规模效率水平及纯技术效率水平区域空间差异呈减小趋势。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驱动为基础、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宗旨,逐步提升生产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REE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模糊理论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对西部9省市REE系统协调性的空间规律进行了研究.在讨论西部各省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指出四川和新疆是西部地区的两个协调性高值极点;贵州、甘肃和青海协调性值较低;西藏、云南、陕西、宁夏处于中间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弹性系数法对可持续城镇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也逐步上升,其中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资源环境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2)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中、上游依次递减、局部地区呈“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差异缓慢增大。各地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下降。(3)大部分地市表现不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状态,但表现可持续城镇化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子系统发展不协调、区域间发展差距大等问题,需根据不同地市可持续城镇化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