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滨 《绿叶》2008,(4):1-13
世界环境七大国表现出风格各异的环境外交。在国际环境事务中,七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发展轨迹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在动力也不同。德国是领跑者,美国是拖后腿者,中国是积极合作者,但多数时候是被动回应。有差异,也有共同,经济考量是七大国环境外交的基石,合作是七大国环境外交的基调,联合国是七大国环境外交的重要影响因素。比较中知彼知己,中国在21世纪能够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中国需要提高环境外交的地位、明确环境外交的思路、落实环境外交的制度与工作。  相似文献   

2.
陈迎 《绿叶》2008,(4):34-39
国际气候谈判迎来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减排"双轨"平行推进的"后京都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后京都谈判博弈中中国应如何应对,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一二十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如何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并维护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都将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于宏源 《绿叶》2012,(8):55-64
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但在当今主要是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根源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平等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在落后时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赶超必然导致发展的扭曲和不均衡,扭曲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01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里约+20峰会,在总结绿色发展经验和创新可持续制度的基础上,凝聚全球政治共识,促进治理创新。中国正在通过积极的环境外交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4.
刘东国 《绿叶》2008,(4):46-5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前提。如果无视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一味地让中国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责任,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应以理力争自己的发展权。区分责任不等于不承担责任,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面对二氧化碳减排日重的外交压力,中国应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现代化进程,走新型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刘军红 《绿叶》2008,(4):70-76
气候秩序的构建,涉及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关乎各国在气候秩序中的权力与义务关系。气候外交,正在成为主要国家谋求主导未来国际秩序的新途径。"减排规则"或许将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新焦点。日欧主导的"碳权市场"以日元结算、欧元结算的可能前景,将重创美元体制。美日欧在围绕"碳权"的政治博弈中,将中国等新兴市场纳入高标准减排指标,旨在控制下一代产业主导权,迫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重新处于战略劣势。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际社会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协约,《京都议定书》却被美国政府拒之门外,通过对美国近年来针对该协约的态度及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外交举措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环境外交行为的意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规避不利条款的束缚;设计和实施替代性方案;积极争取国际环境领域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臭氧层损耗是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最早认识到臭氧层危害的美国率先在国内立法控制相关物质,然而另一大经济体——欧共体,在这一方面却行动迟缓。在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谈判中,美欧之间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了对氟氯烃化合物(CFCs)进行限控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美欧之间的分歧来自国内化工业巨头的影响,国际经济变动影响外交决策。国际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的经济关系与大国的领导作用是影响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中国纺织业国际化的新机遇,纺织服装企业要总结以前的经验,深入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趋势,顺应产业变革,整合国际资源协同发展。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化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必须有效管控,努力创设协同发展机制,依靠政治与经济协同、商业和文化协同、产业链协同、跨界协同等各方面统筹协同,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产业国际化信息生态系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才能从容应变,构建稳固协调的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才能优化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14,(6):2
正向污染宣战——这个已响彻当今中国的口号,既表达了中国坚定的选择,也表达了中国迫不得已的选择。中国已拥有多个"大国"头衔,但在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下,都比不上"环境大国"令世界各国瞩目。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远远不止是中国自身的问题。世界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原因很多。第一,  相似文献   

10.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于宏源 《绿叶》2011,(12):56-61
新能源和历史上的英国、美国的霸权形成密切相关。一个在国际能源权力结构中取得主导优势的国家,必然会改变全球地缘结构,继而成为国际体系变革的主导力量。传统能源面临枯竭,国际能源权力结构即将发生变化,全球新能源竞争已经展开。在此背景之下,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技术发展的企图越来越明显,中国必须通过环境外交来争取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任鹏  朱蓉 《绿叶》2012,(3):75-84
"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翻了十倍有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资本输出大国。但是,因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缺乏、东道国自身的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地域文化差距等原因,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也给东道国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国家形象。为此,在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应严守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或制定国际领先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标准,全面评价投资风险,并不断完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以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好地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18,(9)
中国环境话语是在特殊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代表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发言权。对本国独特的环境与人的互动发展进行回望,重新审视历史进程及当今局势,是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挑战的必要选择。中国环境史强调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关系,以史为鉴,有助于理清中国环境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归因,进而阐释出构建中国环境话语的重要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10月27日,2004中国环境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第五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亚洲大酒店隆重举行。在主题设计为"环境发展与合作"的本届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联合国环境署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等300多人,围绕环境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诸多问题,见仁见智,激情演讲,热烈讨论,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环境文化理论成果。本刊择要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各国纷纷开展环境外交以谋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文拟就我国环境外交政策的成因、渊源、内容和作用等方面略做一番探讨。一、环境外交及环境外交政策的产生环境外交和环境外交政策都是为适应国际上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环境是人类赖以  相似文献   

16.
林灿铃 《绿叶》2010,(9):7-12
为摒弃部门本位主义.提高环境立法的质量和协调性,中国的环境立法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核心地位并使其法典化.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环境立法,加强中国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话语权.确立主导地位。这是中国环境立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马涛 《绿叶》2013,(Z1):146-151
当前,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领域出现新热点,针对这种态势,中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科研合作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外交谈判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其他公约的协调;合作对象要加强与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注领域要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框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认为推进实施绿色化"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与沿线各国深化经济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规避环境风险,促进顺利实现"五通"的根本要求。同时,我国实施绿色化"一带一路"战略还面临着对外投资的环境管控制度不健全,"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管理基础弱,以及沿线各国和地区发展阶段及环保诉求不同,区域合作平台与机制不完善等内外因素带来的挑战。本文结合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国内形势研判,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建议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包括强化绿色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健全风险规制机制,构建对外投资行为调控机制,形成有效的"共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过度消耗、牺牲环境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张到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分析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选择背景的基础上,阐明节约型与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与内涵,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马涛 《绿叶》2013,(1):146-151
当前,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领域出现新热点,针对这种态势,中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科研合作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外交谈判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其他公约的协调;合作对象要加强与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注领域要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