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环境教育》2014,(6):2-2
向污染宣战——这个已响彻当今中国的口号,既表达了中国坚定的选择,也表达了中国迫不得已的选择。中国已拥有多个“大国“头衔,但在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下,都比不上“环境大国”令世界各国瞩目。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远远不止是中国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垃圾分类治理要求严,必须提升为"主官工程";垃圾分类社会需求高,必须提升为"民生工程";垃圾环境隐患大,必须提升为"环保工程";垃圾分类管理难度大,必须提升为 "智慧工程"。垃圾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产生的,有了人类就有了垃圾,古今中外,垃圾分类一直是社会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垃圾问题既是民生关注的热点,也是环境保护的难点。今年以来,全国以  相似文献   

3.
吴昌华和斯蒂芬以及嘉宾舌枪唇剑,围绕着中国青年的环境教育,中国的大国责任等问题和斯蒂芬进行了辩论。在这个收视率超高的节目中,吴昌华的专业和睿智征服了所有观众。2011年12月6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高端会议——"驱动变革,全球行动"会议上,当气候组织"千村计划"被宣布为公私合作伙伴关  相似文献   

4.
江晓原 《绿叶》2010,(Z1):55-58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不可能依靠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激烈的环境资源竞争之中。为保障自己的发展权益,对外我们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内我们要主动"绿色":探索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生活——少追求物质生活,多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5.
曲晴 《环境教育》2007,(6):42-43
2007年6月5日是第36个世界环境日。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以“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积极回应世界环境日的全球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环保总局对外发布了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对去年我国的总体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相似文献   

6.
李嘉  张永泽 《四川环境》1996,15(1):25-30
本文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全球性出发,阐述了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指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结合我国的环境现状,说明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活动匠逐步扩大,环境保护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摆有人们面前,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是中国乃至全人类都必须正视的艰巨课题。  相似文献   

7.
丁金光 《绿叶》2008,(4):26-33
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的环境外交在近30年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扩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但整体来看,中国环境外交的人才、水准、能力,与"环境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作为发展大国,中国国内环境形势严峻,国际面临绿色壁垒阻碍。中国的环境外交,中国的国际环保合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前文第6条指出 :“历史已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为了现在和将来的世代 ,保护和改善环境与和平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已确立的基本目标一样 ,是人类的至上目标 ,而且它又是与这些基本目标相协调而实现的目标。”即宣言强调指出了“发展”和“环境”必须相互协调。同时宣言还指出 ,为保护和改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育是不可欠缺的。以此会议为契机 ,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是人类重大的共同课题达成了共识。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王建 《绿叶》2010,(5):74-78
中国人口多、石油资源少,无法依赖世界资源完成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转变。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生产的产品要供各国消费,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比其他国家大得多。这种全球分工结构导致中国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更强烈的迫切性。大国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把能源问题纳入国家未来总体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做好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安排,从现在开始为长远铺路。  相似文献   

10.
白清荣 《环境教育》2014,(10):41-43
正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和公路运输也对轮胎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轮胎生产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橡胶消耗第一大国。2007年我国轮胎产量达3.3亿条,轮胎出口量超过1.4亿条。到2013年,轮胎产量达到3.906亿条,其中全钢载重胎产量达9006.6万条,半钢乘用及轻卡胎产量总计2.61亿条,轮胎出口量达1.65亿条。资料显示,受世界  相似文献   

11.
姜诚 《环境教育》2014,(7):9-15
正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什么是中国目前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政治?经济?军事?都不是。目前中国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环境。世界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原因很多。第一,中国人口最多,原料消耗最多。近几年,中国每年平均消耗全球26%的粗钢、47%的水泥、40%的原煤、32%的稻米、37%的棉花。第二,中国能源浪费巨大,工业能源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0%,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许多发达国家的8~10倍。第三,中国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0倍,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转变传统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坚决实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也成为中国可持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公布2011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  相似文献   

14.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2,(1):71-71
环保部日前发布2011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十一五”期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情况。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已是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环保部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强化机动车生产、使用全过程的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08,(6):4-5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国际动态     
《绿色视野》2014,(1):4-4
正联合国设立"世界城市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近日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 4年起将每年的1 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获得了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的支持。"世界城市日"的设立有望大大提升国际社会对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关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晓平 《绿叶》2010,(5):91-93
在国际上做生意,利益原则、商业原则并重,是普世规则。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商业文化,偏于按自己的逻辑行事。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如何能让自己走出去时更稳、更有益,中国应遵循市场经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原则为基础:国家战略要服务于商业原则,保证其公平执行,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有利、有效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16,(5)
正6月5日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1972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建议并确立的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解之道,谋求生存环境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第一要务。从党的"十八大"形  相似文献   

19.
张汉澍 《环境教育》2015,(Z1):38-41
<正>"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句著名格言。身处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十字路口,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正面临一场重大的抉择。过去10年,有关转基因种植产业化的争论从没有平息过,然而却没有任何一年的争论有这一两年来得彻底和深入。挺转派:转基因能解决粮食问题"每年中国出口欧洲和日本的大米中都有因被  相似文献   

20.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