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重庆市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显著,促进了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理论的研究,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现有模式及其地区间的差异,为今后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三项生态环境指标,以城镇化率作为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指标,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重庆市1990—2014年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存在均衡关系。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但短期来看,污染物排放量影响了城镇化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抑制了城镇化发展,抑制作用具有滞后效应。妥善处理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需走包容、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进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本文针对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小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规模经济是较佳的选择,其途径是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同时并举.基于此,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企业的现状特点分析,认为实现规模经济不但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能为重庆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论分析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理和耦合过程,并从空间效应、人口效应、生态效应和服务效应等角度分析了两大系统的耦合效应,提出了城市旅游化模式、旅游小镇模式、旅游社区模式和旅游综合体模式等四种不同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北碚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北部,嘉陵江下游,三峡库区末端,是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之一。全区幅员面积755km2,人口64.54万。北碚城区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缙云山脚下,被誉为重庆市的“花园城”。一、环保市场需求巨大近年来,以实现把北碚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工业区、文化旅游城为目标,通过创建重庆市“环保模范区”、“山水园林城区”等活动,建设了一大批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峡库区共规划建设39…  相似文献   

7.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了辽宁省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动态关系。通过功效函数、协调度可知,辽宁旅游业发展落后于经济、人口、生态、社会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步调较为一致,与生态城镇化发展出现一定偏离。计量结果显示,长期中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辽宁旅游业发展,短期中生态城镇化建设可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最高边际效益。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经济、人口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作用显著,而生态城镇化的影响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陈海堰  吴文娟 《四川环境》2004,23(1):28-30,41
本文以重庆市近几年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对重庆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环境质量问题、库区淹没区环境质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同时从经济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实施重点工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对策,以维护和建设重庆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深圳召开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上,重庆市有5所学校成为首批国家表彰的绿色学校,重庆市环保局、市教委也同时受到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的表彰,被评为优秀组织奖。近两年来,在深圳会议精神的鼓励和鞭策下,重庆市的环境教育工作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早在1998年10月,重庆市就成立了由市环保局、市教委组成的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全面指导区县、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区县环境教育组织机构建设的工作。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广泛、深入,创建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环境管理》2013,(3):46-47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大政方针。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宜居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如何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更好地保护环境,科学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已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各地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城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耦合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城镇规模和空间优化、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管治。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型城镇体系下的生态环境管治应基于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约束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治策略、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治效率、构建政企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提升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城市化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相对发展水平和耦合水平.结果表明:①10年间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平缓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耦合水平较高;②中国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三级梯度的分布空间规律逐渐被打破,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③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省份需要合理地平衡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发展,确保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地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成渝地区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并基于ArcGIS10.3软件进行了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均保持上升趋势,"双峰"格局显著。②耦合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阶段性特征明显,政策引导作用显著。③耦合协调重心始终以成、渝两地为中心迁移变化,"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初见成效,两大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未来,应进一步发挥成、渝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一体化意识,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城市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国内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表明,人类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探索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而成长。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结合各类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美丽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美丽城市建设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分类施策,超大、特大城市加强可持续发展,中部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注重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中、西部非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防止污染转移,中小城市突出建设和美家园,以期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分异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环境舒适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舒适性是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时感觉舒适的有机结合。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环境舒适性的丧失。因此,要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环境和居住的舒适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当前河北省农村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规划不合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出现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耗竭,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须科学合理规划、切实推进农村城镇化,转变农村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地区地表水资源生态结构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北部新区高新园这一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区域为例,研究了地表水资源的生态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对水资源的系统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快速城市化区域水资源变化的分析应该关注自然和人工的双重干扰,把河溪、塘库等地表水体作为区域的重要自然元素,不但要有效保留,而且要从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保证快速城市化区域的水环境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取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5个方面,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环境优美程度、资源承载程度、生活便利程度和公共设施建设程度。通过对评价指标量化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后,对郑州市区最近5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郑州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郑州市的人居环境整体不高,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郑州市的人居环境一直呈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元素流分析方法,解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系统磷代谢的主要过程,构建了磷代谢分析框架及磷流核算模型,并以湖北为例,审视了其磷代谢过程及规律,定量识别了水体磷负荷的主要来源,力图提出减少长江经济带总磷污染的相关建议与对策。结果表明:(1)湖北长江经济带磷代谢系统整体结构不协调,呈现典型的单向型;(2)随着矿物磷—植物磷—动物磷的转换,重要工业化生产性子系统(磷化工、农业种植、规模养殖)磷的物质生产率逐渐退化,污染排放率、废物累积率、养分循环率则次第升高,城镇居民对总磷污染的贡献度要远超农村居民;(3)规模养殖、农业种植、磷化工、城镇居民生活是湖北长江经济带水体总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