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同时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不透水下垫面增加,导致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对城市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基于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运用SCS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从雨洪廊道的分析与模拟、雨洪淹没区的范围定位和积水深度确定以及河流水域的安全缓冲区分析3个方面构建上海市静安区雨洪韧性体系,研究雨洪灾害对上海市静安区的影响,选取4个典型积水点,利用AHP-FCE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雨洪韧性评价。在微观层次的积水点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空间类型的雨洪韧性设计策略,将静安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更新与城市内涝的可持续应对措施有效结合,为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科学准确地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是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前提。基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从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法构建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各城市中,郑州市灾害应急能力最高,其次为焦作市,信阳、驻马店、南阳和周口四市灾害应急能力最低,其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居中。通过评价结果对比可发现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差距所在,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提升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0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内涝灾害,有137个城市遭遇3次以上内涝。  相似文献   

4.
皖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安徽省血吸虫病害的主要区域。本文通过对血吸虫病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分析,探讨了血吸虫病害的区划指标,并进行了病害度分区。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城市地表径流、城市雨涝灾害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利用遥感和GIS手段,对厦门市199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存在厦门市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现象;再结合SCS-CN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发现建设用地地表产流较大,雨涝风险高,而生态用地具有一定雨水调蓄能力,产流较少;最后就雨涝防控,提出城乡用地格局控制径流、城市基础设施疏散径流以及完善雨涝管理体制3方面规划启示,以期控制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雨涝灾害风险,为日后城市内涝防控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表产流计算方法和径流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和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城市地表产流的精确计算和城市径流模型研究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现有较为通用的地表产流计算方法,包括径流系数法、下渗曲线扣损法、蓄满产流法、SCS-CN和初损后损法等,指出各种计算方法对城市不同下垫面和计算精度的适用性。随后概括了国内外在城市地表径流计算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计算模型所包含的地表产流计算方法,指出了使用GIS耦合径流模型用于排水系统管理以及城市内涝预警的必然趋势。最后综述了计算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的两种方法,局部灵敏度分析在径流模型参数率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全局灵敏度分析因计算的复杂性,其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震灾害多发,地震灾害损失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而农村地区居民又是地震灾害的主要承灾体和最大受害者,降低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利用实地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ArcGIS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宝鸡市农村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整体偏高,情况尚不理想;(2)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南部地区整体高于北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南部地区家庭青壮年人员流动较大;(3)地貌类型、区位类型是影响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城市作为灾害的巨大承载体,对其开展灾害应急能力评价工作是推进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和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应急管理全过程均衡理论,从应急准备、灾害预防、紧急避险、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灾后学习和监测预警7个方面选取41项评价指标,通过AHP-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对中国7大地理分区、31个省份和339个城市开展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性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较高的为华东地区,其次为华北、华中、东北、西南和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应急能力相对最弱。省域评价中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较高。(2)中国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分布,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等韧性建设密不可分。(3)中国各地市灾害应急能力呈现聚集性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向黄河中下游、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集中的聚集效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对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广泛的关注。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几乎包含了当前规划领域中的所有挑战,是速度和质量兼顾、人性与理性权衡、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统一、多方博弈的过程,对灾后重建规划环评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对灾后重建规划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灾后重建规划环评相应具备的特点,即早期介入、与规划过程融合、增加灾害情景、突出规划协调性分析和应用反规划思路等特点,并进一步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例说明了与灾后规划融合的环评流程、灾后规划环评的关键内容和评价思路。在对常用规划环评方法从信息成本、工作成本、客观和量化程度等原则进行评价后认为灾后重建规划环境评价中应有效利用比较评价法、GIS叠图法、生态承载力评价法等相对快捷、成熟或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以特定的地貌体为基础,城市地貌环境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简述了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条件下,国内外城市地质、城市地貌、城市地貌灾害与城市地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历史与发展,讨论了当前城市地貌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潜在游客情绪切入的震后四川旅游应急修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潜在游客的敏感性、多虑性及传染性等情绪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灾害风险预期、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物价、食宿和旅游活动时间风险等角度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对潜在游客情绪的影响,并就震后四川旅游的应急修复提出了几点对策,包括灾害再次发生心理预期的弱化、灾后重建成果的传播、旅游地形象营销口号的创新以及事前应急预案的建立,旨在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岸侵蚀是当今全球海岸普遍存在的海洋地质灾害现象,通过实地勘查对河北省砂质海岸侵蚀灾害进行研究,借助历史资料,选取了海岸地貌类型、岸线曲度、侵蚀速率、海滩发育空间、泥沙补给和堤防设施六个评价指标,对河北省砂质海岸侵蚀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高危区岸线长度46.11 km,中危区102.54 km,低危区59.95 km,所占岸线比例依次为22.11%、49.16%及28.73%。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改变着城市的水循环过程,这使得城市在面临暴雨等极端天气时,难以消化短时间内发生的大量降雨,从而带来了城市内涝、水源污染等问题。如何通过源头治理和末端处理的设施建设,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减少雨水污染,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等,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这就成为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能力评估是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的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分析了城市洪涝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从刺激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弹性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无锡、常州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城市洪涝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洪涝弹性有较大差别,苏州城市洪涝弹性最强,常州最弱;同一城市的洪涝弹性在不同时期不断变化。总体上,苏州和无锡城市洪涝弹性呈上升趋势,而常州呈下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对三个城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区防洪规划与弹性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深圳市关内、关外和新区37个社区600多名居民就内涝问题进行社情民意调查,详细了解深圳市内涝状况及其影响程度。通过以社区为单位,从居民的视角出发,对关内、关外和新区在内涝产生原因、排水应急措施、居民排水需求以及排水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对城市解决内涝问题提供民意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制约了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防治自然灾害不仅要建立健全灾后的灾害快速反应和救援机制,更为根本的是要在灾前积极地实施生态调控措施,尽量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从而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灾害局部治理局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青海省东部地区主要路段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估法及统计分析法,针对挑选确定的隐患点气象灾害风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所普查交通沿线的主要气象灾害为道路结冰、强降水和积雪,衍生的次生灾害为塌方、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风险点路基岩土类型大部为砂土和碎石土,植被覆盖率分布极不均匀,道路形态为弯道或坡道。隐患点致灾气象因子临界值,由强降水造成路面有明显积水的临界值为24h降雨量达10mm;降雪天气致灾因子临界值为24h降雪量2.5mm;道路结冰灾害影响临界值为路面结冰持续时间大于等于2d。  相似文献   

18.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问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19.
孟宪林  周定  郭威 《四川环境》1999,18(1):37-41
本文对我国酸雨严重地区的部分水体中的缓冲容量以及缓冲容量随酸性沉降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酸化容量法评价水体发生酸化的敏感性。由于该方法尽可能地考虑水体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因而,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间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