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谋昌 《绿叶》2010,(10):85-85,87-92
中国环境伦理学只有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形成自己的环境伦理理论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作用。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建构不能像西方一样走不同学派争论的路,而应朝建立统一、开放、完整的环境伦理学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要对西方不同学派的理论进行整合。实践是环境伦理学的精华。我们需要通过对社会不同角色、不同阶层人的伦理态度、伦理行为的研究,来制定一套比较和谐的、符合我们社会实际情况的环境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屈振辉 《绿叶》2013,(3):38-4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危机日渐加剧,环境伦理的研究和构建也愈显重要。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环境危机是环境伦理产生的根源,但通过研究却可发现环境伦理的产生与流行同原始先民中的礼仪不无关系。基于此,我们做出了环境伦理最初起源于初民之"礼"的道德猜想,并对环境伦理的生态起源及其道德内涵进行了探讨,试图从礼仪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礼仪文明中,探究其对于当代环境道德建设的若干启示,为解决现代环境危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接受西方的环境伦理观念的。中国之所以接受这一观念并日益重视这一观念的研究和宣传,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遇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历史、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交汇,构成了我们环境伦理观念的现状,我国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
论公众参与的环境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环境影响评价(EIA)和战略影响评价(SEA)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基础.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有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和环境伦理四个方面,其中环境伦理在公众参与和环境行为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从伦理学角度论述了人类环境伦理观的形成,环境伦理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5.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邓长绪 《青海环境》2005,15(4):173-175
环境文化是倡导生态经济、尊重自然法则的先进文化,是通过法律和道德体系来保障实现的。发展环境文化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弘扬环境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奉献。文章从环境文化与经济关系、环境文化与法治德治、环境文化与政治文明、环境文化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阐述了环境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康晓光 《绿叶》2008,(2):33-37
传统精华的丧失,道德的沦丧,对当下中国发展道路正当性的缺乏自信,表明软力量是今天中国的软肋。软力量建设深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否有有效的意识形态、是否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最大的缺口和资源在文化领域,复兴儒家文化,开创新的普世性体系,是中国软力量建设之本。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想就地域环境与文化问题谈几点看法。刚才我非常荣幸的听到了我的校友温铁军先生发言,我相信他比我毕业晚。同时还发现我们曾经在某些学术领域上有交叉,我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本科毕业,毕业以后留校给我的老师做助教,分给我一个课题叫做中国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问题,点名让我去研究晏阳初的“平教会”(平民教育会)。当时我是刚毕业的一个学生,于是努力地去研究,在老师的讲稿里,他对这些人的政治结论是“反革命”的。当时我闹不清楚,这些人都是留洋的博士,他们回来以后,脱去西装和长袍马褂,到农村去,在那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怎么会是反革命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一直很长时间。前几天我回想自己的创作生活的时候,还  相似文献   

9.
导语: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的数据表明:在环保方面,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性非常明显。政府在环境宣传教育方面也起到了最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才能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管理任务,更积极与非政府组织密切合作,构筑环境教育的整体社会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多种渠道的力量,体现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非常值得思考。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环境教育网络体系的构筑和相互支持为我们“解剖了麻雀”,许多法律和管理,协调的运行机制都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特别是对于政府中的环保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转变,这对办大学提出新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模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把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到环境伦理的角度。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余谋昌为我们阐述了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彭卫 《绿叶》2008,(1):87-90
中国近代以来的路程非常艰难,直到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才算摸索到了一点儿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比起希望用儒家文化对之修正来说,规范人的行为主要还得靠法律,而不是道德。讲等级的儒家文化无法回应求平等的现代社会,儒家文化有益修身养性,若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12.
人类走向环境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产生、环境伦理要求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三个方面来阐述。环境伦理的兴起与对人类的启示“伦理”一词代表的是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遵循的原则、规范,并与人的责任和义务相联系。传统的伦理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反映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千百年来,伦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层面上。所以,以往当人们谈到伦理的时候,它存在于人类之间,只起调…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2010,(3):8-10
工业文明以来,环境危机的大范围爆发,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生物个体与生态系统整体、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提出了不同的学术主张,形成了风格相异的环境伦理学思潮和流派。这些流派具有不同的学术渊源。本期将介绍西方主要学术流派,以期使读者对西方环境伦理领域有客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际法律框架的基石,伦理道德在国际法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环境伦理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一方面是伦理道德中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分析道德的涵义和作为中级原则的正义的内涵和类别的基础上,以亚里士多德和罗马法的交换正义理论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和约翰·洛克财产权分配正义理论为基础解构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环境正义;另一方面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伦理道德,从公约具体规范的角度阐释了隐含在其中的环境伦理,尤其是正义观念。  相似文献   

15.
从今天上午到现在,我听了两个非常有感触的概念,一个是上午解局长谈到的循环经济,一个是潘局长刚才谈到的环境文化。这两个概念和名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感到受到很大的启发。两位领导同志从他们自身的工作出发,讨论了中国的环境问题。那么我也想从我的老本行谈点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谈一点我对中国环境的看法。我感觉到,如果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有三大问题必须解决。(一)大力推进环境产业的发展。所谓环境产业就是环保的产业化。也就是把别的产业给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由环境产业去消除掉它。我们国家过去很少提环境产业的问题,所以我们主要靠政府。政府办一个事业单位,搞污水处理。政府可以做,但是仅仅靠政府力量不够。尤其是我们这种还不是产业化的所谓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16.
提高我国环境行政效率的关键是强化合作协调的环境治理理念,其核心载体是科技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体系.科技进步与信息管理系统化决定着现代环境治理超越传统的危险防范而进入风险预防领域,也就决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中合作与协调的核心理念.与环境保护的预防原则和环境许可制相适应,环境技术标准体系是现代环境科技信息体系的集中体现.同时环境法律监管体系也需要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向综合环境治理发展,其中环境质量达标制(结果导向型监管)和环境治理中的规划都以环境信息综合集成管理为基础的.对于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下、民主法治建设中、全球化进程里的中国环境治理,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好人类家园--关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度 《环境教育》2005,(1):13-14
基于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注.对现代环境危机的深层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东,倡导“环境伦理”是今天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环境伦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人动力,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保障,是深化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客。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郑度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通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周艳萍编辑与大家共同探讨“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8.
伦理道德观的转化:发展公民儒学,提倡大公有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安梧 《绿叶》2008,(5):7-16
在大陆,中国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传统三大传统可以在交谈中互动发展。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共通之处——都包含人文主义,以人作为核心性思考,强调人的平等。今天,大陆处在走向公民社会的学习进程中,从"无我的自我"过渡到"有我的自我",道德伦理必然大变,而大陆的伦理学尚来不及面对这一巨变,出现问题很自然。台湾是大陆一面很好的镜子,台湾代表的是一个旧世纪的扬弃和新世纪发展的可能。大陆应进行伦理道德观的转化,通过与其他多元文明的互动融通,发展公民儒学,提倡"大公有私"和人的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9.
巩固 《环境教育》2011,(3):62-64
环境法学教育与环境伦理教育、环境技能教育并称为环境教育的三大基本内容.环境技能教育传授环境知识,建立科学的环境认知;环境伦理教育培养对环境的感情,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法学教育弘扬环境法律,确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秩序,三者缺-不可.没有科学的环境知识,伦理和法律会陷入盲目,好心也会办错事;没有崇高的环境伦理,科学和法...  相似文献   

20.
刘兵 《绿叶》2008,(1):47-50
我们强调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就是西方工业革命,经济、物质增长的现代化的模式。当我们只追求这样一种发展时,我们就排除了社会发展模式上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且,当我们把它作为深层的文化基础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出问题。今天,我们至少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宽容的文化环境、研究环境来改变这种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