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的深化,迫切需要解决生态服务的区域外部性问题。正外部性内部化是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协议补偿、生态商品、创建市场等方式。生态正外部性的价值可以通过生态要素的直接市场、包含于生态商品的间接价值以及基于成本—收益的生态补偿标准来确定,而现有的协议补偿标准多基于上游地区的保护成本,应将发展的机会成本作为参考依据。最后,从机制上将收益内部化转变为主体内部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收益主体分离带来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勤 《绿叶》2013,(8):14-23
由于缺乏对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治,空间开发无序,区域之间利益共享与损失补偿的矛盾激增,"污染转移"加重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规划和建设主体功能区,不仅成为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也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最大程度地解决空间开发无序问题,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区域矛盾和冲突,而且,凸显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性,为支持问题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将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理论进行融合,并结合耕地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作为资源分布的差异性,提出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核心问题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公共物品属性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途径选择的公共经济学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效益)理论是确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依据,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是耕地保护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体系构建的依据和目标,从而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补偿资金“从何而来”已成为制约流域生态补偿可持续运行的突出问题。“搭便车”诱惑、生态要素产权界定不清以及生态补偿项目本身的局限性阻碍了多元融资,致使流域生态补偿面临内生性资金供应不足与外部性资金支持增长受限的“资金筹措难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与归纳法,总结国外生态补偿融资以及补偿资金使用的经验,以此凝练出有益启示。基于中国本土国情,构建起内生性资金供应与外部性资金支持“协同发力”的流域生态补偿多元融资体系已成为必然。通过优化流域生态补偿多元融资的市场化运作环境,明确界定流域生态资源的产权归属,维护多元融资主体的利益诉求,搭建流域生态补偿项目的内生性资金供应链与丰富获取外部性资金支持的融资方式,完善资金使用评估与信用体系建设等具体内容与手段,提供流域生态保护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成本分析的西部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实施西部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强化西部生态功能专业化服务的必由之路。生态系统服务补偿理论和自然资本理论为我们分析西部生态补偿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西部生态补偿包括国家补偿、区域和流域补偿、自力补偿三个层次。其内部的成本关系包括生态服务利用成本关系、跨区域资源调配成本关系、生态工程实施成本关系、内部补偿成本关系等,基于成本分析基础上的三层次补偿关系协同发展是完善西部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环境成本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损失。主流经济学认为,外部性与产权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减少环境成本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不同的治理手段具有不同的治理成本,一般而言,经济手段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和较低的成本,但管制手段也有其存在的意义。解决我国的环境成本问题需要树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让企业成为污染治理的主体,建立环境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同时区域利益冲突却不断加剧。基于水环境治理的太湖流域生态补偿在很大程度上是水环境问题倒逼作用的结果,其激励作用表现不明显,存在补偿主体权利义务责任不统一、补偿标准不科学、监管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以利益平衡的视角探讨如何对太湖流域生态补偿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配置,平衡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减少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确定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在简要说明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石羊河流域实践与存在的问题,选取生态服务价值、机会成本和支付意愿三种补偿标准进行比较,确定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以WTP为参照确定补偿标准,实施补偿的投入最少,但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考虑较少;以ESV为参照确定补偿标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但对居民切身利益考虑较少,生态补偿的效益有待分析;机会成本则将生态补偿实践与家庭或个人的生产实践联系到一起,居民可接受弥补其因生态补偿实践中的实际损失,生态补偿实践效率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生态综合补偿的提出表明国家对生态补偿关注的重点从资金的来源转向资金使用的效果,其中转移支付法制是影响生态综合补偿效果的主要变量。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立法来看,贫困地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立法从维护公平正义提供倾斜性补偿资金,转向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减贫”的生态补偿整体性效益建设。然而,整体上,相关法制建设尚显不足,如贫困地区利益未充分表达、补偿资金使用自主权未能充分发挥、整体性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在于,扶贫政治思维淡化了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法律制度的属性,覆盖面难以普及;不同利益诉求造就了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约束;行政放权的非制度化影响贫困地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整体性效益。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权新理念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转移支付的法律制度化建设,明晰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中转移支付的重要地位,夯实基础性财权,同时构建适应生态综合补偿的整体性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生态补偿政策是实现“三个转变”和制度创新的需要。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是生态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受益原则”、“受益者补偿原则”、“公平性原则”、“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原则”和“分步推进”是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事实的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偿、流域内部补偿、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市场方式补偿、异地开发补偿和国家间补偿。中国的生态补偿政策存在观念障碍、法律障碍、技术障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1.
昌吉州准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新疆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分析了准东地区资源和环境现状,探讨了产业带内区域环境规划,并就产业带内生态适宜区或非适宜区产业布局和注意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在该区域发展煤电产业时,必须调整思路,强化管理,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川东北高含硫气藏安全环保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对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应急管理体系现状的全面调研,针对当前勘探开发形势下各气田应急管理主体分散、应急联动体系效力不高、区域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等突出矛盾问题,提出川东北高含硫气藏区域网络式的动态应急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合作机制与政策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有助于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解决由于跨界污染引发的利益冲突和纠纷;同时由于有效的区域管理和合作有可能基于区域间污染治理成本的差异,制定最小成本的污染防治战略,可以因此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2010年以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开始向区域管理转化,并开始步入跨地区合作的新阶段。但这种转型,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的支撑。已有的区域环境管理合作实践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障碍主要源于缺乏不同主体进行有效合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由于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地方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很难促成真正的整合管理与合作;另一方面体现在相应的责任-利益协调机制缺失,致使跨地区合作难以常规化和长效化。因此,构建合理的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合作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中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以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综合指标,进一步用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作为衡量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选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和预警,并讨论了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和危害,因此,如何兴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减少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治理本质上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横向协作行为,地方政府的协作意愿与行动策略是决定区域协作进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构建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治理的驱动模型,分析影响区域协作进程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分析大气点源治理、移动源管控、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四类协作议题的协作进程及其驱动机制,识别差异化协作进程的形成原因。最后,本文从强化地方政府区域协作考核力度、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区域协作机构的组织能力建设和完善区域协作治理的基础性技术支撑等四方面为构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长效协作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立横向跨区域大气治理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是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通过区域协作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区域大气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区域协作的内在动力和持续性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本文从理念形成、实践探索、机制完善等层面系统回顾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发展历程,结合“大气十条”以来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工作重点和机制创新,总结了空气质量改善、统一标准体系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建设、环境监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基于未来我国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从综合管理体系、立法保障、规划统筹、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综合开发的基本目标。本文在分析济宁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区域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田万慧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982-985,989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已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改善农业环境,杜绝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1年现场考察与研究获得的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述了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的状况,其主要表现为:湖沼萎缩,沼泽旱化,沼泽逆向生态演替,区域土地沙化,土壤质量下降,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减少,草场退化和鼠害猖獗。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与人类活动干扰、自然因素作用的关系,提出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