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的产地环境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业生态补偿是通过综合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破坏的个人和组织的负外部性行为进行收费(税),对恢复、维持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的正外部性行为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为了了解区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以武汉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东西湖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以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价值取向,构建了包括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体系,对东西湖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西湖区在实施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前后效益变化分值差都在30以上,最低变化值为31.42,最高变化值为59.75。其中,政策目的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反馈指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值都在50以上,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的变化值都在3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为此,要加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管理,提高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资本利用效率,提升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比较了生态安全与其他相关概念(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对生态安全理论框架(PSR、PISR、DPSIR、DSR和DPSER)和评价方法(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物元分析法、生态足迹、景观生态安全模型、数字生态安全模型)进行的总结,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四湖地区的农产品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该地区的农产品优势资源为大米,淡水鱼、牲猪、蔬菜和水生经济作物中的莲藕等。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产品加工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存在的问题障碍了该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及变区域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山东省淮河流域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629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这些化肥一半以上流失或残存在农产品和土壤中。流域内牲畜年出栏量3000多万头,家禽出栏量2.5亿多只、年粪便产生量2亿多吨,约有40%直接排入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系统论、环境价值论和人地关系理论构建水库型旅游地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运用模糊集对分析法定量分析2005年和2015年溧阳市天目湖的生态安全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信息熵权探寻生态安全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沙河水库下游的旅游优先开发区生态安全状况较差,大溪水库周边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较好。在时间尺度上,所有区域的生态安全等级都有所提升,旅游优先开发区的生态安全等级出现较大正向波动。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因子、人口因子和引起环境变化政策响应因子是决定天目湖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子。通过对政策、产业和人口之间的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库的作用过程分析发现,人类的环境再生产活动能够降低生态压力、提升生态响应,从而改善水库型旅游区的生态安全。 关键词: 水库型旅游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天目湖  相似文献   

6.
库区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境素质的提高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利用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数据,对三峡库区农村环境保护设施现状,农村移民的环境素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仍然不足,饮用水不安全,化肥施用量过度,生物、环保防虫技术很少被采用,移民缺乏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仅具备浅层次的局部的“日常环保型”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能力和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饮用水安全状况,推广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库区农村移民的环境教育,促进移民脱贫致富,提高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环境素质,提高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改变其对环境不友好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基于变权重和信息熵的区域水资源安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是气候变化下区域水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为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出了把权重结构分解为评价指标的单样本权重和样本集权重的新观点,建立了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确定单样本权重、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和最大信息熵原理确定样本集权重的新模型--基于变权重和信息熵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CWE PP)。将CWE PP模型应用于全国水资源安全背景下的巢湖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水资源安全状况整体上介于重度缺水与中度缺水之间,偏向重度缺水,略低于安徽省水资源安全状况。用CWE PP进行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物理概念明确,计算结果合理,方法通用,在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贸易持续时间是影响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UN-COMTRADE数据库中1996-2012年HS6分位产品数据和生存分析法对美国输华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输华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平均值为9.75年,中位值为12年,且危险率呈现负时间依存性,但后期有增加的趋势。同时考察了产品类型差异和初始贸易额对美国输华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证明其影响显著。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相对于开拓新的进口市场,对现有的贸易关系进行深化更为可行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出1999~2009年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虚拟耕地与人口、水资源、耕地资源、水土流失治理以及GDP等要素的基尼系数以及全国8大区域2009年农产品虚拟耕地 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不平衡指数。结果表明:(1)我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各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地域分布匹配程度都不高;其中农产品虚拟耕地与人口、耕地的地域匹配程度相对较高,与水土流失治理之间的地域匹配状况次之,与GDP和水资源的地域匹配程度相对较低;(2)我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各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外部公平性不高,黄淮海地区为农产品虚拟耕地 资源环境经济要素不公平性最突出地区,其次是华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0.
运用比较分析法指出江苏省在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同时主要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在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餐饮业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最终提高人们对第三产业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农业比较优势格局及与周边省市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江苏省置于长江中下游种植区内 ,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DomesticResourcesCostCoefficient)和RDRCC(RatioDomesticResourcescostCoefficients)指标考察了江苏省与周边省市 (包括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 )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差异 ,从而全面地认识了相对于长江中下游种植区六省市江苏省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根据分析 ,与周边地区相比 ,江苏省秋收作物粳稻、大豆 ,夏收作物油菜籽、棉花和早籼稻 ,常年生作物茶叶生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比较优势 ,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策将资源导向这些产品的生产上 ;同时重点压缩小麦、中籼稻、玉米、花生、烤烟等不具相对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此外 ,江苏桑蚕茧可考虑稳定现有的生产 ,而苹果生产可适当调减。主要饲养业产品中 ,蛋鸡、肉鸡和淡水鱼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其饲养总量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 ,相反 ,生猪和菜羊不具相对比较优势 ,饲养规模应适当压缩。而江苏奶牛饲养总规模可考虑稳定 ,并适当扩大国营集体饲养的规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苏省13个市(1978-1996年)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阐述了耕地面积变化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根据耕地面积减少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将13个市划分为三种具体类型:(1)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2)经济增长滞后,耕地减少超前;(3)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变化。由上述分析发现,耕在面积大量减少与经济过热增长阶段基本同步,江苏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在13个市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与耕地面积变化量比值的差别较大,说明被挪作他用的那部分耕地的利用效益在各个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提出了正确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1)提高耕地非农化的成本;(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4)发展节地型经济增长技术;(4(5)加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  相似文献   

13.
区际生态环境关系是随着区域生态环境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区域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紧密相关而又相互区别的新型关系。对区际生态环境关系这一环境科学论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初步探讨了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和分类,以及区域环境合作与冲突等基本问题,着重提出了区际环境冲突的形式、成因与解决机制,试图从区域间环境的矛盾冲突这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区域环境问题,探索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和区际环境矛盾的新途径。以江苏省为例,初步探讨了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环境矛盾冲突以及建立省际环境合作的机制与对策,认为江苏省位于长江和淮河等流域下游,周边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同时又是资源、能源的输入和消耗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省际生态环境利益冲突将会进一步显现,因此应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资源、环境合作,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环境规制条件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单元调查评估法对中国农业分省污染排放量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应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方法,对1978-2008年环境规制条件下省际农业TFP增长及其源泉进行实证分析,将农业增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纳入到一个统一框架.研究发现:①环境规制条件下农业TFP取得了一定增长,主要由前沿技术进步贡献,环境技术效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时间趋势上大致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②从资源、环境与增长的统筹兼顾来看,农业TFP及其增长模式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要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则可能处于失衡状态;③以三大直辖市为代表的东部省区和西部青海、贵州和宁夏等边远省份直接主导着“农业环境技术创新”;④是否考虑环境污染成本,对农业生产率核算会产生较大影响,并可能导致政策偏误.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农业生产过程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在核算江苏省农业广义水资源量和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水资源消耗和水足迹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指标BWSI和GWSI进行1999~2013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农业广义水资源约为1 034.6×10~8 m~3,绿水占70.4%,苏南地区相对丰富;农作物生产水足迹为1 069.5×10~8 m~3(5.9%蓝水、74.6%绿水、19.5%灰水),苏北地区占61.6%且有随时间增大趋势。全省BWSI和GWSI分别为2.60与1.09,水资源压力较大,且有随时间微弱增大的趋势;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由南向北呈增大态势,且在时间上呈现苏南减低、苏中稳定、苏北增大的整体态势。引江水缓解了全省及各分区水资源压力,对BWSI的影响大于GWSI。BWSI和GWSI可以用于区域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评价,BWSI能揭示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稀缺性,而GWSI适合全面反映水资源丰富地区的用水状况。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地区耕地质量评价与分区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是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针对苏南地区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整合农用地分等定级、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壤侵蚀等相关研究资料,重构耕地综合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加权综合和聚类分析方法,根据耕地基础地力、耕地健康和耕地外部环境的空间分异和组合特征,识别优先保护、地力提升、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等耕地类型,分类讨论耕地保护与整治路径。分析表明:苏南地区现状耕地中,优质耕地占比不足65%,近30%的耕地基础地力较差,超过5%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重金属污染威胁。其中,优质耕地集中于茅山以东的太湖平原和沿江平原地区,茅山以西地区基础地力相对较差,宁镇沿江、太湖东北岸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水土流失风险较高,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地力提升、土壤修复、水土保持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治理措施,以增强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秸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分布及其利用的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江苏省秸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在不同作物及地区间的分布状况,并选择3个典型的秸秆发电项目作为案例,采用成本 收益分析、货币价值折算及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江苏省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秸秆资源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918%,全省秸秆资源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阶梯式分布;目前的秸秆发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秸秆发电等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资源环境外部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与燃煤发电相比,秸秆发电节省原煤的同时减少了大量的污染排放,如果其资源环境效益的货币价值得以实现,不仅可以补偿企业的经济亏损,还可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另外,CDM项目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其资源环境价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用地利用集约利用和可达性评价方法,计算了江苏沿江地区各县(市)2007年农用地利用集约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可达性状况,并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可达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者秩相关系数为0361,在〖WTBX〗α〖WTBZ〗=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可达性之间存在较弱的空间对应关系;(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苏沿江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基于农产品市场可达性的运费因素对于农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布局的影响显著降低,而农业生产与轻工业之间的联系、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快速的耕地非农化等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新因素,也显著弱化了农产品市场可达性对于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直接影响。因此,农业区位论提出的“农产品市场可达性 农用地利用集约程度”空间布局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指导价值已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苏中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苏中地区作为乡镇企业带动型发展的典型地区,其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态势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该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总体态势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第二产业就业;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是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环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平台,工业化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城市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产业收入比较利益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是其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区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文基于江苏省开发区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测算了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结合江苏省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了理论潜力实现的可能性及途径。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分别为261km^2和1069km^2;若能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等方面有所作为的话,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将分别达210km^2和869km^2。这主要通过注重开发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开发区的用地门槛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