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1.
视野     
全国煤矿安全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华建敏、王显政等出席并讲话本刊讯 11月11日至12日,全国煤矿安全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华建敏,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中编办副主任黄文平,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张穹,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鸣起,中国煤炭工业企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赵铁锤、王德学、赵  相似文献   
92.
蒋仁德  李红 《四川环境》1993,12(2):43-47
应用PE管微孔压滤技术,并辅以自然沉降、曝气、生物滤池等技术手段治理中药废水,出水达GB8978-88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并回收了约70%的水资源,文中的油污给PE管微孔压液技术带来的影响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3.
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的许多物种对人体具有危害性,同时,VOCs对大气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大气VOCs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控制大气VOCs污染对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或者发布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指导值,这对于加强VOCs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尚未制定大气VOCs环境基准,亟待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综述国际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介绍当前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的研究需求,并对今后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水中痕量酞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18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建立了地表水中痕量酞酸酯(PAEs)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使用串联质谱特有的多反应监测模式可以很好的去除基质的背景干扰,对列入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的六种PAEs均实现基线分离,在50~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6种PAEs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在89.8%~103.4%之间,方法的精密度较好(RSD<10%)。应用于实际地表水样品中PAEs的分析表明,某市地表水中含有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含量最高(均值为1.25μg/L),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95.
以南方农村分散式生活和养殖混合污水为处理对象,构建由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组合生态处理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对NH~+_4-N、TN、TP和COD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8%、93.4%、90.2%和86.0%,单位面积去除负荷依次为5.12,8.31,0.45,15.92 g/(m~2·d)。其中,氮、磷的去除主要在生物滤池和人工湿地中得到去除,而COD主要由生物滤池去除。组合生态处理系统可有效处理农村分散式混合污水,出水水质稳定,可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流域土壤磷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磷流失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4年流域平均土壤磷流失量为0.214 t·km~(-2)·a~(-1),流失总量为3945.38 t·a~(-1);②磷流失空间分布较为破碎,热点区集中于迭部北部和舟曲东北部等高山区及舟曲、文县和武都三区县交界的低山河谷区,冷点区集聚于宕昌北部耕作区和文县南部森林保护区;③流域磷流失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土地利用和地形的影响,农牧业生产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磷流失整体表现为随海拔和坡度的抬升而增加,草地林地耕地;④流域及其内部冷热区影响因素差异较大,这是由各区地理环境协同差异所致,最大交互因子分别为土壤类型∩景观破碎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降水∩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在流域磷流失治理中,应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在提高植被覆盖度的同时降低景观破碎度.  相似文献   
97.
分析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变,是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三生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论文基于福州新区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OLI遥感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应用GIS定量研究了福州新区15 a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结果表明: 1)15 a间福州新区的生活生产空间增长迅速,面积增加了11 224.63 hm2,增长率达82.31%;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出现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总体增长了19.94%;生活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生态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湿地、海域等生态空间的侵占。2)15 a间福州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21.69%,其中生态空间下降总量最大,减少了6.822 8亿元,生活生产空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2.10%。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提高和下降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贡献率分别达38.60%和18.77%,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4)推进福州新区“三生空间”协同布局,应加强区内生态林地、闽江河口、海岸线等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稳步推进新区核心区域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优化,集约利用生产空间,增加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98.
北京市西北城区取暖期环境大气中PM10的物理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监测资料探讨了北京市西北城区取暖期PM10 的逐日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律 .分别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 (SEM)研究PM10 中的矿物成分及其微观形貌特征 .结果表明夜间PM10 浓度普遍高于白天 .XRD分析显示颗粒物粒度越细 ,其中所含的矿物种类越少 .SEM研究得出 ,单个PM10 颗粒类型可初步分为有链状集合体、簇状集合体、圆球状、片状和不规则形状等 5类 .从数量上看 ,PM10 主要来自燃煤和汽车尾气  相似文献   
99.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工业企业入驻园区刚性要求的不断强化,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断增加,为分析涉VOCs高新技术产业对园区环境质量的影响,选取北京市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研究案例,采用BCT-7800A PLUS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对园区环境VOCs(共计115种)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园区环境VOCs污染水平和臭氧生成潜势,并计算毒性VOCs的危害指数(HI)和终生癌症风险(Risk).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离子火焰检测器联用(GC-MS/FID)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检测了园区不同点位的环境VOCs,并对不同点位的环境VOCs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连续监测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φ(TVOCs)为(72.71±52.51)×10-9,VOCs主要贡献组分为烷烃和OVOCs,占比分别为38.3%和21.8%,主要受燃料燃烧源影响,园区OFP均值为404.13μg·m-3.(2)健康风险评价表明,连续监测期间园区毒性VOCs造成的非致癌风险(HI)均低于1,处于可接受水平;1,2-二氯乙烷平均致癌...  相似文献   
100.
研究了北京市典型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00年6月在北京市主要交通路口之一的崇文门路口,采集了大气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样品,并进行了颗粒物质量浓度、离子浓度和元素质量浓度的分析,同时进行了样品采集期间机动车流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6月5日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6月6日0∶10-3∶50,ρ(PM2.5)达到最高值.崇文门路口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与机动车流量之间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交通来源颗粒物是影响交通路口污染水平的首要因素,颗粒物中Al,Ca,Fe和Mg等元素主要来自机动车行驶载带的道路可扬尘,而Cu,Pb等元素主要来自机动车的排放.还指出了今后进行该类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