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6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设立30个观测点位,研究了东北城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14种PAHs总浓度的变化范围是16.3 ~712.1 ng/m3,呈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PAHs组成以4~5环化合物为主,3~4环化合物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波动;8个城市中抚顺和吉林PAHs污染最重,城市不同功能区中以工业区污染较重;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是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西宁市典型开放源颗粒物粒径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BT-9300S激光粒度仪分析了西宁市道路尘、扬尘、土壤尘、建筑尘4种典型开放源的粒径组成。结果表明,4种类型尘中大粒径颗粒物占主导地位,粒径大于10 μm颗粒占到全部颗粒的73.80%以上,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仅占7.06%~26.20%;建筑尘的细颗粒物含量最高,粒径小于2.5、1 μm的颗粒含量分别为8.36%±4.25%、2.42%±1.02%;道路尘的细颗粒物含量最低,粒径小于2.5、1 μm的颗粒含量分别为2.30%±0.94%、0.73%±0.28%;4种类型尘的体积平均直径、面积平均直径、中位直径分别在37.70~87.99 μm、8.50~23.53 μm、28.95~74.98 μm之间,其中道路尘的3种粒径参数最大,建筑尘最小;开放源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曲线主要呈头长尾短的不对称单峰分布,累积频率曲线为两段式,存在较为明显的拐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天津市秋季(2006年10月10日~20日)消光系数(bext)、PM2.5、SO2、NOX、NO2、O3质量浓度及相对湿度监测结果,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大气消光系数同空气中的几种主要污染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消光系数有关的几种主要指标的灰关联度序为PM2.5NOXRHNO2O3,其中PM2.5与消光系数的灰关联系数达到0.905,远高于其他相关指标。同时对PM2.5和消光系数相关分析表明,监测期间天津市PM2.5质量消光系数为6.04m2/g。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8年1、4、7月和10月在天津大气层边界站,利用中流量采样器对大气中的细粒子进行了滤膜样品采集,应用离子色谱检测技术分析了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Na+、NH4+、K+、Mg2+、Ca2+、SO42-、NO3-和Cl-)的含量。结果表明,天津市大气PM2.5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平均浓度为47.3 μg/m3,其中,SO42-、NO3-、NH4+和Cl-是最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占总离子质量分数共计87.3%,表明了天津市细粒子中的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2 平均比值接近1.0,显示硫酸氨是细粒子中硫酸盐的主要存在形式。NO3-/SO42-浓度比的平均值为0.65,反映了燃煤污染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并存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并通过对PM2.5中8个水溶性离子成分的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来源。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典型城市大气中VOCs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8年4月到2009年1月,利用前级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天津市和沈阳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及浓度变化进行了采样研究.共监测了108种VOCs,包括卤代烷烃39种、苯系物16种、烯烃12种、烷烃30种、醛酯11种,在天津市检测到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中,醛酯56.9%,卤代烷烃13.4%,烷烃13.1%,苯系物12.9%,烯烃2.5%,卤代烯烃1.1%.沈阳市醛酯49.3%,卤代烷烃17.8%,烷烃11.8%,苯系物10.3%,卤代烯烃7.8%,烯烃2.9%.2市VOCs的含量季节变化都是春秋季节大于冬夏季节,在不同季节不同点位的VOCs的总量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并且分析了天津市和沈阳市苯系物和卤代烃的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主要来源,苯系物的主要成分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系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卤代烷烃的主要成分是二氯甲烷和氯乙烯,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土壤风沙尘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来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与土壤标准和背景值的比较分析了天津市土壤风沙尘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通过富集因子法分析了天津市风沙尘元素的富集特征,进而说明天津市风沙尘元素的来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Cr、Ni、Cu、Zn和As质量分数均有超过土壤标准的现象。(2)Ni、Cu、Pb、Zn和Ag超过背景值10倍以上,受到了人为污染。(3)粗颗粒中西青区的Pb元素,津南区的Ni元素和Pb元素以及细颗粒中东丽区的Ca元素和Zn元素,西青区的Cu、Pb,津南区的Cr、Ni、Pb等元素达到显著污染级别;各区粗细颗粒中的Ag元素污染级别最高,有的为极强烈污染;这些元素是典型的人为污染元素。(4)粗颗粒中只有Ca和Ni污染级别有所增加,细颗粒中只有Na、Ni、As等3种元素的富集因子略有增加。所以,天津市土壤风沙尘的治理重在控制人为来源的Ni、Cu、Pb、Zn、Ag、Cr和Ca等高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7.
灰霾的健康效应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灰霾是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导致的可察觉到的能见度降低的污染天气现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大气污染加剧,灰霾天气也随之增多.总结了灰霾这一污染型天气的特征,介绍了灰霾的化学成分、污染机制等,并从影响机制和流行病学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灰霾对人体的健康效应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目前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2014年1月北京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单颗粒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线单颗粒物气溶胶质谱仪(SPAMS)对2014年1月北京市典型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了具有正负离子质谱信息的颗粒物共2248225个.同时,利用ART-2a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并结合Matlab统计分析,将具有质谱信息的颗粒物归为10类,分别为:矿尘类颗粒物(Dust)、元素碳颗粒物(EC)、有机碳颗粒物(OC)、元素碳和有机碳混合颗粒物(ECOC)、钠钾颗粒物(NaK)、富钾颗粒物(K)、含氮有机物(KCN)、高分子有机物(MOC,Macromolecular OC)、多环芳烃类颗粒物(PAHs)和重金属类颗粒物(Metal).结合PM2.5质量浓度数据和HYSPLIT 4.0后向轨迹模型结果,将观测时间段划分为3个典型污染过程和1个清洁过程.结果显示,重污染期间OC、MOC和PAHs为最主要的颗粒物类型.最后,本文还比对分析了污染过程和清洁期间颗粒物的混合状态,结果表明,污染过程中硫酸盐和硝酸盐较清洁期间更容易与碳质颗粒物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择污染严重的北京作为研究区域,自2013年12月起至2014年12月,通过设在北五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内的定点监测,获得375天有效平行样品(T和Q)。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PM_(2.5)质量浓度从优良水平的6.9μg/m~3到极重污染的422.1μg/m~3,年均浓度值在100μg/m~3左右。T组和Q组线性相关,但T/Q并非定值,冬季最高,R~2=0.974,对应T/Q=1.014,可能由于冬季污染程度较重,滤膜性能差异可忽略。除春季外,其它三季的PM_(2.5)都是T组>Q组,与石英膜的纤维结构不够致密有关。以T组质量浓度数据为准,与国控监测点奥体中心点公报的日均PM_(2.5)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二者基本同步,在春冬季呈现较高的污染浓度,在夏季最低。在严重污染时(PM_(2.5)>250.0μg/m~3),在线监测可能低估PM_(2.5)而T组能更客观地记录实际污染状况。统计2014年全年污染等级分布,4~8月份基本未出现重度污染,而在冬季采暖期10~12月份,优良天数不足50%。综合分析风速、相对湿度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证实冬季取暖燃煤和无风、高湿、逆温的静稳天气是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背景站大气VOCs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阳  白志鹏  李伟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6):2180-2186
采用大气预浓缩与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对2013-09-13到2013-10-14期间在国家大气背景站青海门源站所采集的大气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其中烷烃16种,烯烃11种,芳香烃9种,卤代烃2种.从组成成分来看,烷烃所占比例最大,达58.6%,烯烃和芳香烃分别占29%和10.5%,卤代烃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7%.观测期间大多数VOCs物种呈现白天浓度低、夜晚浓度高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高原站点特性,但异戊烷、异戊二烯、甲苯则呈现相反趋势.采用臭氧生成潜势(OFP)对VOCs各组分活性进行分析,各类VOCs中烯烃对OFP贡献最大.利用主成分分析VOCs物种,提取出4个因子,分别归类于燃烧源、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泄露、工业源、生物源.结合HYSPLIT 4.0后向轨迹模型,进一步确定气团的来源与运输途径,发现来自南向的污染源贡献是门源地区VOCs物种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