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采用分散方法,从源头削减雨水和控制污染物迁移的高效LID措施。从水文效应、水质处理及模型建立三方面回顾了国外生物滞留池的研究现状,对生物滞留池用于国内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展望如下:在满足水量负荷下对溶解性N和颗粒悬浮物去除的研究;生物滞留池长期运行稳定性研究,包括填料的二次污染和自然再生等;生物滞留池水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的研究必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减少试验周期和优化试验参数。  相似文献   
42.
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东  朱彤  乐小芳 《生态环境》2010,19(5):1253-1260
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人类福利的改善作出极大的贡献,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土地。污染土地是指含有能对人身健康、环境或其它目标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的污染物的土地。污染会影响土地的价值,因此,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近年来受到关注。文章总结了污染土地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对关键概念进行探讨和界定,依据我国常用的几种传统土地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如何进行修正以适应污染土地的价值评估,并对污染清理费用、环境责任费用、污名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污染土地的价值损失中必须考虑几个方面的不确定性:(1)与工程措施有关的清理费用的不确定性;(2)当前和未来管制要求的不确定性;(3)市场对污染损害反应的不确定性;(4)随着时间变化,市场对污染损害反应的变化。最后结合实际,说明污染土地价值评估不仅要探索新方法,也要在增加和完善环境方面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促进学科的相互交流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43.
李亚红  周筝  赵小芳 《化工环保》2019,39(5):496-505
分析了国内水中余氯测定标准的现状,从标准适用范围、标准对象、方法原理、样品预处理、干扰物和方法的精密度等方面对现行标准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目前国内水中余氯测定标准存在现状复杂、技术内容重复、术语名称和定义不统一、样品预处理、保藏和运输规定与检测方法之间不协调、方法的质量指标不同等问题,并对今后余氯测定标准化工作提出建议,特别是针对标准对象名称混乱和技术内容重复等现象,对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出了及时复审或修订标准、对关键技术内容开展比对试验以探讨差异存在必要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44.
基于进化经济学和进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文章重点讨论了黄河流域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建成黄河流域经济带的可能性。研究从黄河流域发展的历史出发,论证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学本性(nature)条件和现实可能性:第一,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学本性条件是,该区域已经完成了农业经济建设,出现了遍在性的工业化和经济区人口聚集,特别是经过长期聚集,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中国的人口密集带,形成了具有区域发展优势的中原城市群。第二,在分析黄河流域区域发展优势基础上,提出建成“大中原-黄河经济带”的可能性及其发展途径,即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坚持地理环境的鲁棒性建设,坚持城市创新发展,坚持发展新型产业。第三,地区发展政策重点应该关注中原城市群的工业化-城市化发育和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倡城市产业专业化方向,打破省界限制,发挥经济区的地缘结构优势,在空间上与环渤海经济带融合,完成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45.
服装热湿舒适性能评价方法综述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价,物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评价,以及各种具体的评价方法,但是一直没有对这些方法进行全面汇总研究.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对于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研究中所用到的评价方法及其适用性逐一分析,最后对全面评价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6.
不同菌糠生物炭对水体中Cu2+、Cd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菌糠废弃物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在500℃条件下制备香菇菌糠、猴头菇菌糠和平菇菌糠生物炭(LEBC、HEBC和POBC).利用SEM、XRD和FTIR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生物炭酸化实验探究了3种菌糠生物炭去除水溶液中Cu~(2+)、Cd~(2+)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在溶液初始pH 2—3时,3种菌糠生物炭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量急剧增加.LEBC、HEBC、POBC对Cu~(2+)、Cd~(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Cu~(2+)的吸附速率分别为10.15×10~(-3)、7.08×10~(-3)、0.69×10~(-3) mg·g~(-1)·min~(-1),对Cd~(2+)的吸附速率分别为6.53×10~(-3)、5.19×10~(-3)、0.26×10~(-3) mg·g~(-1)·min~(-1).不同浓度下LEBC、HEBC、POBC对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依次为56.74、11.98、77.32 mg·g~(-1);而Cd~(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依次为74.26、36.49、70.2 mg·g~(-1).LEBC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达到较大的吸附量,可作为去除水体中Cu~(2+)、Cd~(2+)的优质吸附剂.XRD和FTIR等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对Cu~(2+)、Cd~(2+)的吸附机制包括物理吸附、阳离子-π作用、官能团络合及沉淀.3种生物炭经酸化处理后,对Cu~(2+)、Cd~(2+)的吸附能力显著下降,表明生物炭中碳酸盐引起的Cu~(2+)、Cd~(2+)表面沉淀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为了保证水厂在高藻条件下的安全清洁供水,以分布较为广泛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铝系混凝剂AlCl3和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um chloride,PACl)进行烧杯混凝实验,考察混凝过程中铝形态对除藻的影响,分析铜绿微囊藻的胞外有机物(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s,EOM)对藻去除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PACl浓度为0.04 mmol·L~(-1)时,对藻细胞及浊度的去除率均为90%,而AlCl_3摩尔浓度为0.08 mmol·L~(-1)时,藻细胞及浊度去除率才达到90%;在制备PAC时,会水解产生大量中等聚合形态、性质稳定的Alb,在弱酸性到弱碱性的范围(pH为6~8)内,Alb对藻细胞去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而AlCl_3只有在比较窄的pH范围内形成原位Al_b,AlCl_3只能在较窄的pH范围内(pH为6~6.5)保持95%藻细胞去除率。与AlCl_3相比,PACl可去除更多表观分子质量为200~300 Da的胞外聚合物,同时PACl混凝后得到的絮体密实度大于AlCl_3。以上结果为研究铝系混凝剂强化去除藻的胞外有机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8.
加入多孔球形颗粒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一个典型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并考察了在阳极室加入多孔球形颗粒条件下对人工合成污水产电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加入多孔球形颗粒后,最高电压从不加颗粒的253 mV提高到280 mV,持续产电时间从5.5 d提高到8 d,COD去除率从78%提高到82.6%。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加入多孔球形颗粒后,系统内阻从286Ω降低到199.4Ω,最大功率密度从78.6 mW/m2提高到114.3 mW/m2。结果表明,微生物易于在多孔球形颗粒上附着和生长,颗粒通过均匀搅拌与阳极表面产生持续碰撞,有利于胞外电子传递到阳极,这一过程大大减小阳极的内阻,增大电池的输出电压进而增大输出功率,从而显著提高电池的产电性能。  相似文献   
49.
根据湖州市中心城区2家市级饮用水源地2005-2009年粪大肠菌群指标监测数据,分析湖州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粪大肠菌群污染特征,对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进行排查.结果表明,2家市级饮用水源地粪大肠菌群污染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市政管网排水系统的雨污合流排放是粪大肠菌群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0.
采用鼓泡法研究了海水及浓海水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果,并考察了吸收液温度、气体流量、盐度及碱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浓海水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较海水明显提高,且温度越高浓海水优势越明显,气体流量为200 mL/min,二氧化硫浓度为3 140 mg/m3,25℃时,浓海水的穿透时间较原海水延长20 min,60℃时则延长30 min.相同碱度条件下,盐度的增加对海水吸收二氧化硫无明显影响;而在相同盐度条件下,碱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