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12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2.
秦淮河流域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四期遥感TM数据和GIS技术,通过分析20年秦淮河流域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及其演化机制,为流域综合管理和模拟提供重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增长显示阶段性和空间的不均匀性,增长拐点发生在1994年和2000年,空间上表现出增长“热极”与“热带”;②城镇用地增长阶段性是经济社会过程及驱动因子演化阶段的反映,回归分析显示城镇用地增长与城镇人口、经济总量及开发区发展相关系数高,这归于1992年开发区创建、投资增加与2000年撤县设区驱动的结果;③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变化是社会经济物质载体演化的体现,1992年后开发区成为城镇用地增长首要来源,2000年后东山新市区与大学城成为其增长核心和新形式,机场与高速公路网强化对城镇用地的空间导向。研究结果较客观地刻画了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的演化规律,参数应用与数据精度的提高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3.
从污染物入渗土壤-包气带-含水层的过程出发,以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为主控因素,选取地下水埋深〖WTBX〗(D)、降雨入渗补给量(P)、含水层岩性(A)、土壤类型(S)、地形坡度(T)、非饱和带介质(I)及含水层渗透系数(C)〖WTBZ〗7个指标,建立了九江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DPASTIC指标体系。结合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DPASTIC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克服了指标参数级别划分定额差异和指标值不连续性变化的缺陷,寻求出最优的级别定额划分状态和指标值的连续性变化情况;在指标级别定额划分上,引用了指标标准特征值的概念,根据实测参数数据资料,建立了10个级别的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确定指标参数的最优相对隶属度。结合MAPGIS软件得出最后的地下水易污性分区,评价结果与规划区的实测及预测的水环境质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4.
为治理制药废水中残留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TEA(triethylamine,三乙胺),以石家庄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为材料,采用富集培养和选择培养,分离筛选到1株能以TEA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代谢的降解菌——S6-2.通过测定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G+C(碱基对)摩尔百分比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采用单一影响因素试验分析菌株S6-2对TEA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S6-2具有较强的TEA降解能力及降解稳定性;其最适降解温度为32 ℃,最适降解pH为8.0.菌株S6-2可耐受较高浓度TEA,在ρ(TEA)为900 mg/L的培养基中仍能生长;在最适条件下,菌株S6-2对TEA的降解率为70.7%±1.8%.该株菌在含TEA的无机盐平板上传代培养15代后,对TEA的降解率为69.3%±2.5%,说明菌株S6-2对TEA的降解具有稳定性.研究显示,菌株S6-2可作为TEA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135.
利用自制环境测试舱模拟室内环境,研究了对二氯苯(p-DCB)释放过程,确定释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参数(温度、空气流量/流速和相对湿度)条件下,p-DCB释放速率不同:温度升高,p-DCB释放速率增大;空气流速增加,p-DCB释放速率加快;相对湿度增大,释放速率同样有增大趋势,但是与温度和空气流速对p-DCB释放速率的影响相比较小.环境参数和p-DCB表面积一定,则p-DCB释放速率恒定,因此,可根据防虫防霉片剂使用量预测室内p-DCB浓度.预测值与文献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文献实测值基本上在同一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6.
贵阳市民居室内外空气污染物分布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贵阳市部分家庭室内外空气污染物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了CO浓度未超标外,SO2、NO2、PM10、CO2、甲醛和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在0.5%~38%,最大超标倍数1.1~2.7,其中PM10的超标率和甲醛的超标倍数最明显.室内空气污染物中,PM10、CO、CO2和甲醛主要来自室内源的贡献,SO2则受室外源的影响大.污染物在室内不同房间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7.
为探讨稻改旱工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出发,基于外部性理论构建生态补偿标准的经济学模型,并以参与稻改旱工程的河北省赤城县为例,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稻改旱工程多层次的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标准经济学模型的构建主要运用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通过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均衡条件的讨论,同时考虑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确定稻改旱工程补偿的最低标准、最高标准和参考标准.结果表明:稻改旱工程补偿的最低标准应为上游农民减少的种植收入,最高标准应为下游居民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参考标准为当地居民的受偿意愿.稻改旱工程实施后,区域淡水供给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年增加量分别为2 194.35×104和0.38×104 元,同时造成当地居民年种植收入损失845.95×104 元,70%以上当地居民受偿意愿高于7 500元/hm2.多层次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显示,赤城县稻改旱工程补偿的最低标准为3 965.40元/hm2,最高标准为10 287.75元/hm2,工程实施的参考标准为9 760.50元/hm2.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稻改旱工程生态补偿机制,调控区域生态-经济间的流量关系,促进稻改旱工程上下游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8.
西安市地表灰尘中PAHs健康风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人群暴露地表灰尘中PAHs的健康风险,在西安市采集58个地表灰尘样品,分析其中16种优控PAHs质量分数,并根据美国能源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中的暴露方法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地表灰尘中w(∑16PAHs)(16种PAHs总量)范围为5.04~47.74 mg/kg,平均值为13.85 mg/kg.人群暴露地表灰尘中PAHs的主要途径是经口摄入,并且不同途径下儿童的暴露剂量均高于成人.地表灰尘中PAHs对人群没有明显的非致癌健康危害,但对儿童的非致癌危害高于成人,其中Nap、Phe、Fla、Pyr和BghiP对人群的非致癌风险明显高于Acy、Ace、Flu和Ant.7种致癌PAHs的致癌风险大小顺序为BaP>DBA>BbF>InP>BaA>BkF>Chy,致癌风险总和为2.51×10-5,其中BaA、BbF、BaP、InP和DBA致癌风险在1.07×10-6~9.56×10-6之间.研究显示,西安市地表灰尘中16种PAHs对人群的健康危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9.
对于地下水中的1,2-DCA(1,2-dichloroethane,1,2-二氯乙烷),表面活性剂强化抽出处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修复技术.为明确表面活性剂浓度、介质粒径及抽出速率等因素对1,2-DCA修复效果的影响,选取石英砂作为多孔介质,1,2-DCA作为DNAPLs(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重质非水相液体)代表,SDBS(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代表,在二维可视化砂箱中采用染色示踪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汇于凹陷弱透水层上的1,2-DCA开展SDBS强化抽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SDBS对1,2-DCA具有显著增溶作用.4组纯水试验的抽出液中ρ(1,2-DCA)最大值为219.15 mg/L,加入1倍CMC和3倍CMC(CMC为临界胶束浓度)的SDBS后,ρ(1,2-DCA)最大值分别升至650.95和800.44 mg/L.1,2-DCA去除总量随ρ(SDBS)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加入3倍CMC的SDBS条件下1,2-DCA的去除总量是纯水试验条件下的1.44~2.06倍.细粒径中的毛细力比粗粒径中更大,并且1,2-DCA的最大污染面积是粗粒径条件下的2.18~3.14倍,1,2-DCA与SDBS溶液接触面积的增大有利于提高SDBS对1,2-DCA的去除效果.同时增加抽出-回注流量可以扩大1,2-DCA与SDBS溶液的接触面积,提高1,2-DCA向溶液中的传质效率,进而提高1,2-DCA的去除效果.研究显示,SDBS强化抽出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地下水中1,2-DCA的去除总量和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40.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16个典型站点2006年监测的PM10浓度数据,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2006年PM10暴露浓度作为基准,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和寿命表方法,评价PM10浓度对人群健康影响.该区2006年PM10年均浓度达到73μg/m3,若所有监测城市PM10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00μg/m3),成人(≥30岁)可避免死亡人数为2300人,人群平均期望寿命延长0.13a.当PM10年均浓度达到WHO推荐过渡指标值(70,50,30μg/m3)及指导值(20μg/m3)后,成人可避免死亡人数分别为8700,19700,32600,38500人;人群平均期望寿命分别延长0.47,1.1,1.9,2.3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