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To understand certain mechanisms causing variations between rice cultivars with regard to cadmium uptake and tolerance, pot soi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two rice cultivars of di erent genotypes under di erent soil Cd level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 Cd uptake and iron/manganese (Fe/Mn) plaque formation on roo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ce cultivars di ered markedly in Cd uptake and tolerance. Under soil Cd treatments, Cd concentrations and accumulations in the cultivar Shanyou 63 (the genotype indic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ultivar Wuyunjing 7 (the genotype japonica) (P < 0.01, or P < 0.05), and Shanyou 63 was more sensitive to Cd toxicity than Wuyunjing 7. The di erences between the rice cultivars were the largest at relatively low soil Cd level (i.e., 10 mg/kg). Fe concentrations in dithionite-citrate-bicarbonate root extracts of Shanyou 63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of Wuyunjing 7, and the di erenc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under the treatment of 10 mg Cd/kg soi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iron plaque on rice roots could act as a barrier to soil Cd toxicity, and may be a “bu er” or a “reservoir” which could reduce Cd uptake into rice roots. And the plaque may contribute, to some extent, to the genotypic di erences of rice cultivars in Cd uptake and tolerance.  相似文献   
52.
正Clean air is essential to people's health and that of the environment.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ever,the quality of the air that people breathe has deteriorated considerably—mainly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Rising industrial and energy production,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nd the dramatic rise in traffic all contribute to air pollution in our cities which,in turn,can lead to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for instance  相似文献   
53.
介绍了金属矿山项目的一般环境影响及特殊环境影响,通过识别金属矿山的特殊环境影响,以金属矿山尾矿库溃坝事故为例,对金属矿山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尽管在矿山开采建设及服务过程都伴随着环境制度的监管,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产生环境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因此,识别出金属矿山项目采选易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做好矿山环境保护及管理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制度建设及环境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4.
分别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改性膨润土,试验了制备有机膨润土的适宜条件及其对吸附苯酚性能的影响。上述两种有机膨润土吸附水中苯酚很快能达到平衡。pH值为3─9时,有机膨润土处理苯酚的效果基本一致;pH>11时,有较高的去除率。CPC-膨润土或CTMAB-膨润土对苯酚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03.5mg/g和75.0mg/g。有机膨润土处理苯酚的效果比原土提高8倍以上。  相似文献   
55.
在这个百年老矿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洪系统工程,将地表出露点原老露采区的集雨水及近地表的老空区渗透水引至地表明沟与井下泄水巷道,既可避水灾又可节约能源,且经济效益巨大。  相似文献   
56.
用CBMN法评价4-氯酚与富里酸对CHO细胞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HO细胞和CBM法对4-CP(4-氯)及春FA协同作用的细胞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选用的细胞学毒性参数为总微核率(MN)、含微核的双核细胞率(BNMN)、核分鲜明指数(NOI)和南分裂阻断增殖指数(CBPI),结果表明:FA单独处理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引起显著性差异;4-C客FA联合处理与4-CP各浓度分别处理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对于BNMN和NDI,P〈0.01;对于MN和CBPI,P〈0.05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二氧化钛系和银系无机抗菌剂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杀菌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二氧化钛载银改性杀菌材料的最新进展,并就其研究开发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8.
铁屑去除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酸法地浸采铀过程中,硝酸及硝酸盐的广泛使用使硝酸盐在地下不断累积并扩散到地下水中,这给矿区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试验以铁屑为还原剂,对该地下水中NO3--N的去除进行了批试验和动态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铁屑可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NO3--N,其去除率随pH值的降低而逐渐升高;溶液中共存的Ca2 、Mg2 对NO3--N的去除影响不大,而SO42-、HCO3-的存在可明显降低NO3--N去除率;铁屑最佳投加量为120 g/L,铁炭最佳体积比为1∶1;二级柱可以明显提高柱子的稳定运行时间,在55 h内NO3--N去除率可保持在93%以上,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9.
以陕南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的5个自然村为调查采样点,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样品的分析测定,分析砷暴露人群的砷暴露途径,估算各暴露途径(呼吸、饮水和食物)的暴露剂量及对总暴露的贡献率,探讨引发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的最低有效暴露剂量。研究结果表明,除对照村外,采暖季各村的烤火间和卧室空气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水和粮食未受燃煤砷污染。在采暖季,高砷煤燃烧污染的空气是人群砷暴露的主要来源;在非采暖季消化道砷暴露是各村的主要摄砷途径;表明消化道暴露对累积砷暴露的贡献不容忽视。结合问卷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陕南病区引发燃煤型砷中毒的最低累积暴露剂量在1 712 mg左右。  相似文献   
60.
砷中毒具有特异的皮肤损伤特征。为了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高砷暴露、人体甲基化代谢能力与皮肤损伤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在陕南典型燃煤型砷中毒村进行了皮肤损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尿样并分析总砷及形态砷含量,同时计算了用于表征人体砷甲基化代谢能力的指标包括尿中无机砷、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占总砷的百分含量(i As%、MMA%、DMA%),以及一甲基化率(PMI=MMA/i As)和二甲基化率(SMI=DMA/MMA)。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总砷含量(UTAs)是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OR=1.038,95%CI:1.003~1.073),二甲基砷百分含量和SMI是皮肤损伤的保护因素(OR=0.883,95%CI:0.798~0.976;OR=0.724,95%CI:0.535~0.978);且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度随砷暴露水平的增高和甲基化能力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