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355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768篇
基础理论   133篇
污染及防治   127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01.
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洞内存在有别于一般海洋环境的生物群落和物质循环。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三沙永乐龙洞内沉积物中的细菌种群组成特征,以期为揭示细菌在蓝洞内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2017年3月在三沙永乐龙洞内约150 m深处斜坡相距10 m(152 m和162 m深处)和洞底300 m三个深度收集沉积物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比较研究三个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细菌种群特征。测序共获得121690条优质序列,分类分析共检测出53个门、301个属和546种细菌。152 m、162 m和300 m深度沉积物中的细菌种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66、5.72和5.55。三个深度沉积物细菌种群在组成及其相对丰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物种组成上又存在一定相似性和重叠情况,如Chloroflexi(绿弯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在三个深度沉积物中都为优势门,但其相对丰度不同,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4.73%(152 m)、18.42%(162 m)和4.98%(300 m),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3.29%(152 m)、23.00%(162 m)和44.88%(300 m)。分类分析还发现了很多参与硫素循环的菌类,如绿硫细菌、脱硫酸盐还原菌、脱硫酸盐菌、脱硫球菌、硫微螺菌等,它们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龙洞沉积物中硫素循环非常活跃,同时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细菌参与的硫素循环步骤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2.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南京市江北地区工业密集,为评估工业排放对大气VOCs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年3月在工业区受体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信大)开展了为期近1个月的VOCs采样和测量.监测数据显示南信大站点大气VOCs浓度波动大,范围(体积分数)在10.3×10-9~200.5×10-9之间,烯烃、芳香烃和卤代烃等组分(例如:乙烯、丙烯、苯、苯乙烯、二氯甲烷等)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值.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在观测期间与工业排放相关源的平均贡献为50.0%,其中石化源、化工源以及涂料和溶剂使用源的贡献分别为14.9%、19.3%和15.8%.在VOCs高污染时段,与工业排放相关源的占比高达74.9%.进一步结合风速和风向数据,确定了不同类型工业源的主导方位,追溯排放源的潜在位置.  相似文献   
103.
104.
腐殖酸对砂质土壤吸附Cr(VI)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系列摇瓶振荡实验,研究了在砂质土壤介质中腐殖酸(HA)对Cr(VI)还原作用及增强土壤表面对其吸附的影响.通过改变反应接触时间、pH值、HA投加量等条件,确定了最佳吸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砂质土壤中存在HA时,可使Cr(VI)还原为毒性较小的Cr(Ⅲ),明显增强土壤对可溶态Cr离子的吸附能力,比同等条件下无HA的土壤吸附量增大1倍以上.一般整个反应过程约8 h即可达到稳定.pH值对Cr的还原和吸附有很大的影响,酸性条件下的吸附量比碱性条件可增大1倍,最佳pH值为2~4;当pH>5时吸附能力急剧下降,pH=10时吸附去除量降为20%.有HA存在时砂质土壤土对Cr(VI)的吸附反应为一级动力学反应,K298=0.033 5 min-1,砂土对CrO2-4的等温吸附曲线较好地满足Langmuir公式.  相似文献   
105.
研究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ysosporium)对香草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300 μg/mL的上述3种酚酸物质与黄孢原毛平革菌共培养2 d后,3种酚酸物质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3.48%、99.09%和54.74%.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上清液对3种酚酸物质的降解能力较弱,作用2 d后,降解率分别为13.28%,4.47%和5.43%,而该菌菌丝体降解能力很强,作用2 d后3种酚酸物质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5%,98.37%和48.69%.研究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这3种酚酸的降解主要在菌体表面或体内进行.  相似文献   
106.
海上石油泄漏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原位燃烧,加速其燃烧并使其燃尽是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以正庚烷为燃料,在油池内插入竖直铝板,研究不同高度铝板对池火燃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插板对池火燃烧速率以及火焰高度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随着板的高度的增加,增强作用先增大后减小,当H_p/D(板高与油池直径之比)为3.5时,增强作用最大。火焰高度、板的温度、热通量以及燃烧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它们的临界点均在H_p/D=3.5附近。插板后燃烧速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插板自身的热传导导致了燃料的核态沸腾,使燃料接受的热反馈增大,从而加快了燃料的蒸发,增大了燃烧速率。  相似文献   
107.
一种高效节能的生物三相流化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竖流式生物三相流化床改为封闭卧式生物三相流化床后 ,不但保留了竖流式生物三相流化床原有的优点 ,消除了竖流式生物三相流化床存在的一些缺陷 ,而且又新增了功能 ,特别是电耗下降近 4 0 %。并着重介绍封闭卧式生物三相流化床在地下车库或其它对高度有限制场所的应用实例。该设备在处理餐饮业废水和一些中、小型工业有机废水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8.
西安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FLAC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西安地铁深基坑变形规律理论与监测的研究对指导西北地区深基坑信息化施工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西安地铁2号线某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完成了车站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案设计,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了FLAC计算模拟,重点研究了桩体变形、钢支撑轴力、基坑周边地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复杂环境下城市地铁车站站深基坑明挖施工时,现场监测是信息化安全施工的保证,采用钻孔灌注桩和钢支撑的复合围护方案作为车站深基坑的围护结构是合理的,土方分层开挖方式和钢支撑预应力施加是减少空间效应保证安全施工的重要措施。桩身水平位移特别是桩顶水平位移是围护结构变形特性的直接反映,围护桩变形最大的地方为基坑中部到三分之二基坑深度处。基坑围护结构附近的地面隆起量明显小于基坑中部的隆起量,随着开挖深度增大,隆起量逐渐由基坑中部最大转变为两边大中间小的型式。  相似文献   
109.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法评价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对25个候选生物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最终筛选出由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EPT密度、敏感种分类单元比例、敏感物种数量、Hilsenhoff生物指数(HBI)6个核心参数构成的IBI评价指标。采用95%分位数法建立了IBI评价标准,将IBI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大于35.84为优,26.88~35.84为良好,17.92~26.88为一般,8.96~17.92为较差,小于8.96为很差。结果表明,建立的IBI评价方法适用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松花江流域各位点30.0%生物状况为优和良好,23.3%为一般;46.7%为较差和很差,说明流域内近一半区域的水生态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流域生境质量主要处于一般-良好的状态;水质处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0.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utrients for plant growth, phosphorus was often poorly available in soil. While biochar addition induced improvement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