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356篇
安全科学   159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922篇
基础理论   159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Long term lead metabolism in the human body has never been fully understood due to the lack of human data in this area. The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of bone lead measurement systems has made bone lead data of substantial populations available. In this study, a set of X-ray fluorescence bone lead data was used to test Leggett's lead metabolism model (R. W. Leggett,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3a, 101, 598-616), especially the model of metabolism in bone. The data set includes the bone lead concentration of 539 occupationally exposed workers, of whom 327 were measured twice in five years. The bone lead concentrations of both cortical bone (tibia) and trabecular bone (calcaneus) were obtained by Cd-109 gamma-ray induced XRF measurement. The histories of blood lead concentration for these workers were used to regulate the input file of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ne lead concentrations predicted by Leggett's model greatly underestimate the measured values, especially for older workers. This data set was then organized into five age groups. A new simplified model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lead transfer rates between blood and lead compartments for these age groups. The original transfer rates and the new transfer rates are compared, and the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When the transfer rates derived from measured bone lead data were put into the input file of the model to replace the existing parameters, the predicted values were much closer to the measured values for both cortical bone and trabecular bone.  相似文献   
22.
GC- M S法测定蔬菜和水果中八氯二丙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固相萃取-GC-MS法测定蔬菜和水果中八氯二丙醚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均质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正己烷定容.优化了试验条件,选择了定性与定量离子,方法线性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004 7 mg/kg,加标量为0.10 mg/L~1.00 mg/L时,回收率为87.0%~96.0%,RSD<4.0%.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2014—2016年湖体水质中氮素质量浓度分析,结合出入湖总氮浓度、水量、湖体水生生态等影响因素,发现太湖水体中总氮浓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监测点位总氮为0.530 mg/L~5.51 mg/L,时空分布不均,差异明显。时间上,总氮浓度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最低,且月均值变化曲线呈现出规律的正弦函数波形。空间上,总氮浓度大致表现出由西部湖区向东部湖区递减的趋势,呈现西部湖区﹥北部湖区﹥南部湖区﹥湖心区﹥东部湖区。要改善湖体水质,不仅要切断污染源,而且要加强水生生态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24.
1 IntroductionGuizhouProvinceislocatedinsouthwestChinawithatotalareaof 176.2 8thousandsquarekilometers,ofwhich 87%ismountain ,10 %ishills,3%isriver,basinandplain .Guizhouisamountainousprovincewithrichmineralresources,amongwhichmercuryreserveranksfirstinChina,eveni…  相似文献   
25.
可持续发展概念指导下的化学--绿色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人类文明发展到绿色文明阶段时所产生的化学思想方法与传统化学思想方法的差别,分析了作为绿色文明积极实践者的绿色化学的产生背景以及从原材料、反应历程、分离技术、产品和包装方面与传统方法的差别,指山了今后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6.
拉萨地区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拉萨地区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监测数据。在1998年6月和9月,对拉萨地区大气样品进行了采集和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的分析测定,并讨论了拉萨地区大气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共检测出69种烃类,其中以9个碳以上的芳烃类为主,约占45%-49%,总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平均浓度水平在60-166ppbC范围。结果表明,拉萨地区特有的生物体燃烧及植物排放当地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7.
微絮凝双层滤料过滤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机电和机械加工行业排水中含油废水的特性 ,提出了微絮凝双层滤料过滤法处理工艺。通过实验 ,肯定了其良好的除油效果 ,并对影响除油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确定了处理工艺流程及合理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28.
薛梅  许振芹 《环境科技》2007,20(A01):118-119
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数据时效性差、数据质量不高、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采取的措施:精简完善指标体系、规范工作程序和审核办法、抓好统计范围、污染源监测及数据核查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29.
薛磊  常杪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5):79-81,86
在我国各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状况却相当的严重,科学衡量漏损控制的潜力,对于控制漏损和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规划和需求管理非常重要。从技术潜力、经济潜力、社会潜力三方面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社会最优值作为漏损控制的目标,以社会潜力作为需求管理的依据,同时综合考虑技术潜力和经济潜力。社会最优控制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漏损控制水平之间有时会存在很大差异。科学的划分政府和企业在控制漏损的义务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需要企业的漏损控制水平小于经济漏损水平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控制管网漏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0.
地球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有天然辐射来源和人为放射性来源,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粘膜或伤口进入人体内,对人体形成直接损伤、间接损伤和远期辐射效应,应从内照射和外照射防护两个方面来防止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