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8篇
  免费   1003篇
  国内免费   1819篇
安全科学   978篇
废物处理   111篇
环保管理   470篇
综合类   4650篇
基础理论   781篇
污染及防治   183篇
评价与监测   373篇
社会与环境   347篇
灾害及防治   22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425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349篇
  2016年   304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本文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湛江港表层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Hg、Cu、Zn、Pb、Cd 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评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除Cd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高于其在海洋生物体中的含量;湛江港海域Cu、Zn、Cd在生物体内积累较严重;软体类和甲壳类从沉积物中富集Hg和Pb能力相当,但软体类从沉积物中富集Zn和Cd能力高于甲壳类、富集Cu能力低于甲壳类。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既能促进也能抑制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富集,但在软体类和甲壳类两类生物体中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992.
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迁移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控制与释放发生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酸性水体促进内源MLOP迁移,碱性条件下抑制其转化,不同pH值试验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相对浓度为:[MLOP/TP]pH8>[MLOP/TP]pH7>[MLOP/TP]pH6;温度明显提高内源MLOP迁移水平,低温水体相对高温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含量较低,5℃条件下内源MLOP迁移表观量最大,其随时间迁移量呈幂函数关系,可表示为[MLOP/TP]=0.2823T0.657(R2为0.9709);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内源MLOP均发生迁移,且迁移特征和影响效能高度一致,迁移平衡后好氧环境内源MLOP和厌氧内源MLOP相对浓度呈线性相关,可表示为[MLOP/TP]好氧环境=1.0884[MLOP/TP]厌氧环境 -0.0271(R2为99895);光照因子促使内源MLOP迁移,而避光和沸石粒径因素对内源MLOP迁移影响较小;底栖生物颤蚓通过爬行、摄食、掘穴、栖所建造及分泌排泄等一系列活动影响内源MLOP迁移.沸石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效能较弱.  相似文献   
993.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单元在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整个处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渗滤液中部分污染物和无机离子能在预处理单元中得到较好的去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并能保证标准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分析标准体系层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引入霍尔三维结构理论,从目标、专业、时间3个维度构建覆盖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995.
张集矿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针对目前所开采的17266工作面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瓦斯涌出量大、处于突出危险区等瓦斯治理难题,采取"风排瓦斯、高抽巷穿层钻孔抽采、运输巷、回风巷顺层钻孔抽采和上隅角埋管抽采"等瓦斯综合治理措施,用分源预测法得出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0.3 m3/min。结果表明,工作面的主要瓦斯涌出来源为本煤层瓦斯涌出。工作面风排瓦斯量11.0 m3/min,工作面瓦斯抽采率达63.0%以上。  相似文献   
996.
太湖流域耕地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尚不清楚。论文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典型商品粮基地--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多期遥感解译数据、统计资料和历史文献,分析太湖流域25 a 来耕地变化情况,并选取农产品生产、碳蓄积、水源涵养三个关键指标探讨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25 a 来太湖流域耕地减少显著,以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为主,1985-2000 年流域耕地仅减少1 346.82 km2,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和江苏省,态势并不严峻;2000-2010 年是流域耕地减少的主要时期,减少面积达4 317.46 km2,县级市耕地减少明显加剧。② 25 a 间太湖流域耕地变化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明显,供给服务功能中仅小麦产量有所提高,稻谷和油料产量分别下降39.60%、56.56%,调节服务功能中土壤碳储量降低显著,但对水源涵养能力影响较小。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协调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服务之间的平衡,有助于减缓流域耕地减少对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997.
20世纪以来西藏冰湖溃决灾害事件梳理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 是西藏自治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已溃决冰湖特征及灾害影响范围与程度的认识是判定冰湖溃决条件、构建冰湖溃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开展冰湖溃决洪水估算与模拟的基础。通过对已溃决冰湖灾害事件文献及资料整理,结合地形图、遥感影像、中国冰川编目数据、Google Earth、冰湖溃决遗迹记录及野外考察,系统梳理了20 世纪以来西藏地区发生的27 次冰湖溃决事件,从多个角度判定并给出了23 个已溃决冰湖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对金错、印达普错和次拉错冰湖溃决事件描述进行了勘误,指出1982 年8 月27日在定结县发生的冰湖灾害事件应是印达普错溃决所导致,2009 年7 月29 日在边坝县发生溃决的冰湖是错嘎,而非次拉错。  相似文献   
998.
为了准确体现水资源价值的差异性、动态性及其整体性,提出基于绿色核算的水资源耦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绿色水价模型。以下辽河平原为例,引入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水资源耦合价值进行评价,计算该区水资源天然价值系数、附加价值系数、经济价值系数、社会(公益)价值系数、生态价值系数及环境价值系数,据此得出绿色水价标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3.54 元/m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暂行)为132 元/(a·人),农工商服务业用水为6.14 元/m3,农田灌溉用水(暂行)为0.79 元/m3,行政事业用水为4.72 元/m3,园林绿化用水为7.34 元/m3,特种行业用水为12.33 元/m3。各行政分区水资源耦合价值及各单项价值的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该区客观实际,绿色水价模型体现了区域水资源禀赋,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 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 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 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 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 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 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 年间变化最大,2003 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 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00.
设计了火电厂实施2003版排放标准和2011版排放标准两种排放情景,运用Models-3/CMAQ模型系统分别模拟各情景到2015年的硫、氮沉降量,探讨2011版火电排放标准对我国大陆地区酸沉降的影响.研究表明,2011版火电标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的硫沉降状况,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2011版标准实施后至2015年我国大陆硫沉降总量降低了18.58%,年均硫沉降强度大于3.2t/km2的面积减少了86.40%;2011版火电标准对我国氮沉降状况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标准实施后到2015年我国大陆氮沉降总量降低了9.28%,年均氮沉降强度大于4.0t/km2的面积减少了27.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